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高速铁路在我国大规模建设并投入运营,培养和培训适应高铁运输组织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实际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度指挥业务流程和应急处置过程得出高速铁路调度指挥仿真实验平台功能及结构,建立仿真平台系统数据流图、系统数据模型及仿真流程,设计平台数据库及子系统模块划分,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 C#开发平台,实现了列车运行调度指挥业务过程的仿真及各岗位操作综合训练。平台应用于学生实验、实践教学及调度人员调度指挥及应急处置模拟演练培训,提高学生和调度人员的行车调度技能与指挥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2.
针对矿区专用铁路调度指挥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铁运输调度指挥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建设情况,介绍了矿区铁路综合调度指挥系统的设计思路、信息集成、系统组成和主要功能,通过该系统的运用,有效提高了矿区专用铁路的运输组织效率,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实现了减员增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在现有铁路列车调度指挥系统的基础上,采用硬件备份、数据实时同步和调度终端单机本地工作的方式构建铁路列车调度指挥应急系统.当核心设备故障(网络、数据库宕机)或离线维护时,故障修复时自动恢复正常联网工作模式,数据自动回传服务器;同时,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建立应急灾备数据库,故障情况下可以随时接替生产库提供数据服务.在核心设备故障情况下,提供基本的列车调度指挥功能,保持列车调度指挥业务的连续性,提高了行车指挥效率和运输安全.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面向地方铁路的运输管理调度系统,涵盖铁路运输调度与生产管理等业务,实现生产计划、运输监督、调度指挥、维修管理等各个生产过程的信息化。该系统采用了嵌入式技术、基于数传电台的无线列调,异构系统集成等技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并已经在实际项目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升上海铁路局特种运输调度指挥的效率与智能化,概述了铁路特种运输调度指挥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实施过程,确定系统的B/S总体结构、功能划分以及采用的JSF、Flotr2等关键技术,最后对效益进行了分析。运用本系统,可使铁路特种运输调度指挥工作变得简单而高效。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DMIS(运输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在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的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7.
胶济铁路干线调度集中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调度集中系统是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的重要行车设备,是提高铁路调度指挥效率、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系统。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是综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采用智能化分散自律设计原则,以列车运行调整计划控制为中心,兼顾列车与调车作业的高度自动化的调度指挥系统。现以胶济线为背景,详细分析胶济线的运输组织模式及运输作业特点,总结该线铁路运输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繁忙铁路干线的调度集中系统方案,探讨了调度集中系统的应用对传统运输组织模式所带来的变革。胶济线调度集中系统的应用,为全路繁忙铁路干线实现调度集中指挥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8.
赵春雷  刘志明 《中国铁路》2010,(12):34-37,61
从高速铁路安全、高效运行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国铁路的组织管理模式,提出构建现代化高速铁路运营调度系统体系的设想,从组织管理架构到技术实现手段等方面描述高速铁路调度指挥系统体系的构建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现代系统集成技术与仿真技术对这一体系进行验证,并实现对高速铁路运输的统一管理、调度指挥和行车控制。实现对不同专业业务的高度集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与集成技术构建现代高速铁路调度体系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区域计算机联锁实现了车站联锁、区间闭塞和调度指挥一体化控制,在我国铁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基于区域计算机联锁的调度集中(CTC)系统进行研究,有实际意义。本文给出一种基于区域计算机联锁的CTC车站系统的结构和方案。系统采用智能化分散自律设计原则,依据列车运行调整计划来自动控制区域范围内车站的列车进路,同时,在列车运行调整计划的基础上,解决了区域范围内车站的列车作业与调车作业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冲突,实现了列车和调车作业的统一控制。以大秦线的王岭线路所、秦皇岛北站为例,讨论了区域控制后运输组织的变化,详细分析CTC功能的改变,并研究了CTC车站自律机、车务终端、电务终端的相应处理。该方案结构简单、可节省投资;系统运行稳定,可提高运输指挥效率。  相似文献   

10.
编组站调度指挥智能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广伟 《中国铁路》2009,(11):61-64
铁路编组站调度指挥智能化管理是智能交通系统(ITS)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依据编组站调度运输生产作业流程、性质和特点,运用智能交通管理理论,在对原编组站调度指挥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系统优化和改造的基础上,采用新的调度作业组织模式,实现调度指挥的智能化管理,以达到减少人工作业环节,防止人为差错,提高运输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温福客运专线的项目情况,重点阐述该项目的通信信号系统集成技术方案。其中信号系统包括运输调度指挥、列车运行控制和车站联锁等;通信系统则包括传输、电话交换及接入、数据网、专用移动通信和调度通信等。  相似文献   

12.
车务段调度指挥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务段调度指挥综合信息平台是集运输调度、安全指挥、经营核算和信息上报“四位一体”的综合平台,主要由安全控制模块、运输指挥模块、综合管理模块组成,采用B/S&C/S、系统集成和研发相结合的方式,涵盖车务段行车、调车、装卸车作业、安全管理、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了运输安全经营的“五统一”,以满足调度中心日常工作需求,对全面提高调度中心的运输指挥水平和决策能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DMIS是四层网络的行车调度指挥系统 我国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管理是以行车调度为核心,实行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三级调度管理的体制。为适应现行的调度管理体制,并考虑到长远发展,铁道部运输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DMIS)设计为四层网络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4.
全路调度系统认真贯彻铁道部党组的决策部署,强化集中统一指挥,整合调度资源,精干调度队伍,规范基础管理,增强技术手段,创新运输组织,深入推进内涵扩大再生产,调度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为推进和谐铁路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全路调度系统要牢固树立全路一盘棋的大运输理念,强化运输集中统一指挥,确保重点运输万无一失,规范调度基础管理,深入内涵挖潜提效,强化运营成本控制,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确保安全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15.
调度通信系统数字化改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铁路调度通信系统是行车调度指挥和信息联络的重要通信设备。为适应铁路运输安全高效的发展,安装铁路数字专用通信系统,可实现调度电话、站间电话、站内集中电话、区间电话等业务,并具有集中监控,远程维护、系统诊断等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专用电话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指挥的必要手段.数字调度电话系统作为专用电话的解决方案之一,因其性能优势越来越多地被新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所采用.苏州城市轨道交通专用电话采用的就是数字调度电话系统.结合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情况,阐述、分析了基于数字调度电话系统的专用电话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调度集中系统得到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运输指挥效率。同时安全检查、数据卡控等功能的重要性也逐步显现出来。基于现有铁路调度指挥工作模式,本文针对固定进路、车站作业和调度命令3个方面安全卡控功能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明确了调度集中系统安全卡控的需求;基于既有调度集中系统进行了硬件设计和功能分析,结合既有系统软件模块进行了卡控软件模块设计,并对卡控功能的实现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解决了人工检查和判断容易出错的问题,提高了运输指挥效率。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邯郸钢铁集团专用铁路货运业务前移的背景,提出了实行路企调度指挥人员集中办公、成立邯钢铁路指挥中心、提高装卸车作业质量等实施货运业务前移的措施,取得了减少返厂车数量、压缩邯钢厂停时间、提高装卸车效率等效果,最后阐述了加强企业的配合、提高直通运输的比例、加强企业运输人员管理机制建设、提高货运人员检测手段等完善贷运业务前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指挥中心是轨道交通系统的核心,涉及功能定位、指挥平台建设、内外部协同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在全面研究指挥中心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设计与建设科学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运营管理指挥中心体系。通过系统分析网络化运营管理调度指挥需求,提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运营管理指挥中心5大核心功能、指挥平台构架、信息交互、深化数据分析应用、强化监控管理、应急联动与协同指挥等系统设计与建设,以及优化调度管理建议。运用科学技术不断优化指挥平台功能,增强对外协同能力,匹配运输服务管理要求,有效提升运营管理指挥中心的核心能力,为城市发展提速。  相似文献   

20.
胶济线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是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的重要行车设备,是提高铁路调度指挥效率、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系统。以胶济线为基础,介绍了适用于繁忙铁路干线的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方案,提出了一系列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理念,分析了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的应用对传统运输组织模式所带来的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