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加强与国外标准对接,该文系统梳理了南部非洲几何设计规范的直线、圆曲线、超高和圆曲线加宽的设计条件及要求。相对于中国公路路线设计方法,南部非洲几何设计强调在公路项目设计中评估直线线形的走向,减小眩目现象对驾驶者的影响;圆曲线最大长度的极限值不应大于1 000 m;当圆曲线超高小于等于最大超高值的60%时,宜设置缓和曲线;当设置缓和曲线时,超高曲线过渡段与缓和曲线重合,超高直线过渡段设置在直线上;当不设置缓和曲线时,习惯做法是将2/3的超高曲线过渡段设置在直线上,将1/3的超高曲线过渡段设置在圆曲线上。  相似文献   

2.
高等级公路线形设计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从事高等级公路线形设计的实践,对有关问题,例如高等级公路线形设计要求,平面线形与纵面线形的组合,回旋曲线与圆曲线长度之比值,长直线,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段,断背曲线和直线与曲线比例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目前双车道公路安全平面线形安全设计与评价缺乏科学可靠的方法问题,从几何设计标准以及双车道公路平面线形指标与交通安全的关系出发,提出以平曲线半径和曲率变化率作为平面线形安全评价的几何指标,通过运行速度反映几何指标与事故关系。基于双车道公路不同平曲线半径下大量运行速度实测数据,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到了运行速度分布规律,建立了双车道公路运行车速预测模型。基于运行速度一致性评价标准和跟驰理论,将曲线间直线长度区分为独立直线和非独立直线,对于非独立直线,曲线与曲线的关系是安全评价的控制因素;对于独立直线,直线与曲线的关系是安全评价的控制因素。提出了基于运行速度和直线独立性分析的平面线形安全性评价程序,可用于指导双车道公路安全设计与评价。  相似文献   

4.
栗志海 《公路》1995,(2):41-42
互通立交平面线形是互通立交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互通立交平面线形常用的有:单圆曲线、对称型曲线、非对称型曲线、卵型线、复曲线等等。所有这些线形在数学上均是由直线、缓和曲线(即回旋线)和圆曲线等三种线元组成。因此,将互通立交平面线形解释为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及其组和。三种线元分别由下列元素确定。门)直线:①FF线型代码(直线FF一见);②直线长度。门)缓和曲线:①FF线型代码(缓和曲线FF一2);②F偏转系数,左偏为。一厂;右偏为“十户;③A缓和曲线参数;④RO缓和曲线起点半径;⑤RI缓和曲线终点半径。(3…  相似文献   

5.
许娅娅 《东北公路》2000,23(1):92-94
本文介绍一种曲线测设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测站点到曲线上任意点的直线距离和此直线方向与测站点到曲线起点的方向线的夹角,用角度和距离极坐标法交会定点,同时测设缓和曲线和圆曲线。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四级公路平曲线上路面加宽常见的几何布置型式有如图1、图2所示两种。图1的加宽渐变段仅仅设在直线缓和段L_s范围内,呈三角形,故称之为三角型,即在圆曲线范围内路面加宽为不变的全加宽值W,圆曲线两端设置加宽缓和段,其加宽值由直线段加宽为零按直线比例逐渐增加到圆曲线起点处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设计,对于直线上的车道驶出(驶入)道口,匝道是按一定的斜率偏离主线的,这时斜行的变速车道是一条直线,而对于曲线上的驶出(驶入)道口,变速车道不是直线而是按斜率规定的偏离度逐渐偏离主线的一条曲线.本文提出采用三次样条曲线来设计计算匝道端部曲线,并推广到一般的匝道线形设计.  相似文献   

8.
公路路线的交点曲线计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腾峰  王蒙 《国外公路》1999,19(6):25-27
文中介绍一种以曲线计算为内核的新的交点转角公路平面曲线计算方法,适用于目前直线曲线混合法定线时任意复杂线形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并以标准的“直线、曲线及转角表”形式输出设计结果。  相似文献   

9.
长直线接小半径曲线公路交通事故成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小半径曲线路段的各种交通事故形态,对事故的成因作了分析,并指出现行相关规范的不足,提出了长直线及小半径曲线的界定方法;结合长直线接小半径曲线路段交通事故的实例分析,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长直线接小半径曲线路段交通事故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和规律性,通过适当的措施和手段,可以大大减少这种路段上的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10.
三次样条曲线在互通式立交匝道端部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设计,对于直线上的车道驶出(驶入)道口,匝道是按一定的斜率偏离主线的,这时斜行的变速车道是一条直线,而对于曲线上的驶出(驶入)道口,变速车道不是直线而是按斜率规定的偏离度逐渐偏离主线的一条曲线。本文提出采用三次样条曲线来设计计算匝道端部曲线,并推广到一般的匝道线形设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分析了单梁式曲线梁桥(简支和三跨连续)与直线梁桥的内力比较,初步提出了可以作为直线梁来计算内力的一些范围(跨径和夹角),对曲线梁桥的设计计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车辆运行状态的角度出发,将直线段上车辆的运行分为加速行驶、匀速行驶和减速行驶3个过程,分析了车辆在不同行驶过程中的行驶时间与行驶距离,以直线段上最长行驶时间70 s作为最大直线段长度的控制条件,推导了基于运行车速的高速公路直线段最大长度计算模型。模型表明设计速度为120 km/h的高速公路直线段最大长度要比20倍设计速度小,而其他设计速度的高速公路则要视直线段相邻曲线起终点的运行车速而定。以现场实测数据为依据,建立了高速公路平曲线起终点小型车运行车速与平曲线半径的回归模型,并给出了计算实例。基于运行车速确定高速公路直线段最大长度能够较好地满足驾驶员的实际需求,提出的计算模型可为高速公路设计及安全审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空间梁格单元进行曲线折梁和直线梁上下部整体建模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多孔曲线折梁桥各墩台顶水平力分配计算按展示直线桥和曲线桥计算时有差异。差异的大小主要与曲线半径、跨径、孔跨数、墩高差等有关。对斜桥、曲线或曲线折梁桥,尤其是墩高差异大的桥梁应按空间有限元建模进行计算,以确定各墩顶纵横桥向水平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14.
山区高速公路几何线形与事故率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区高速公路几何线形与交通事故数据,对平、纵及其线形组合与事故率的关系开展研究,建立了直线段长度、平曲线半径、平曲线偏角、纵坡坡度、竖曲线半径等单一线形指标与事故率的量化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直线接平曲线路段、纵坡和平曲线组合路段、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路段、断背曲线路段、凹凸竖曲线组合路段的事故率,最后对多重线形组合路段的事故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成果对提高山区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水平以及基于交通安全需求优化几何线形设计成果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公路小半径曲线与极限纵坡重合时,汽车的运行条件较直线上的情况复杂。汽车须不断地改变运行方向或更换排档,增加驶驾员的操作困难,而且发动机的有效功率除须克服像直线上运行的阻力外,还要克服因曲线而产生的附加阻力。我们知道,汽车在直线上坡作等速运行的功率平衡方程式可用下式表示:  相似文献   

16.
高速公路直线段车辆稳定运行速度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车载高精度GPS设备,以直线段小客车的运行速度为主要目标,采集了高速直线段车辆连续运行速度数据,在分析高速公路直线段长度、直线段相邻平曲线半径对车辆运行速度影响的基础上,根据平曲线半径不同,将直线段划分为3组,分别建立了直线段车辆稳定运行速度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7.
《公路》2020,(8)
Peck经验公式应用在地铁盾构施工引起的沉降预测最为方便、实用,但其一般假定为直线线形对称边界条件,而曲线线形条件在工程中普遍存在。通过直线和小半径曲线条件下地层损失对比分析和高斯沉降槽曲线边界条件解析,探讨Peck公式在小半径曲线条件下的适用性,推导修正模型,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验证,得出了Peck公式在小半径曲线隧道条件下的适用性和沉降变化规律,为其施工沉降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曲线盈亏平衡经营分析与传统的直线盈亏平衡经营分析所不同 ,它通过决定经营效益的实载率及车辆行驶车公里与经营效益的曲线函数关系 ,作出盈亏平衡曲线图 ,较准确地对汽车客运经营进行理论分析。是比直线盈亏平衡分析图更进一步的经营分析理论。特别适用于汽车客运经营管理。介绍曲线盈亏平衡分析的原理及在实践中的应用例子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城际道路平面线形与驾驶员眼动特性之间的关系,选取长春市长清公路为试验道路,将其划分为直线路段和曲线路段,选取4名驾驶员佩戴DIkablis眼动仪在不同路段进行实车试验,获取瞳孔面积、注视持续时间眼动参数.结果表明:城际道路的直线长度、平曲线半径与驾驶员平均瞳孔面积存在相关性;直线路段开阔的视野和简单的线形使瞳孔面...  相似文献   

20.
周华 《广东公路交通》1992,(4):28-37,46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高等级公路的不断涌现,城市立体交叉和高架桥的大量建设,曲线型桥梁数量逐年增加,也日前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在实际的设计,施工中,经常采用曲线梁桥曲梁直做的方法,即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用直线梁返仿地代规曲线梁进行平面布置,并对直线梁进行特殊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