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爱英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3):202-206,M0022
地铁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形式,十二五规划把有序推进地铁建设作为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环节。地铁主要为地下空间开发,其在建设过程中,往往与城市道路下方的市政管网发生冲突,尤其是对污水管道影响尤甚。合理解决地下管线与地铁车站关系成为地铁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就地铁建设时污水管道迁改方案及其与地铁车站的相互影响分析进行阐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准确有效地评价地下型地铁车站的安全风险状况,本文将地铁车站可能遇到的火灾、恐怖袭击、设备故障、水灾、地震等5种类型安全风险事件同时纳入考虑,建立了基于可拓理论,考虑多种风险因素的地铁车站安全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共包含1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及55个四级指标.最后基于某地铁车站所获得的各个指标数据,对评价体系进行了实际运用,验证了其可操作性与准确性.建立的评价体系可以为地铁车站安全管理人员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大力发展,既有隧道与新基坑的交叉位置通常会造成地下连续墙的不连续,引起地下水渗流、挡土能力不足等问题.以上海某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工程为例,基于人工冻结法构造复合围护墙,实现加固土体和防水密封的双重效果.结合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拟得到隧道周边土体温度分布情况,开展现场监测研究"冻结法+地下连续墙"复合围护墙的受力和变形特征.通过计算弯矩来评价冻胀对地下连续墙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墙体抵抗负弯矩的加固要求.  相似文献   

4.
BIM是建筑工程信息化进程中的风向标,也将是未来行业创新和发展的方向。随着城市进程化加快,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逐步完善。因此,该技术将被广泛应用到地下工程中。而模型作为BIM技术应用的载体,则更需要进一步深化与研究。为了进一步推进BIM技术应用到地下工程的建设中,本文基于施工单位以实际地铁车站建模为例,通过Revit在地铁车站建模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就提高建模精度、建模效率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总结出了地铁车站标准化建模方法,为今后项目在地下铁车站的建模中起到了辅助性的作用,同时也为BIM技术进一步应用到地下铁车站的建设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建设用地日趋紧张,规划市政桥梁与地铁线路(车站)空间叠加利用的情况越来越多,因此市政桥梁与地铁线路(车站)合建的设计研究也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某市政跨河桥梁与地铁地下车站合建实际工程设计案例,对该类合建结构方案选择的影响因素、总体设计及细部设计进行探讨研究,结合该合建结构成功的建设运营情况,总结出市政跨河桥梁与地铁地下车站合建结构的设计经验,以期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有益的设计思路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姚显贵 《隧道建设》2014,34(9):880-886
用明挖法施工的地铁车站的下列部位存在自然形成的围合空间及剩余空间:1)车站小端的附属与主体之间;2)中间站设置的配线上方的剩余空间;3)换乘站设置联络线时,联络线与车站之间的围合空间;4)地下深埋车站的地下一、二层的剩余空间。目前,地铁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均较高,应对上述围合空间进行合理利用:1)作为设备用房或备用房间,减小车站投资;2)进行适度商业开发,作为地铁运营的补贴。如果不利用这些空间,对相应空间进行空置或回填,将会:1)形成永久的死空间;2)可能增加车站的围护结构、主体结构和土方回填等土建费用;3)地下空间开发的不可逆性,若不与车站同期开发,后期再想改造非常困难。本文通过对围合空间利用存在的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表明利用围合空间及剩余空间具备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龙喜安 《隧道建设》2019,39(8):1341-1349
为解决地下空间站城一体化建设中常见的问题,以佛山3号线美旗站与万科天空之城项目为依托,结合2个项目功能定位与需求,重点对精准衔接方案设计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与结论如下: 1)在地铁站厅层公共区设置接口,引入周边综合体的穿越和进出站客流,增强了对车站周边商业的客流覆盖能力; 2)综合体地下室方案结合车站风亭进行设置,解决了风亭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影响; 3)采用车站站厅层为综合体设置地下车库连通道的方式,加强了商业体地下车库流通性等; 4)对接口结构方案、设备方案、建设运营管理界面划分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接口区域结构因地制宜采用适用性较强的地下单层结构、土建建设管理以商业地下室轮廓线为界、设备运营管理以接口处防火卷帘与防盗卷帘为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卿凇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10):124-127,139
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西藏南路站和8号线陆家浜车站是典型的"十字"换乘段车站,9号线西藏南路站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地面建筑密集、交通设施繁忙、地下管线众多、地下水位高等难题。该文阐述了典型"十"形换乘地铁车站施工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基坑在开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难。使用该技术施工,有效地控制了基坑的变形,确保了交通干道的畅通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深基坑与地铁车站共用地下连续墙影响下车站和隧道连接节点的变形特性,保护地铁线路运营的整体安全,通过现场测试和数值模拟展开研究。根据上海地区深基坑与地铁车站共用地下连续墙工程实例的现场测试数据,分析了开挖施工过程中车站与地铁盾构隧道的竖向位移分布特征,并采用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了共用地下连续墙深基坑开挖深度、相对位置对车站与隧道节点变形的影响,探讨了车站与隧道节点的曲率半径、相对弯曲的发展变化规律,并判断其安全状态。测试结果与数值分析均表明,车站与隧道节点变形比隧道最大沉降处更加不利;节点的曲率半径随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相对弯曲随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基坑与车站完全共用地下连续墙或远离隧道时,节点处的曲率半径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0.
马荷荷  姚显贵 《隧道建设》2017,37(4):494-504
为了方便乘客使用和提升地铁沿线土地价值,促进地铁建设与城市发展的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地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地铁出入口与周边物业结合的建设案例越来越多。通过对该类出入口进行分类总结,根据是否同步建设,对其进行细部分类,结合实践经验对该类出入口与物业结合的同步设计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着重分析出入口与商业办公等公共建筑同步结合设计的方法,讨论如何处理车站与物业的衔接关系,使该类出入口更好地满足城市景观、用地、消防疏散、安全管理等多方面要求。  相似文献   

11.
阐述BIM技术在地下结构中的应用理念和BIM技术在地下结构物设计于施工中的发展趋势。针对公路隧道、城市地铁专业,结合甘肃渭武虎家崖隧道及上海地铁车站整体模型建力及其在后续施工中的应用等方面分析研究BIM在地下结构中的应用前景,探索BIM三维可视化模型建立,实现隧道及地铁车站设计从二维向三维转型;研究BIM技术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实现项目信息化管理。  相似文献   

12.
丁锐 《隧道建设》2006,26(2):49-52
明挖车站深基坑施工由于基坑周边沉降和水土流失,会引起周边建筑物的沉降和变形。天津地铁营口道车站周边环境非常复杂,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甚至会发生灾难性后果。通过对营口道车站的施工,认真分析研究,总结出复杂环境下明挖车站深基坑施工周边环境保护经验。  相似文献   

13.
光谷广场综合体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珞喻发展轴的珞喻组团中部,是联系主城区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节点和通道。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和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正处于大力发展时期,结合地铁站对其周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整合地铁与地上、地下空间,实现一体化设计,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区域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结合光谷广场综合体实例,对光谷地区交通现状和规划情况进行分析。以保障最优地铁功能、打造世界最美车站为出发点,对光谷综合体方案推导过程进行梳理,解决综合体复杂条件下的空间布局、流线组织和消防等诸多设计难点,设计方案和实施经验对此类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梁艳  唐春华 《隧道建设》2014,34(3):254-258
随着城市地铁工程的建设以及沿线部分车站与周边用地条件的限制,冷却塔的布置与城市景观不协调的现象及对周边居民的影响日渐凸显。介绍分析4种冷却塔布置形式(地面冷却塔、下沉式冷却塔、地下封闭式冷却塔和蒸发式冷水机组),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技术特点、工程初投资情况及运营费用等方面对比分析这几种冷却塔布置形式。认为,地铁车站应结合环境评价及建设条件进行综合对比,并选取对应的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防止地铁车站基坑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建设管理、地质勘察、基坑工程设计及基坑工程施工等4个方面,根据层次分析法及专家意见确定了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了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及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地铁车站基坑工程的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并以上海某地铁车站基坑工程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地铁车站基坑的综合评价为“基本安全”,与实际安全状况吻合,说明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张鹏  林迪  申健 《隧道建设》2013,33(5):393-397
针对西安地铁二号线钟楼站通风空调系统设计,对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进行了分析。为了解决地下车站造价过高问题,在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设计中充分利用车站空间布置系统,如利用施工竖井作隧道通风井、共享检修空间等。实践证明,在地下车站中有效、合理地布置通风空调系统,可以有效降低系统造价,节约系统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17.
该文通过研究上海地下公共工程的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防汛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上海地下公共工程防汛防台管理体系建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台北车站为多项交通运输工具共构连结的交会中心,并且与地下街、百货商场相连通,成为一个融合新旧结构、空间的站体。然为了满足转乘旅客与周边商场连通之需求,场站内部动线错综复杂。一旦发生灾害,将酿成大量人员伤亡及财物损失,引发社会负面舆论与批判,影响国际形象。因此,基于共构空间之实际应变作业情境需求,本研究透由台北车站共构空间之管理体系与运作机制检讨以及火害分析、烟控模拟及人员避难安全分析结果,对比定轨系统场站设计的世界性基准NFPA 130,进一步说明台北车站此一共构场站其防灾应变管理作业现况不符合火灾境况及安全目标需求的原因,以作为未来类似空间设计之借镜。本研究并就人流避难、空间安全设计、消防抢救及应变作为等不同层面,提出既存场站及新建场站安全应有之作为。  相似文献   

19.
吴克捷  赵怡婷  石晓冬 《隧道建设》2020,40(12):1683-1690
理解地下空间的内涵,指出地下空间是城市重要的战略资源。提出转变地下空间发展理念,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以北京市为例,结合北京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经验,探索构建“全市—分区—特定地区”的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体系,落实“生态优先、底线约束、专项统筹、刚性管控”的国土空间规划要求,提出各级地下空间规划编制的重点内容和技术方法。指出加强地下空间体制机制建设应从建立地下空间综合管理机制、推进地下空间技术标准整合、健全完善地下空间立法体系、建立国土空间三维信息平台4方面着手,健全地下空间规划实施保障。认为: 地下空间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专项规划,应建立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衔接的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在规划层级上,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市—分区—特定地区”的全域、全要素地下空间规划体系,推动各级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在规划内容上,地下空间作为重要的国土空间资源,应立足地下空间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明确地下空间生态安全底线,科学判断地下空间生态适宜性分区和开发利用重点分区,有效协调各类地下功能设施布局关系;在规划实施方面,应健全地下空间的刚性管控传导机制,加强地下空间的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地下空间部门管理、技术标准、权属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法律规范,以科学指导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有序利用。  相似文献   

20.
李晓霖  陶连金 《隧道建设》2013,33(2):103-109
随着近年来国内城市地铁建设、运营的快速发展,地铁运行产生的振动对周边地上及地下环境的影响应得到重视。以某一计划建于地铁隧道上方的地下商城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地铁运营中产生的振动对该地下商城施工安全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地铁振动对地下商城各步开挖的关键部位的应力和变形有一定的影响; 2)这种由地铁运行诱发的振动对商城施工安全无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