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结合贵广高速铁路实际情况研究山区高速铁路隧道设计时应该考虑的应急救援基础设施设计原则与方法,通过研究国内外铁路应急救援设计的原则、规范以及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分析并总结出隧道运营风险管理的基本步骤,着重讨论基于救援的隧道安全监控措施设计,给出应急救援辅助决策系统的总体框架,为今后的高速铁路隧道设计过程中涉及到救援的基础设施设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速铁路的运营中,针对各不同工种之间的联合应急演练是保障高速铁路行车安全的重要方式。然而,受制于设备和手段的匮乏,目前,高速铁路联合应急演练多采用桌面问答形式,未能完全达到演练效果。文章基于我国高速铁路应急联合演练现状,提出一种基于模拟仿真技术的高速铁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演练方法,将车辆、工务、电务、客运等专业纳入仿真培训实作流程中,构建一套完整的高速铁路应急演练仿真培训系统。为高速铁路应急演练提供近似于实际情境的仿真训练环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实作组织难度大、效率低的缺点,改变高速铁路多工种应急演练手段不足的困难局面。  相似文献   

3.
基于multi-agent的地铁事故应急处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目前地铁安全缺少系统集成、未集中管理等局限性,提出基于多智能体(multi agent)的地铁事故应急处理系统,它由监控智能体、预防智能体、管理智能体、仿真智能体、处理智能体和评价智能体组成,并对其体系结构、工作过程、智能体间的通信和协作机制加以阐述。在世界形势纷繁复杂的条件下,基于多智能体的地铁事故应急处理系统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为使高速铁路信号系统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智能高速铁路的建设及运营维护需求,更好地与智能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架构相协调,文章分析我国高速铁路主要信号系统的智能化、一体化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智能高速铁路1.0技术体系架构》中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中与信号系统相关的内容,对我国高速铁路主要信号系统智能化、一体化技术发展方向进行探讨,提出体系架构标准的发展建议,以期为信号系统一体化方案更好地与智能高铁技术体系架构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高铁应急预案对提高运营安全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建立健全高铁应急预案体系、优化各类应急预案,成为现阶段研究的重点。随着高铁事件案例数据的逐步积累,基于高铁安全预警大数据开展应急预案优化是继模拟仿真、算法优化后的一个新方向。介绍高铁应急预案体系现状,分析应急预案可优化内容和大数据来源;基于典型案例数据,开展高铁应急预案分类、分级、处置方法等研究,为高铁应急预案优化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地铁运营中集成度较高的综合监控系统由于数据服务模式复杂所造成的容灾能力不强的问题,设计一种综合监控系统容灾模型。在分析现有综合监控系统容灾方案的基础上,基于多代理技术,建立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综合监控系统容灾模型,提供故障检测、智能备份、灾难容错、智能恢复等功能;再用仿真实验验证其可行性,并对比分析两种容灾模型的优缺点,从而在现有环境下为集成综合监控容灾系统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速铁路在我国大规模建设并投入运营,培养和培训适应高铁运输组织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实际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度指挥业务流程和应急处置过程得出高速铁路调度指挥仿真实验平台功能及结构,建立仿真平台系统数据流图、系统数据模型及仿真流程,设计平台数据库及子系统模块划分,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 C#开发平台,实现了列车运行调度指挥业务过程的仿真及各岗位操作综合训练。平台应用于学生实验、实践教学及调度人员调度指挥及应急处置模拟演练培训,提高学生和调度人员的行车调度技能与指挥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应急处置是保证高铁行车安全的关键,是高铁运营中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的体现。分析高铁应急处置中的短板,通过对应急处置辅助决策系统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的分析,提出构建高铁应急处置辅助决策系统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列控系统运营场景危险行为与危险致因辨识的复杂性特征及其缺乏有效的仿真验证手段等问题,考虑致因因素间呈现的非线性特点,提出1种将系统理论过程分析(STPA)方法与多智能体仿真技术相结合的列控运营场景危险分析及仿真验证方法。以单电台无线闭塞中心(RBC)切换场景为例,构建分层控制多智能体结构模型,利用STPA方法辨识RBC切换场景下潜在的不安全控制行为,分析导致不安全控制的危险致因,并针对危险致因制定系统安全约束;结合多智能体仿真技术,设计与构建RBC切换场景多智能体仿真平台,通过危险致因和安全约束的分别注入,对危险场景进行仿真分析,验证危险分析的正确性以及安全约束的可行性。依托京广高铁武汉—广州段下行线某区段数据,以RBC切换场景中的不安全控制行为RBC1-ATP-USCA-7为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未加安全约束条件时,存在行车事故风险;而在注入安全约束后,行车安全得到相应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分析全球铁路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及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现状、信息化成就和面临的挑战,提出智能高铁的内涵,给出智能高铁的4个组成部分,即智能高铁大脑平台、智能建造、智能装备和智能运营。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智能高铁蓝图设计,提出六维关联分析方法并应用于智能高铁战略规划,明确了中国智能高铁在2018—2035年在创新示范、加速突破、全面提升3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1.
应急通信就是为铁路事故救援和抢险救灾提供通信保障。通信不畅通,应急预案无法实施,甚至会贻误时机和扩大事故范围。为此,根据我国铁路应急通信的现状、模式,分析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桥梁的快速发展,各种灾害对其造成破坏的可能性增高。为了能够有效应对未来高速铁路桥梁灾后的快速保障需求,重点研究将来高速铁路桥梁遭受灾害损毁破坏后,在通过抢修钢梁保证临时限速通车的情况下,采用栈桥式平移法实现新制混凝土箱梁和临时抢修钢梁换装施工的技术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总体技术方案、施工场地布置方案、施工设备的设计方案和换架梁施工工艺等,并总结该项技术的关键技术要点和方案的适应性。通过研究说明,栈桥式平移法是一种安全可靠、成本低廉、快速有效的换架梁施工技术,有助于推动我国高速铁路桥梁灾后应急保障技术的发展,并为同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大型铁路隧道里程长,发生紧急情况后救援较为困难。利用现有隧道防灾救援设备(应急照明、风机、水泵等),结合远程自动化控制技术构建铁路隧道防灾救援设备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对铁路隧道防灾救援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远程实时监视,发现设备故障自动报警,紧急情况下可以远程控制防灾救援设备运行,实现紧急现场救援功能。文章介绍利用SCADA技术构建该系统的开发方法。  相似文献   

14.
贵广高铁隧道防灾救援疏散预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隧道及隧道群的规模逐渐增大,隧道防灾救援成为铁路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长大铁路隧道建设有2种模式,即双洞单线[1]模式和单洞双线[2]模式,车站之间区间隧道有单体隧道和隧道群,其防灾救援策略及对策是不同的。总体而言,单体隧道和隧道群的防灾救援模式有定点停车救援和随机停车救援2种情况。结合铁路现有管理体制,以贵阳至广州高速铁路为例,提出隧道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在此基础上制定定点停车和随机停车救援疏散预案执行顺序,明确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建立各系统的联动机制,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简称:灾害监测系统)是高速铁路行车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系统之一,已建设的高速铁路均按线建设了灾害监测系统。为了能使用户随时随地掌握和处理灾害监测系统的报警信息,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解决灾害监测系统时效性等问题,研究和设计了灾害监测系统移动终端。结合X-Code、React Native和Ajax等IOS开发技术,设计灾害监测系统移动终端(IOS版)的架构、功能、数据处理流程等,实现了灾害监测系统的移动终端。实验结果表明,灾害监测系统的移动终端能够提高信息时效性和快速处置问题的能力,为移动终端的开发提供了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6.
铁路隧道防灾救援移动监控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目前铁路隧道防灾救援监控系统设置在就近车站或工务段值班室的固定监控终端不能满足快速救援响应的问题,为提高铁路隧道灾害应急响应能力,提出一种铁路隧道防灾救援移动监控系统设计方案。结合数据云服务平台和移动技术,通过移动互联网将移动终端与路局铁路隧道防灾救援信息系统移动服务平台对接,实现铁路隧道防灾救援移动监控,满足铁路隧道防灾救援的实时移动应急响应需求。  相似文献   

17.
既有线和高速铁路线纵横交错是中国铁路网的现状,现有的铁路救援装备基地仅能较好地覆盖既有线。为进一步提高铁路救援装备基地对高速铁路网的覆盖,提出在既有铁路救援装备基地中增加新型高速铁路救援起重机和内燃机车,构建包括枢纽救援装备基地和快速救援装备基地的铁路救援装备网络混合层级优化模型,建立事故风险点覆盖最多和平均救援响应时间最小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采用蚁群算法进行求解。在不改变救援装备基地数量的情况下,模型给出的救援装备基地网络平均救援响应时间显著缩短;救援装备基地数量可变时,模型可在保证覆盖率和响应时间的前提下,显著减少救援装备基地数量,从而削减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