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速铁路调度指挥学员进行应急处置模拟演练对于提高调度学员非正常情况下应急调度指挥水平,保证高铁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调度学员培训现状本文提出适合我国高速铁路的调度指挥应急培训模式和应急处置模拟演练方式。结合因子分析法评价演练培训参与人员的演练表现,得出演练人员评价的综合评价机制,该评价方法从较多指标中寻找共性,减少了评价指标的数量,更具有总结性和概括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速铁路在我国大规模建设并投入运营,培养和培训适应高铁运输组织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实际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度指挥业务流程和应急处置过程得出高速铁路调度指挥仿真实验平台功能及结构,建立仿真平台系统数据流图、系统数据模型及仿真流程,设计平台数据库及子系统模块划分,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 C#开发平台,实现了列车运行调度指挥业务过程的仿真及各岗位操作综合训练。平台应用于学生实验、实践教学及调度人员调度指挥及应急处置模拟演练培训,提高学生和调度人员的行车调度技能与指挥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提升高速铁路应急演练评价效果,在阐述高速铁路应急演练实施过程及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高速铁路应急演练的评价方法:采用德尔菲法确定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制定定量化评价标准,研发高速铁路故障模拟和应急演练评价系统作为评价手段,实现了对既有评价方法的改进与完善。通过案例场景"受电弓挂有异物"对所研究的评价方法进行现场应用,根据现场反馈,所研究的评价方法能够反映现场实际演练水平,演练评价效果具有较强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规范、科学、准确、迅速的应急救援过程,基于多智能体救援技术对运营高速铁路重大事故灾后救援开展灾难重现式的救援研究。将多智能体救援理论和技术引入运营高速铁路重大事故灾后救援领域,基于多智能体救援仿真平台,构建用于高铁运营过程重大事故救援的灾难空间仿真模型;剖析高铁应急救援过程中同类智能体间和异类智能体间协作救援模式;以假设的高铁车站突发灾难和高铁线路发生的重大事故为例进行灾后救援案例分析,提出具体建议和措施,进一步论证高铁救援仿真的高效性和科学性。研究表明:运营高速铁路多智能体救援仿真可以重现救援进度及预测灾难发展方向,为现实灾难发生后救援任务策略的优化提供参考。运营高速铁路多智能体救援仿真可以实时展现灾难蔓延情况、救援过程等细节,为今后智能高铁救援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5.
从应急预案的种类、预案演练、效果评价、应急保障、教育培训等环节进行探讨,对车务段应急预案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培训、演练、应急值守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理论知识丰富、操作技能精湛、紧急情况下应变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动车组司机。目前,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平台、采用软件方式实现的基于模拟仿真的动车组驾驶培训系统,有利于安全、节能、快速、高效地培训动车组司机,特别是在培养动车组司机非正常情况的操纵技能和应急故障处理能力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速铁路接触网施工以高精度为主要特点,为提高施工质量,分析现有高速铁路接触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应用分析,提出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在施工作业培训、施工计算、施工模拟演练、资料生成和材料统计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和实现方式设想。  相似文献   

8.
为增强调度集中指挥实训效能,在阐述列车调度实训工作现状和现行调度集中仿真系统功能的基础上,针对列车调度员分类分级、实物、实景、实作的培训工作需求,设定调度集中仿真实训平台的系统目标,构建基于不同设备工况的调度集中操作与指挥仿真实训框架,提出平台环境建设和功能实现的主要内容,指出实训平台"教、学、练、考、评"关键技术。依托实训平台,规范调度指挥作业流程,强化调度集中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指挥训练,健全管理手段,提升培训效能,提供持续可靠的人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地震预警可在地震发生后、破坏性地震波到来前,提供数秒至数十秒的预警时间,以便在此期间采取相应应急处置措施,是保证高速铁路运行安全的有效手段。提出高速铁路地震监测预警系统与中国地震局地震台网互联互通进行联合预警的网络互联方案、数据信息共享方案,阐述在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监测系统中应用中国地震台网信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调度集中系统(CTC系统)是我国高速铁路运输的核心调度指挥系统。本文针对当前高速铁路现场人员的工作实际和铁路局的迫切需求,通过分析CTC系统的功能需求,在CTCS-3级仿真培训系统的平台上,设计开发了高速铁路CTC仿真培训系统,并将其应用到员工培训中,为高速铁路调度指挥人员提供了较为真实的培训环境,有助于保障高速铁路的安全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11.
针对日常正常运行的CTC设备上没有办法按照实景设置、也无法完成应急处置过程演练的问题,研发铁路行车调度实训仿真系统,实现列车模拟运行和常见行车设备故障、自然灾害、线路事故等非正常情况的仿真设置,实现列车调度员与司机、工务、电务、供电等现场工作人员的模拟交互,全过程反映处置过程和作业标准执行情况,并能进行科学、客观、一致的考核评价,提高列车调度员在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指挥水平。  相似文献   

12.
应急场景条件下的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调度演练系统可以较为真实地模拟各类设备故障或突发事件条件下的列车运行方案调整优化,是提高行车调度员应急技能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分析演练系统建设必要性和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对行车调度演练系统进行设计,从运行图管理、演练场景管理、ATS操作模拟、列车运行模拟和演练结果评估5个方面分析系统功能。以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为例,对系统的实施与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系统的设计方案可以满足行车调度员对常见故障及大型综合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演练需求,能有针对性地提升行车调度员的业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高速铁路的牵引计算与仿真对优化高速铁路线路设计、优化列车运行时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缺少高速铁路牵引计算规范和动车组数据资料保密未公开等原因,导致对高速铁路牵引计算仿真与系统的研究较少。采用动车组特性曲线CAD矢量化法和程序开发相结合,解决了高速铁路牵引计算力学数据的有效获取。基于多质点模型,建立了动车组牵引力、制动力、列车阻力的计算方法和公式。从牵引、惰行和制动三方面建立了动车组运动模型求解和运行过程计算算法。在此基础上,采用C#2010编程语言和Access数据库,开发了基于多质点模型的动车组牵引计算与仿真系统。实现了动车组数据和线路等数据的一体化管理;采用动车组编组等参数化设置,实现了不同参数下的高速铁路牵引计算与运行过程的完整仿真。  相似文献   

14.
为了使相关的电务人员、相关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高速铁路计算机联锁系统,为了使车务人员尽快熟练掌握车务终端的操作方法,提出采用实物与仿真相结合方法,通过分析高速铁路计算机联锁系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开发实物与仿真相结合的高速铁路联锁教学系统。详细设计系统的结构、功能、与之功能相适应的虚拟的高速铁路站场,对实物与仿真的边界进行科学划分,开发配套的站场仿真软件、TCC仿真软件、邻站CBI仿真软件、RBC仿真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模拟CTC终端等。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可以节省占地空间,降低投资成本,而且更利于学习人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为铁路行业培养更多的技术人员,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速铁路调度集中系统已达到较高信息化和集成化水平,是高速铁路高效调度指挥、列车有序运行的关键支撑,但其智能化程度依然不高,存在列车运行计划调整效率较低、非正常情况下过度依赖人工操作、应急处置响应不够迅速、列车与调车作业协同困难等问题。针对高速铁路行车调度指挥现实需求,提出高速铁路智能调度集中系统构想,通过构建高速铁路行车信息大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车、机、工、电、辆等专业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列车运行计划调整,实现列车运行图执行模拟与分析,以及列车和调车进路智能安全卡控;初步探讨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信息共享及智能分析、列车运行计划的协调与优化、列车运行计划执行模拟与分析、不同等级列车共线运行条件下自恢复和自适应机制、基于可信动态感知的调度智能协同等关键技术,以期推动高速铁路调度集中系统的智能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列车追踪间隔与高速铁路列车运营密切相关,通过列车追踪间隔仿真系统能够检验列车牵引特性、线路条件等因素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对研究列车追踪间隔时间优化及列车技术作业方案设计提供有效的帮助。文章介绍了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仿真计算系统的设计,使用列车间隔时间标准化计算方法,结合列车牵引计算、车站以及线路等数据,通过原型系统的开发,实现了列车运行曲线与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与仿真。具体介绍了系统结构,功能设计及数据结构,以一个实际数据为例对系统的功能以及技术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实验输出数据基本符合我国实际情况,该系统能够作为列车追踪间隔相关研究的可靠工具。  相似文献   

17.
为了模拟高铁电力监控系统,先分析了高铁变电所监控系统结构,介绍监控系统特点并进行了选型,然后以高铁变电所监控系统为参照,选用主变、馈线和并补测控装置,采用双光纤自愈环网结构,构建包含最基本单元的电力监控模拟系统,实现变电所控制、保护和监视等功能。模拟系统可作为高铁变电所试验、培训、演练和研究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