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阐述了控制地铁地下车站埋深的意义,分析了影响地铁埋深的因素及对造价的影响,提出了调整车站线路纵坡等减少地铁埋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作为加速城市化进程和改善交通现状的重要途径,地铁线网日益密集,地铁建设进入高潮阶段,随之而 来的地铁区间穿江过海的情况逐渐增多,所以该类地铁隧道的设计技术问题需要重点深入研究。以哈尔滨地铁某 过松花江区间为依托,对过江隧道埋深的主要控制因素及过江隧道合理埋深进行研究。过江区间盾构隧道上方覆 土层过薄,可能会出现塌方或者涌水等严重事故。通过分析过江隧道埋深的主要控制因素,如两端车站埋深、隧 道纵向线路坡度、施工期间安全覆土、运营期间抗浮要求等,得出过江盾构隧道的设计埋深,总结出一套完整的 盾构法过江隧道埋深的确定方法,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决定于高层建筑的功能要求、结构的整体稳定、地基的承载能力等诸多因素。本语言从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条件、不同基础形式、探讨确定基础合理埋深和经济有效的基坑开挖支护方案。  相似文献   

4.
地铁车站站型多为地下结构,车站的通风采光模式为机械设备通风和人工设备照明,同时全地下结构型式的车站土建投资相对较大,高架车站和地面车站的建设对城市的区域交通和区域景观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分析4座已建成投入运营的轨道交通"浅埋明挖"车站设计案例,对车站建设的研究背景、空间设计、自然光引入、精细化设计方案及后期实际运营效果进行了分析.针对该站型在场地适用性、建筑节能、空间效果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结合市政绿化带建设将车站设置在路侧绿地下面,减少地铁建设对市政道路和既有管线的迁改,并结合车站土建结构施工"明挖"的特点,减少车站结构埋深,节约投资,提升站厅高度,塑造挺拔舒适的候车空间;同时设置屋面采光天窗,形成车站站厅自然采光通风的效果,减少车站设备系统的投资和后期运维成本.这种绿色节能的创新设计思路在轨道交通建设中得到实际应用,不仅实现了车站"浅埋"的优势和适用性,达到运营经济、设备节能效果,还能营造一种舒适、健康的乘车环境,为后期轨道交通车站设计提供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以色列特拉维夫"红线轻轨"工程东标段盾构双线从Depot车站始发到EM Hamoshavot车站接收,盾构始发间距仅为0.69m,拱顶埋深约5m。针对此浅埋微间距隧道盾构始发施工,从洞门密封、地下连续墙与中隔墙浇筑、推力计算、降水等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洞门密封环和Bullflex止浆袋技术有效解决了洞门密封的问题,中隔墙的设置可以防止后行隧道对先行隧道产生不利影响;合理计算并设定盾构掘进参数,可有效降低浅埋隧道在掘进过程中引起的地表变形。  相似文献   

6.
自1987年北京地铁复兴门折返线采用浅埋暗挖法成功修建后,浅埋暗挖法应用于我国大断面地铁车站建造并取得了持续性发展.在梳理北京地铁车站建造理念发展的基础上,对地铁车站浅埋暗挖法建造技术进行系统阐述,并提出相应思考与对未来的展望,以期推动我国地铁车站浅埋暗挖建造技术持续更新,并向其他地下工程领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以武汉地铁12号线某明挖车站的出入口结构为背景,计算分析出入口结构顶板底埋深5m、9m和18m 3种条件下不同结构截面时的结构受力,分析大埋深对出入口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一般埋深下的出入口结构不同,当结构埋深较大时,结构自重对受力影响相对较小,增加截面尺寸能够显著降低结构受力;在作对比分析时,引入正则弯矩概念,对不同埋深时结构正则弯矩与结构截面的关系进行计算分析,进而对大埋深出入口结构截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8.
李明 《铁道建设》2005,(3):41-44
本文主要介绍某地铁车站突破大断面软弱地层浅埋暗挖的施工技术,着重介绍了支护手段的运用与监控沉降变形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大跨浅埋暗挖地铁车站,具有设计复杂、施工难度大的特点。对北京地铁十号线花园东路站暗挖段的结构设计作了较详细的论述,以期对大跨浅埋暗挖地铁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排水管道埋深计算时冰冻线深度的取值问题,指出采用历年最大冰冻线深度为依据的计算方法偏于保守也缺乏理论依据,提出了在污水管道埋深计算中采用标准冻深作为埋管深度的依据,并建议采用过去30年中各年的最大冰冻线深度计算标准冻深。  相似文献   

11.
朱春华 《铁道建筑》2001,(11):16-17
在城市地铁位于岩层中的浅埋隧道爆破施工中,应努力减轻爆破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文章结合青岛某车站通道的控制爆破施工介绍施工方法和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2.
超浅埋及超高断面结构暗挖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汤勇洛 《铁道勘察》2005,31(2):59-61
北京地铁5号线崇文门站为浅埋暗挖工程,施工顺序是由两端向中间相向开挖,并利用两端的暗挖风道做为施工横通道,其中与车站接口的风道加高段为超浅埋及超高结构。介绍了浅埋暗挖法在风道加高段的施工优化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单风井设置模式,以北京地铁某车站及其衔接区间为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15.0的动网格模拟计算方法,研究基于活塞效应的隧道埋深对地铁车站通风换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隧道埋深由15m增加到35m时,风井的排风量减少了28.3%,风井和地面出入通道的总进风量减少了26.6%;当隧道埋深不变、风井的横截面积由16m2增加到25m2时,风井的排风量由7 849m3增加到9 814m3,风井和地面出入通道的总进风量由4 527m3增加到4 921m3;随着隧道埋深的增加,适当增加风井的横截面积,可有效克服隧道埋深增加而使活塞风对地铁车站通风换气性能作用减弱的问题,以确保地铁车站空气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运用ANSYS有限元程序,研究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在不同的偏压角度、间距、埋深条件下,先开挖深埋侧和先开挖浅埋侧2种不同的开挖顺序下的受力和变形特性,对比分析了围岩最大拉应力、围岩洞周最大位移、中岩柱水平位移和竖向应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角度的增加,先开挖深埋侧较先开挖浅埋侧隧道及中岩柱更加安全;当间距小于0.5倍洞径时,先开挖深埋侧较先开挖浅埋侧安全;当间距大于0.75倍洞径时,先开挖浅埋侧对于隧道受力更加有利;当埋深在1倍洞径以下,先开挖深埋侧隧道整体稳定性及受力更加安全,当埋深大于1.5倍洞径时,先开挖浅埋侧隧道受力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5.
大跨度地铁浅埋暗挖法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阳地铁1号线沈阳站车站为双层岛式站台,具有埋深浅、跨度大、跨越胜利大街及中华路地质条件复杂、采用洞桩法暗挖施工的特点。介绍在复杂环境下,车站暗挖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施工关键是通过合理确定上下6个导洞的开挖顺序,避免群洞效应所引起的地面沉降;施工过程中受力转换是工程施工的难点。  相似文献   

16.
地下端头厅式车站的设计需正确处理好车站位置与横穿车站的地下管线之间的关系,暗挖段的长度与车站总长度之间的关系,车站埋深与管线之间的关系,客流与空间设施布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埋台基础优化简介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童森林,季坤,朱宗平1问题的提出我院按1975年铁路桥规编制的单线铁路埋式桥台部标准图(图号:壹桥4189),随着1986年《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J2—85对活载土压力计算办法进行了改进,对曲线上第一层基础襟边的...  相似文献   

18.
结合北京地铁10号线某车站施工监测实践。主要介绍北京地区浅埋暗挖法车站施工监控量测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为今后类似地铁车站暗挖工程施工监控量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北京地铁西单车站是在大城市繁华地区修建的大跨度、超浅埋、特大型地下结构工程,采用何种施工方案进行施工,才能确保环境稳定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国内外许多地下工程专家为此作过论证。本文着重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试验、现场实施及监测反馈手段,以揭示地铁西单车站浅埋暗挖“双眼镜法”方案的设计与施工全过程,为今后同类工程提供可靠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浅埋暗挖桩柱法在北京地铁风道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地铁东单车站风道首次应用浅埋暗挖桩柱法施工。在维持环境原状条件下从地面居民生活区和人防设施下面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