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4 毫秒
1.
三峡库区链子崖危岩体距三峡大坝27 km,一旦失稳,将危及长江航运及大坝运行安全,为此,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国家投巨资对链子崖T8~T12危岩体进行了工程治理。在介绍影响链子崖危岩体变形因素及链子崖防治工程的基础上,利用治理前、中、后的变形监测成果,对危岩体防治工程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文章立足于新疆天山高寒、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地区公路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研究基础,以K701+850路段危岩体为实例,深入研究危岩体特性、成因机制、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危岩体破坏模式等关键指标,并依据设计工程技术条件、环境影响、施工安全保障和投资费用等综合因子,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相关研究成果可为高寒、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山区公路的建设及运营养护提供技术支持,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杭州市“龙山石壁”风貌保护治理工程高边坡为实例,对危岩体的影响范围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通过现场滚石试验,对危岩体影响范围进行了划定,运用Rocfall软件对落石运动轨迹进行了分析,评估其崩落后的滚动距离、危岩体坠落以后可能的弹跳高度,最终得出危岩体的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4.
百色市凌云县弄福屯危岩体发现已久,近年来多次发生零星崩塌掉块现象,严重威胁山下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工程地质调查,查明了弄福屯危岩体发育区的工程地质特征,分析了危岩体形成的原因、破坏方式及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其破坏方式分别进行稳定性计算,评价危岩体的稳定性并提出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结合张家口西太平山崩塌W19危岩体治理工程实践,针对柔性防护技术在崩塌地质灾害中型号的选用、计算公式的选取及施工方法进行了研究,为柔性防护技术对同类地质灾害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刘卫华 《路基工程》2020,(4):25-30,36
针对危岩体稳定性快速评价问题,选取代表性强、现场易于收集危岩体主控结构面倾角、基座情况、地形坡度、凹腔状态、岩体结构和卸荷松弛状态等6个基本因素作为快速评价指标,在评价指标相互作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关系矩阵法半定量地研究了指标之间相互作用对危岩体稳定性影响的权重和指标重要性程度,根据评价指标重要程度和权重大小,建立了定量的危岩体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提出危岩体稳定性快速评价的危岩体不稳定指数(UMII)方法。据此,对锦屏二级水电站闸址左岸高边坡危岩体稳定性进行了快速评价。  相似文献   

7.
魏征  李旭龙 《路基工程》2020,(1):131-135
依托广东省某高速公路岩质路堑边坡危岩体处理工程,系统阐述了钢绞线支护结构用于岩质边坡危岩处理特殊工程中的设计计算与监测,探析了钢绞线用于支护路堑边坡危岩体处理工程中施工的可行性。根据现场危岩体处理后的监测结果得知,所选择的典型性危岩体的开挖过程中所反映的力学特性与数值分析计算结果相吻合,从而验证了所用数值分析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梁安宁 《路基工程》2019,(4):228-232
通过软件计算,对某隧道进口危岩体滚落运动速度、运动轨迹等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防护措施。结果表明:隧道进口段滚石滚落至B点的速度约为45 m/s,滚落至C点的速度约为25 m/s。假设每块滚石的重量达到100 kg时,滚石滚落的总动能最大值达到120 kJ,在BC段上滚动的总动能最大值为80 kJ。处治方案主要在危岩体下设置拦石(水)沟、堆积缓坡设置被动防护网、两隧道洞门上垫层和端墙加厚、两隧道洞门前设置柔性棚洞共4部分防护工程对危岩体进行防护,保证隧道施工及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9.
以代表性山区高速公路项目湖南省湘西境内某高速公路一个标段的危岩体边坡为例,通过FLAC3D软件对危岩体边坡进行数值模拟,详细地对研究区危岩体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通过分析最终的应力、位移、剪切应变等物理量,对3类危岩体的失稳模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研究区2类典型危岩体(贴坡式、悬挂式)的稳定性均较差,都有脱离母岩而失稳的趋势,因此要对其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西部山区典型危岩体为例,通过现场调查、赤平投影整体稳定性评价、典型单体稳定性计算和运动轨迹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危岩带在自然工况下处于稳定-基本稳定状态,暴雨和地震工况下欠稳定;危岩体一旦发生崩塌,会以滚动、跳跃、撞击的形式威胁到坡脚处人员及设施安全。针对研究区危岩体在暴雨及地震工况下所处的稳定状态、失稳方式及危害对象的特点,提出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刘树林  雷杰  祝建 《路基工程》2023,(1):234-240
基于某隧道进口处3处危岩单体,详细进行野外调查、勘查、测绘,查明危岩的自然环境、水文和工程地质条件、危岩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分析形成危岩的内外因素,认为危岩形成的内因是活动断裂、地层岩性和地貌条件,外因是风化作用和大气降水。并采用定性分析及结合计算模型定量评价危岩的稳定性,危岩体在天然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和地震工况下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根据危岩体的发育特征、破坏模式及隧道洞口的建设条件,采用清危、镶补凹腔、回填洞穴、锚固、封闭注浆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危岩体的防治和汶川地震后的重建工作,从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和变形特征分析了肖家湾危岩体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赤平极射投影和极限平衡法对该区危岩的稳定状况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评价。经分析判断危岩均处于不稳定状态,需进行治理。针对每个危岩体的具体特征,提出了人工清理+砂浆锚杆+砂浆填缝+凹腔支顶+拦石墙+SNS被动防护网等综合治理对策,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毛广志  程保民 《路基工程》2020,(2):196-199,205
依托某楔形体滑坡工程,基于FLAC3D开展路堑边坡楔形体破坏机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边坡后缘主要是受拉张破坏,前缘和侧滑面主要受剪切破坏,底滑面和侧滑面为边坡抗滑的主要结构面,侧滑面的主要作用是切割岩体使之成为独立的块体,具备产生楔形体滑动的必要条件,主滑面的连通性和强度是楔形体边坡稳定性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4.
采用极限平衡法对遵义市海龙囤龙虎大道侧的W5滑移式危岩体进行稳定性分析,得出不同工况下的稳定系数,并依据规范判断其稳定性。运用geo-studio数值模拟软件对W5滑移式危岩体的稳定性进行模拟分析,基于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分析表明,该滑移式危岩处于欠稳定状态。根据相关规范,对其进行锚固灌浆支护设计,并运用理正软件验算支护后W5危岩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依托珠海市某中学后山边坡崩塌防治工程,对岩体加固的预应力钢丝绳的应力应变进行了监测分析。通过对4个典型的危岩体钢丝绳应力的监控,得出钢丝绳的受力随危岩体逐层破解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分析了锚拉钢丝绳在危岩体逐层破解过程中的工作状态,确保施工过程中危岩体处于稳定状态,清除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6.
隧道危石垮塌防控是隧道安全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技术难题,针对危石垮塌机理复杂且缺乏有效的探测技术及方法,难以对其实现有效防控的问题,在系统整理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隧道危石地质调查、危石识别理论、危石监测及控制方法3个方面总结了隧道危石识别与防控的研究现状。在隧道危石地质调查方面,数字罗盘接触测量、近景摄影测量、激光扫描已成为支撑隧道危石地质调查发展的三驾马车,初步形成了基于结构面网络模拟的三维岩体结构信息集成分析方法;在隧道危石识别方面,危石静态及动态识别理论研究取得长远发展,初步形成了静-动结合的隧道危石稳定性判识方法;在隧道危石监测及控制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尚未形成有效的隧道危石监测及控制技术方法。随后结合笔者团队正在开展的研究工作,系统阐述了现有隧道危石防控理论及技术的不足,并对隧道危石防控对策进行了相关探讨,认为隧道危石防控的研究重点和趋势有以下3点:物-钻-表三位一体的岩体结构探测方法;岩体结构模型跨尺度联合重构方法;隧道危石"点-域"同步监测及靶向控制技术。研究结果可为广大研究者和应用者提供了一个探讨的基本框架,并为本领域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蓉遵高速公路K338+850上行线危岩带为背景,介绍了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公路高陡危岩体调查评价方法。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获取带有坐标信息的高分辨率图像,基于SFM法合成三维高清实景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平面拟合提取坡面岩体结构特征,明确调查区7处危岩体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Rockfall软件对危岩体的运动路径及运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高陡危岩崩塌对公路的危险性,采用赤平投影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危岩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涂鹏飞  吴学文 《路基工程》2011,(1):38-40,44
链子崖危岩体距三峡大坝仅27 km,一旦失稳,将危及大坝运行和长江航运的安全,加强对该危岩体变形破坏机理的研究具有特定的现实意义。以一直存在缓慢累进位移变形的链子崖T0~T6缝段危岩体为研究对象,结合多年的岩石力学试验成果和变形监测资料,对其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选取变形相对明显的T5-1至T6缝段危岩块体进行了稳定性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