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绍PGM-48钢轨打磨车走行驱动系统,重点分析了走行驱动的控制系统DLC。通过对DLC系统外部控制原理的分析,可以掌握PGM-48钢轨打磨车走行驱动的工作原理,有利于钢轨打磨车的操作;对于钢轨打磨车走行出现的故障,通过DLC控制原理可分析出故障原因,提高故障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2.
LRG型地铁钢轨打磨车设计最高运行速度为100 km/h。文章对该车的总体布局、主要性能参数、车体、动力系统、走行系统、牵引动力传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轨道打磨系统等设计进行系统阐述。应用实践表明,LRG型地铁钢轨打磨车3~15 km/h的低恒速和高速旋转砂轮设计,可有效消除钢轨轨头表面病害,满足线路钢轨打磨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3.
高速重载线钢轨打磨策略研究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基于国内外钢轨打磨现状 ,分析研究高速重载线钢轨打磨策略 ,从打磨限值标准、打磨车工作参数标准、打磨质量控制标准等方面论述高速重载线钢轨打磨策略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关键技术。重点就轮轨系统动力学与接触状态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国内部分服役动车组在运营过程中产生车体低频横向晃动问题(以下简称“晃车”),提高车体平稳性和旅客乘坐的舒适性,基于对部分晃车区段(打磨目标为60N钢轨的高速铁路干线)开展跟踪调研与测试的基础上,对比工务系统打磨后左右轨对称情况下,不同偏差值的钢轨廓形对应车体低频横向晃动的差异;并结合动力学仿真软件研究不同偏差值的钢轨廓形对于晃车现象的影响,找出打磨目标为60N钢轨的合理打磨限值并提出相应的打磨措施与建议。结果表明:晃车区段左右股钢轨工作边相较于打磨目标廓形60N钢轨存在过打磨导致等效锥度过小,是造成动车组晃车的重要原因;以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车体横向晃动主频和轮轨匹配等效锥度等值为主要依据,提出60N钢轨在横坐标15 mm处的负偏差为0.1 mm时,会出现晃车现象,建议工务系统以60N钢轨为目标廓形时,按照正偏差打磨,打磨值宜按+0.1 mm控制。  相似文献   

5.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钢轨打磨技术,目前一些主要铁路局已配备钢轨打磨车,钢轨打磨技术也逐渐成为一项基本的线路维护技术。在进行钢轨打磨时,首先需要精确测量钢轨磨耗量,然后计算成打磨量,以指导打磨车采取适当的打磨方式对钢轨进行廓形修复。1钢轨打磨量求取方法分析求取钢轨打磨量首先需检测出实际钢轨磨损状态。目前,钢轨磨损检测的主要手段有机械卡尺检测、位移传感器  相似文献   

6.
对于高速铁路,在保证轨道线形、几何尺寸、扣件系统稳定的前提下,轮轨型面的匹配是影响行车平稳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武广高铁轨检车检测数据,找到与不同钢轨廓形相对应的轨道质量指数(TQI)和车辆晃车情况,获得了较优的钢轨打磨型面;利用SIMPACK软件对不同钢轨廓形的曲线段列车通过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打磨型面的合理性;制定了武广客运专线钢轨打磨参数,为后期的打磨作业、晃车整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德国Vossloh公司研发的城市用高速钢轨打磨车HSG-City已于2014年投入使用,并在杜塞尔多夫有轨电车轨道和地铁网打磨了约350km钢轨,结果表明,这种预防性钢轨打磨对城市轨道交通减少噪声十分有益。HSG-City钢轨打磨车适用于各种形式的钢轨打磨维修任务,从消除钢轨波纹和波形磨耗以及滚动接触疲劳到清除润滑油膜。该钢  相似文献   

8.
简单介绍了轨廓打磨法及评估廓形的指标,通过试验测定和理论推导确定了钢轨打磨车的作业能力,并根据打磨车应用实际情况,在给定目标轨廓情况下,实现钢轨打磨车的精细化作业,为打磨工艺改进和提高提供了一个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满足钢轨打磨车的恒力打磨,提出3种恒力打磨方案并对其进行比较,得出三通比例减压阀良好的动态特性和最小稳定流量更适合于钢轨的恒力打磨。通过AMEsim仿真平台对三通比例减压阀加载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三通比例加压阀加载系统有着较高的加载精度和良好的跟随性而更适合于打磨车的恒力加载系统,对今后工程实际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钢轨打磨车的磨削系统,并重点进行了磨头数量选择计算分析,以及磨头电机驱动和液压电机驱动两种方式比较分析,试图对钢轨打磨车选型设计提供一些帮助。由分析知:按1.5遍/年的预防性打磨制度、4~6次/月打磨作业条件,8、16磨头钢轨打磨车分别适用于总长24~40km的地铁线路。磨头电机驱动的优势比较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对使用者比较有利;磨头液压电机驱动对供货商比较有利,有利于产品设计和制造,在同等条件下的初期购置费用稍低,有利于占领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