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反倾层状岩体倾倒变形强烈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弯曲倾倒是导致边坡失稳的主要模式之一。通常岩层产状在野外地质调查中方便快捷且倾倒岩体产状变化具有直观性,在该水电站坝址区倾倒体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正常岩层倾角和倾倒岩层倾角之间的变化幅度的统计分析,与其它倾倒迹象倾倒严重程度比较对应建立了倾倒强烈程度的分级体系,并依次进行了QD8倾倒强烈程度的等级划分及分区。以便进行下一步的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彭雪震 《中国水运》2010,(2):117-118
导致边坡产生变形失稳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地下水作用是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为此,文中首先对地下水与岩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运用GEO-SLOPE对一算例边坡进行了极限平衡分析。  相似文献   

3.
宜宾志诚港港区大道为长大顺层边坡,岩体为砂泥岩互层,岩层倾角16°,其稳定性问题和处治措施对于港区建设尤为重要。针对施工中发现的边坡变形破坏特征,结合地质调绘、钻探、孔内电视、室内试验、邻近工程经验等,对边坡破坏机理以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软硬岩互层、不利的顺层地质结构、坡体自重应力、层间结构面性质差、坡脚开挖及降水等因素是诱发该砂泥岩互层缓倾长大顺层边坡失稳的主要原因。采用抗滑支挡措施处理后,该边坡稳定性得以保证。  相似文献   

4.
基于突变理论,并结合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进行边坡稳定分析,建立了边坡内最大位移与折减系数的尖点突变模型,并以此作为边坡是否失稳的判断标准。将该方法应用于合溪水库右岸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型作为失稳判据能体现边坡失稳过程的突变性,物理意义明确;计算结果与简化Bishop法计算结果接近,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将失稳判据量化到一个确定的值,通过比较该值与零的关系来判断边坡是否失稳,概念明确,界定清晰。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某电站进水口边坡的失稳机制,详细调查了该边坡的基本结构特征及物质组成,以及工程区的地震历史、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对变形体进行分区,分析总结得出该边坡失稳灾变的原因为山体边坡在降雨和地震为主要诱因的情况下,加之坡体内的不利结构面相互切割组合,软弱夹层的介质受渗透、侵蚀损伤的影响,刚度特性发生弱化演化,最终导致了边坡沿软弱夹层产生滑移变形失稳的地质灾害。为后续的边坡加固措施提供依据,丰富了含软弱夹层边坡失稳灾变的类型,对类似工程的失稳机制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鹰厦线福建北段前寒武纪片岩地区在内外条件作用下易产生边坡病害。本文通过2005年发生的几个典型边坡病害实例,对该岩性地区滑坡的特点及整治措施进行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7.
对围堤边坡稳定进行综合影响分析,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围海工程中出现的围堤边坡变形失稳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以期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航道护岸工程中基槽边坡稳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航道护岸工程中经常发生基槽边坡滑坡失稳事故,从而造成经济和安全问题。因此,就滑坡发生机理进行研究对保障航道护岸工程顺利建设有重大意义。从极限平衡原理出发,分别运用Fellenius法和Bishop法验算了苏北某航道护岸工程开挖边坡的设计稳定性,并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得出了在多层土的计算中有时会出现Fellenius法比Bishop法的安全系数略大的结论。结合工程实际中可能出现的渗流和超载等因素,计算得到边坡安全系数的变化规律和极限平衡状态时的临界负荷,从而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渗流、控制超载等措施,可以为航道护岸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赤平投影分析原理及在矿山地灾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先恒  唐名富 《中国水运》2007,7(10):150-151
矿山岩质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受节理面控制,边坡的破坏主要是由节理面切割形成的楔形体失稳造成的。楔形体的稳定性,通常采用赤平极射投影进行分析,能得出定性的分析,能够满足地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郑勇 《中国水运》2009,(12):152-153
膨胀土边坡失稳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由于目前对膨胀土边坡的稳定性分析计算还不成熟,因此开展膨胀土边坡失稳成因机制及其演化过程方面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首先系统的总结了膨胀土物质组成的两大基本特征—地域性与非饱和性以及膨胀土边坡失稳的四大基本特征—浅层性、牵引性、长期性、季节性与局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膨胀土边坡失稳成因机制的四大主控因素—路堑开挖、裂隙作用、水的作用、风化作用;最后,根据膨胀土边坡剖面力学分区特征,将其失稳演化过程划为三个阶段—初始张裂破坏阶段、剪切面扩展破坏阶段、整体变形破坏阶段,为后续深入研究膨胀土边坡的稳定性分析计算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影响斜坡变形破坏模式的主要因素有斜坡坡高、开挖坡角、软弱夹层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地震烈度、降雨、弹性模量、岩石的重度等方面。文中以这些因素为物元,提出稳定性评价的物元关联函数及物元关联度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合适的分类标准,引入AHP(层次分析法)求权重。运用可拓学理论对顺层岩质斜坡开挖后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通过建立均质土坡模型,利用 FLAC -3D 软件的强度折减法,求解边坡稳定系数,系统地研究了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敏感性问题。利用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以及塑性贯通区作为边坡失稳的判据,通过每次改变一个参数变量来确定稳定系数 。  相似文献   

13.
杨春 《水运科技信息》2011,(2):72-73,118
在分析宜巴高速公路三里花岩堆边坡基本特征及破坏机理的基础上,基于FLAC3D理论,建立了山区高速公路岩堆边坡三维仿真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岩堆天然自重、降雨、地震和人类活动等荷载组合作用,模拟分析了岩堆边坡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变形破坏机理和稳定性,并对岩堆边坡的稳定状态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出基于构造控制的岩质边坡破坏模式识别方法,以某路堑边坡为例,根据优势结构面理论,运用赤平极射投影法,分别对单组结构面与边坡面的组合关系和多组结构面与边坡面的组合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情况下边坡岩体结构的稳定状态,进而对边坡破坏模式进行了识别。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判别原理和识别方法可以反映构造控制的岩质边坡破坏模式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田文彪 《中国水运》2007,5(6):68-70
本文通过对赤平极射投影的原理的介绍,结合边坡岩体破坏的三个必要条件及滑动块体的力学分析,对边坡岩体进行稳定性分析,介绍了极限稳定坡角的确定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证明了该方法在路堑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ABAQUS软件模拟山区河流港口工程斜坡嵌岩桩竖向承载工况,建模过程考虑斜坡钻岩成孔、桩混凝土浇筑、桩基承载等流程,考虑材料和桩岩接触非线性影响,建立斜坡-嵌岩桩系统三维模型,经斜坡坡度、桩径、桩嵌岩深度等参数分析,提出斜坡坡度对嵌岩桩竖向承载力的影响度,分析斜坡嵌岩桩的竖向承载特性。研究表明,斜坡坡度变化导致的桩前岩体缺失效应和桩后岩体增强效应将显著影响斜坡嵌岩桩的竖向承载力;在工程设计中,应综合考虑斜坡坡度、桩径和嵌岩深度等因素对斜坡嵌岩桩竖向承载能力的影响,经经济性和适用性比较,确定合理的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7.
水位骤降是影响边坡失稳的重要因素之一。渗透性较差的粘性土质边坡在水位骤降时坡体内形成的渗流力要远大于渗透性较好的边坡坡内产生的渗流力,所以更容易发生边坡变形、失稳。文章通过室内三轴试验,研究广西右江沿岸饱和粘土渗流特性和渗流作用下的抗剪强度变化规律。根据试验结果,得出了在不同围压状态下,该地区饱和粘土比降—渗流速度、渗透压力—粘聚力、渗透压力—内摩擦角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同时对其关系曲线进行了拟合,得到了相应的拟合函数。  相似文献   

18.
吴辉 《水运工程》2012,(9):174-177
顺层岩质斜坡是极易失稳、危险最大并且工程地质问题最多的边坡。因此顺层岩质斜坡的稳定性和处理措施对于工程的建设极为重要。深入调查了某斜坡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斜坡的岩体结构特征,建立斜坡的地质模型,并运用数值模拟软件UDEC对斜坡进行模拟,模拟出斜坡的变形破坏特征。通过分析得到该斜坡的变形破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岩体受到长期的风化作用,在一定的深度范围内,风化张拉裂隙十分发育,并且具有粉质黏土充填,从而大大降低了抗剪强度,这是影响中倾角顺层斜坡产生变形破坏的控制性因素。研究硬岩中倾顺层斜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对其他类似工程的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措施提供参考。并证明离散单元法是对顺层岩质斜坡进行数值模拟的十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主要研究均质边坡岩体在抗剪不足的情况下的平面滑动状态和规律。通过假定破坏面与内摩擦角之间的关系,来近似求解安全系数。考虑到双强度极限平衡条件,采用不同的折减方式和折减系数,并且与有限元强度折减对比分析,阐明边坡破坏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然后找出确定双强度折减系数的主要参考依据,从而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根据河北省几条山区高速公路边坡工程调查的实际资料,分析了高速公路边坡治理工程的特点和边坡治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认为公路边坡治理要重视岩体结构的决定作用,并提出了边坡工程中岩土体参数确定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