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直观准确地表达地质与隧道工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三维地质与隧道的建模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提出一种基于地质横 剖面轮廓线的归一化三维地质体模型重构方法; 然后,以已建立的三维地质模型为基础,对基于隧道横断面的三维建模及隧道与 地质模型合并过程中的模型切割、分层进行研究; 最后,开发基于断面的三维隧道地质建模及可视化系统。通过建模实例显示: 采 用本文的方法能够取得良好的三维地质及隧道建模效果,直观展示隧道与地层间的相互关系,较为丰富地展现隧道的内部细节。  相似文献   

2.
三维地质模型具可视化、二三维联动、量测等功能,可有效提高地质资料编辑及分析使用效率。某高速公路研究区发育暗河与拟建高速公路相交,对公路工程建设带来较大安全隐患,利用三维地质建模及工程测量技术,查清了暗河的形态、规模,并提出了处治措施,规避工程风险;同时,三维地质模型为后续力学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3.
《中外公路》2021,41(3):4-7
为应对山区地质复杂区公路勘察效率低、安全风险高的局面,探讨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公路不良地质判识技术框架、应用方法。首先系统介绍无人机技术原理及其优势,并探讨无人机遥感不良地质判识的流程方法。以现场案例为基础,重点介绍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判识中的应用。结果表明:(1)利用无人机遥感进行勘察精度较高,相比于人工勘察可降低安全风险,提高勘察效率,提升数据时效性及可靠性;(2)可快速构建三维模型,突破传统二维不良地质体解译技术,提升了不良地质识别精度;(3)利用构建的不良地质体三维模型,可对不良地质体的空间特征进行量测,为方案的选择与处理提供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研究的有关技术问题,介绍了空间数据模型、建模要素和建模流程,分析并比较了各类方法和流程的优、缺点。基于离散光滑插值等技术,提出利用地质钻孔点、地质剖面线上的特征点和由特征点插值出剖面线上的点三者共同参与插值的方法,提出基于任意形状空间多边形生成地下隧道的方法,并解决任意地下隧道与地质体相互裁减的问题。最后以岭脚隧道工程为实例,建立包括地层信息、三维隧道、断层信息等地下结构的全景三维地质模型,将研究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进行实际工程应用,验证了方法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地质建模软件Earth Volumetric Studio(EVS)存在的地层建模方法无法对钻孔揭露地层比较复杂的情形进行层序划分,岩性建模方法无法生成连续光滑的层间界面等问题,以南宁市轨道交通3号线青秀山站至博艺路站区间段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同时具有表达复杂透镜体和清晰的地质层面能力的EVS地层-岩性建模方法。通过工程实例将该方法分别与地层建模和岩性建模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和交叉验证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地层-岩性建模方法建立的模型比单独使用地层模型和岩性模型更能反映实际的地质情况,且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模型的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较地层建模方法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高军  詹跃跃  刘凯  李波 《隧道建设》2018,38(Z2):16-24
为解决郑万高铁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工程地质三维模型的不充分性、地下地质现象的不可见性和地质过程的复杂性等问题,对地形测量、地质数据、测绘数据、地勘数据分析修正,建立地表地质界线、水系、交通网、覆盖层、透镜体小地质单元、岩溶系统的三维模型,通过地质与数学插值结合曲面三维模型模拟进行分析,对TIN、Grid、趋势面拟合和NURBS曲面插值和修正分析,得出描述地质不良体的几何信息、拓扑信息和属性信息。这些方法对于三维建模与修正分析过程中解析各种复杂地质体的空间信息(几何信息与拓扑关系)和各地质单元的特性信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符合复杂地质体表达与分析的需要,可为三维建模在工程地质边界表示与数据选取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无人机、GIS和BIM技术,利用倾斜摄影与激光雷达形成GIS数据、工程地质调绘数据、工程钻探数据等成果,快速建立地表真三维GIS、地质体模型与道路模型的信息融合体.采用自主研发的“智绘地质建模”软件,快速建立包含海量信息的地理地质模型;通过“智绘路基设计”软件将成果应用于道路辅助设计和BIM建模工作中,为工程设计提...  相似文献   

8.
针对城市地铁沿线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现场勘察难度较大的特点,引入地质3D数字建模技术,进行城市地铁沿线地质条件分析方法的探讨。以北京市在建地铁8号线二期南段为例,进行地质3D数字建模技术的应用,应用结果表明在城市地铁跨越多个地貌单元条件下,所提出的分析方法能够较全面地分析复杂的地质规律,进行合理的地层条件统一划分。为地质条件复杂的北京地铁8号线二期南段施工设计提供了便捷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一般性的城市地铁沿线地质条件分析工作提供了一种弥补性方法层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针对数值计算分析软件在建立复杂地质模型中人工简化过多、不直观等缺点,在研究曲面建模和体元建模的差别上,基于DIMINE软件建模平台,提出了使用DTM模型建立地表、线框模型建立地质体的三维地质可视化建模技术。在勘探平面图和剖面图的基础上,精确的建立了某矿区复杂三维地质模型,实现了任意剖面切割,为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参考。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靠、有效的,为复杂地质三维模型提供了一种新的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山岭隧道的建设也越来越多。隧道建设离不开隧道的勘察设计,隧道围岩判定在整个隧道勘察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隧道围岩判定又离不开隧道工程地质勘察,由于隧道区勘探工作量的限制,隧道区地质调绘在隧道围岩判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地貌学及地植物学观测方法是隧道地质调绘较为直观及有效的方法,在隧道地质调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前者根据地貌的形态特征,推断其形成原因及条件,并评价其工程地质条件;后者根据植物群落的种属、分布及其形态特征,推断当地的气候、土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等。结合工程实例来说明地貌学及地植物学观测在隧道地质调绘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地质勘察存在信息传递不畅,资料共享利用不足,地质信息表达不明确,成果展示不立体等问题。某高速公路地质勘察引入BIM+GIS技术后,地质基础资料管理更方便,资料的查阅、传递、利用更有效,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具有丰富地质信息体,使地质表达更直观,并优化了隧道支护设计和快速校核了桥梁桩基的桩长等。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速公路地质选线仍然以案例分析为主,缺乏通用性定量分析模型的现状,以某高速公路为背景,在分析文献与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震与新构造运动、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等8个影响因子,构建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基于地质调绘、地质勘察,遥感影像等原始资料,借助ArcMap的空间与属性分析功能,将地质影响因子分离,并分级量化。采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格栅数据进行加权叠加、模糊逻辑运算,形成格栅综合成本。基于Dijikstra算法原理,综合运用ArcMap内嵌距离成本分析、成本路径分析工具,实现全面考虑工程地质影响的最佳线路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前岩石隧道中工程地质数据缺乏统一交换标准、二维CAD 数据不便于进行空间分析和属性查询、数据难于集成显示等, 为解决以上问题,基于云南省老营隧道工程,提出岩石隧道工程地质信息目录和信息节点,实现对工程地质数据进行有效、快速的分类; 将CAD 数据以点、线、面、文字注记4 种格式转换成GIS 数据,解决不同CAD 数据在空间分析、属性查询方面的欠缺; 对老营隧道部分工程地质数据进行分类和处理,并在基础设施智慧服务系统iS3 中进行集成展示。最终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提高了老营隧道工程地质数据的管理水平,对类似岩石隧道工程中地质数据管理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十堰至巫溪高速公路鲍峡至溢水段鸡公寨隧道工程为依托,通过采用大面积地质调绘、岩性与构造专项调查、综合物探、钻探、综合测试与试验等勘察方法,查明了隧道深部的围岩条件和地质构造特征,获得了隧道围岩分级与稳定性计算所需参数,分析了地应力对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山区公路地质灾害评价模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对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评价方法以定性评价为主,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定量或半定量评价体系和方法。文章根据公路工程的特点以及现有的地质灾害评估理论和实践,并结合公路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情况,提出了公路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危害性、发展趋势及危险性评价方法,可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该文在对公路边坡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特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路线走向与边坡地层走向的关系、边坡外部形态、坡体结构和岩土体性质等因素对公路边坡地质灾害类型的影响,提出了以"影响因素叠加识别方法"为核心的山区公路边坡地质灾害类型快速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17.
福建地下岩溶地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有灿 《路基工程》2011,(5):163-165
针对高速公路工程及福建覆盖型岩溶勘察特点,对物探方法在高速公路工程的适用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再以永安—武平高速公路勘察为例,介绍综合勘察手段的配合运用,达到提高地下岩溶区勘察质量,并通过加强专业间的沟通,来做好复杂岩溶段落的勘察及设计优化工作,达到减轻岩溶对工程影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邓宏科  郑光  邓韧 《路基工程》2021,(6):194-198
分析研究大瑞铁路高黎贡山越岭段地形、地质构造、岩性岩组、坡体结构等地质变量指标,并结合工程类型分析高黎贡山区域地质环境现状;为了对线路方案进行分区预测评价,首先根据影响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选取了评价指标,继而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ArcGIS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划分出地震地质灾害极高危险、高危险、中等危险和低危险区,为高黎贡山越岭段选线及地质灾害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对公路路基威胁最大的滑坡灾害为研究对象,从自然因素和公路建设的人为活动两方面入手,研究了灾害产生的原因和机理;选择滑坡发育阶段、滑坡规模、降雨、河流冲刷、地下水等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作为滑坡危险性的主要评价因子,提出了评价因子影响程度分级标准;以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标法为主要研究手段,建立了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并以G316线陕西安康段三处公路滑坡为依托工程,对评价模型进行了验证,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