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基于各等级道路的交通方式出行距离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交通方式在各等级道路的出行距离分布规律是交通需求研究的基础,也是各等级道路资源的合理配置的重要依据.在分析居民出行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短距离、中距离、长距离三种长度进行了划分,然后根据各等级道路承担不同出行距离的交通功能的特点,探讨了各等级道路承担的出行距离规律.最后利用已有的交通方式分担率模型,建立交通方式在各等级道路上的出行距离分布模型.  相似文献   

2.
城市交通的发展对于道路等级体系划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不同等级道路的差异最终取决于一系列因素的不同。本文以满足城市居民不断发展的多样化交通出行需求、实现道路的多重功能为目标,对道路等级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提出将道路等级相关因素归纳为管理因素与物理因素,并详细研究了各因素的取值标准,最后提出了四级九类的道路等级体系。以武汉市为例,介绍了上述道路等级体系在指导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中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分析阈值单一、未考虑道路交通状况差异性的问题,提出基于城市道路等效通行能力和密度比的评价方法,提出新的充分考虑道路不同交通状况的交通影响分析阈值计算方法.根据密度比评分标准,将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划分为若干等级,对各等级道路提出了相应的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分析出行阈值.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分析阈值单一、未考虑道路交通状况差异性的问题,提出基于城市道路等效通行能力和密度比的评价方法,提出新的充分考虑道路不同交通状况的交通影响分析阈值计算方法.根据密度比评分标准,将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划分为若干等级,对各等级道路提出了相应的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分析出行阈值.  相似文献   

5.
城市道路等级级配即为不同等级道路的长度之比,其合理与否关系到城市道路功能能否充分发挥。本文利用平衡机理从出行方式的角度探讨了城市道路等级配置,提出了基于出行时耗概率的城市道路级配确定方法。首先从交通方式出行时耗概率分布出发,根据不同等级道路承担着各种交通方式一定的出行时耗范围,得出不同等级道路所应承担的交通量;其次,根据时空消耗理论给出道路容量,并利用供需平衡得到各等级道路的理论适宜长度,即得合理的道路等级配置,本文对方法中关键参数的标定也进行了探讨;最后,应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常州道路进行分析,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按照城市道路的服务对象和所承担的城市活动的特征,可将其分为通过性道路、集散性道路和地方性道路三类。优化现行规范城市道路分级体系,将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交通性干路、集散性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快速路和交通性干路主要服务于长距离通过性快速机动交通,集散性干路和支路分别服务于中等距离集散性慢速机动交通和短距离地方性慢速机动交通。同时,根据不同等级道路功能定位、道路沿线用地性质和道路空间资源,合理和适度的满足多样化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需求和各种重要市政基础设施敷设需求。  相似文献   

7.
历史城区内的道路系统普遍狭窄且非机动交通较多,在保护历史城区道路格局时,现有城市道路等级规划标准显得较为粗泛和缺失,因此需要研究针对历史城区的道路等级划分方法。首先分析总结相关研究和国内外规划实践。提出历史城区道路等级划分需要考虑的主要要素:交通功能、历史格局、街道功能等。以福建省长汀古城为例,采用统计断面人流量、道路城市功能分类等方法,梳理分析其道路网的特点。将古城内外道路划分为五个等级,其中适当增加适应历史城区的主要街巷、次要街巷等级。规划评价结果显示,路网结构和密度较为合理,有利于路网发挥协同分工作用。  相似文献   

8.
孔令斌 《城市交通》2013,(3):F0002-F0002,I0001
城市道路功能分级是为发挥机动化效率而设。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汽车的发展,为发挥其在城市交通中的机动性同时保障行人安全,城市道路功能分级体系逐步形成。进入20世纪,汽车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道路功能分级也逐步完善,进入成熟汽车社会的发达国家基本都形成了围绕长距离跨区交通和短距离本地交通组织鲜明的两级道路系统,既发挥汽车机动化效率,又保护本地交通活动的完整。其中,干路及以上等级道路系统以组织长距离跨区机动交通为主,而集散道路、本地道路系统以组织短距离本地交通为主。  相似文献   

9.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分析了城市群区域交通特征、交通空间分布特征等;基于交通区位论和经济引力模型,确定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连接道路交通网络框架;以功能为核心,将城市群连接道路功能划分为通道功能、干线功能、集散功能和服务地方功能4个层次;进行了功能分级,划分为高速公路、城市群连接道路I级、城市群连接道路II级、城市群连接道路Ⅲ级、地方道路5个等级,建立了城市群连接道路功能分级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分析了城市群区域交通特征、交通空间分布特征等;基于交通区位论和经济引力模型,确定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连接道路交通网络框架;以功能为核心,将城市群连接道路功能划分为通道功能、干线功能、集散功能和服务地方功能4个层次;进行了功能分级,划分为高速公路、城市群连接道路I级、城市群连接道路II级、城市群连接道路Ⅲ级、地方道路5个等级,建立了城市群连接道路功能分级体系。  相似文献   

11.
高克跃 《城市交通》2014,(1):61-65,73
中国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更加侧重于解决机动交通问题,较少考虑人在街道上的活动需求,以及街道空间的设计问题。首先追溯"街"和"路"的概念起源、比较国内外"街"和"路"的概念差异。指出"街"强调公共活动空间属性,"路"强调交通通过性,二者在空间界面、使用功能、使用对象以及交通特点方面均有不同。探讨中国与英美国家、日本城市道路分类的异同,指出英美国家及日本对"街"和"路"在概念上有明显区分。详细阐述街道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同时应满足人对街道的使用需求,使其具有安全性、包容性和可替代性,并做到绿色环保以及与立体空间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2.
特殊的空间形态、稀缺的贯通性轴向道路资源以及高度混合的内外交通导致带型城市面临独特的交通问题。从城市空间形态角度出发,采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中国657个设市城市,据此界定带型城市为建成区长宽比大于3的城市。并对带型城市(组团)的交通需求、路网布局、道路级配进行梳理,发现带型城市贯穿性长轴干线道路的数量、等级、分布对带型城市规模、形态以及交通组织具有重要作用,是带型城市路网规划的核心。最后,提出带型城市常用的三轴干线路网布局模式及相应的道路等级,可作为带型城市路网规划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兰潇  李雯 《城市交通》2014,(2):36-49
饱受汽车拥堵困扰的阿布扎比,迫切需要寻求向可持续交通发展的转变,《阿布扎比街道设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应运而生。《手册》以步行优先为前提,以体现多元需求平衡为特色,按照行人-公共交通-自行车-机动车顺序划分通行优先权等级。同时结合“用地环境属性”与“道路承载力属性”提出街道分类与指引,尤其在街道功能划分与模块化横断面设计方面独具特色。在引导阿布扎比的街道设计向更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同时,其诸多创新和亮点同样值得中国城市在发展转型中借鉴,以促进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稳步转型。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被广泛关注的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实际应用问题、城市交通缓解拥堵措施问题,以及共享单车出现引发的道路空间划分问题开展研究。提出如下观点和结论:一是科学应用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指标,不应将其作为短期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评价的统计指标,也不应为了大规模建设轨道交通而提出过高的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目标;二是对于城市拥堵状态应有理智的认识,缓解拥堵不是无限增加道路网密度、无限提高车速,而是使道路能够有序地运行;三是对于新兴的共享单车,在鼓励发展的同时,应深入研究非机动车通行和停车管理问题、逐步实施道路的空间划分。  相似文献   

15.
合理规划设计城市道路横断面不仅可以提高交通运行效率,而且对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街道空间至关重要.首先指出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是局限于道路红线范围和道路工程设计,并且缺乏灵活性.以宁波市东钱湖新城为例,深入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功能、不同区位的城市道路,选择满足多样性需求的道路横断面型式.宏观理念层面,基于新城规划建...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城市道路设计多以满足机动车交通需求为核心,不仅缺少对交通主体——"人"的关注,也不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从城市用地、道路空间、路权分配、交通设计、风貌控制等方面对城市道路设计提出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流程进行重新梳理,提出传统的路网规划与土木工程设计之间应融入"概念设计"环节,交通设计、道路空间综合布局和道路附属设施设计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最后,以《深圳市城市道路建设指引》为例,阐述如何将所提出的城市道路设计要点应用于整个编制过程。  相似文献   

17.
蔡军  张奕 《城市交通》2014,(2):69-77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发现城市居民人均日出行时耗在不同年份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扎·哈维提出日平均出行时耗预算相对恒定假设。首先,通过国内外全日、单次出行平均时耗变化的历史数据,验证了出行时耗的相对稳定性。在解析出行时耗相对恒定形成机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单次通勤出行时耗分布机理,并提出相应的模拟公式。同时,探讨交通拥堵状况对出行时耗分布的影响作用,分析表明较小的出行时耗增加可能隐含较大程度的交通拥堵。最后指出,应结合中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时耗预算,为其适宜的交通模式规划路网和城市用地布局。  相似文献   

18.
完整街道政策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提出,旨在通过对新建或改建街道进行合理规划、设计、运营和维护,保障街道上所有交通方式及所有出行者的通行权,满足出行需求和安全要求。首先,介绍完整街道的概念、发展历史及其与传统街道设计的区别。其次,论述完整街道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步骤,并以美国塔科马市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完整街道的实施效果,指出其对于中国的借鉴价值,提出中国城市街道发展更安全、更绿色、更具有活力的三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道路交通拥堵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交通量与道路面积之间的矛盾,而如何从微观角度定量测度不同交通方式的道路利用效率,尚没有成熟、公认的方法。围绕不同道路交通方式的客运周转量与运输过程占用的道路面积之间的关系,提出一种定量分析不同交通方式道路利用效率的测度方法。该方法反映了不同交通方式的载客量、运输距离、运输速度、运输过程的占路面积和占路时间等要素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基于天津市区GPS车辆行驶数据,以小汽车、"步行+公交"出行方式为例,具体阐述该测度方法的应用。结果显示,完成同样运输量,小汽车道路占用面积是公共汽车的7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