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络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区域轨道交通面临战略任务的分析,提出区域轨道交通的4个层级划分:国家级战略大通道、区域轨道交通走廊、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中心城及二级城镇局域网轨道交通。阐述各层级轨道交通网络的功能定位以及对新型城镇化的策应关系,并给出区域轨道交通规划的具体要求。提出当前区域一体化轨道交通发展中须重点审视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涉及各层级网络功能的兼容和代偿、网络衔接、通道资源的合理配置、多元化运营模式、枢纽级配体系、需求分析理念等方面。最后,针对转变规划理念、协调上位规划、法规与技术标准、轨道交通车站与周边用地一体化开发,以及建设模式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区域性轨道交通线网评价与公路网、公交网络的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不同。重点建立区域性轨道交通线网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准则层有关指标的数值,将灰色关联分析法应用在接下来的评价中。针对其在计算关联度时存在客观性不足的问题,通过相邻指标比较法加以改进,对区域性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的选取进行评价,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中心城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合理规模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估算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规模的3种方法-几何分析法、运输强度分析法及类比分析法,并结合上海市的实际情况对上海市中心城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规模进行了估算。通过对比和分析各种估算结果,提出了上海市中心城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合理规模。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优化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支撑和引导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发展,首先结 合上海地铁运营实际,对既有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进行评估,分析得出既有规划存在线路功能单 一、局部线网结构不合理、换乘枢纽功能过于集中等主要问题。然后,通过研究上海大都市圈城 市发展趋势,提出未来上海将形成“中心城区”、“通勤圈”和“经济圈”三大圈层,基于不同圈 层的交通需求特征,在新一轮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中,要适当转变既有规划理念,重点发展城际铁 路、区域快线系统,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同时,优化轨道交通枢纽布局,强化不同层次轨 道交通之间的衔接,以提高轨道交通网络整体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5.
基于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内各企业之间的关系往来,结合发展规模、集群的组织结构、科技实力等因素,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和改进的PageRank算法,定量分析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网络的拓扑指标,探讨其发展现状和方向。利用复杂网络模型分析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网络的特点,并通过熵权法改进PageRank算法,以此来计算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PR值,根据计算出的PR值可知集群内的重点企业。以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为例,分析出该集群具有复杂网络特征,通过计算复杂网络统计量可以得出网络的度分布符合小世界网络,即少数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业务往来频繁,而多数企业之间只有少数业务往来。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为4.3622,网络聚集系数为0.0113,集群的聚集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6.
赵丹 《轨道交通》2007,(2):45-48,52
从轨道交通类型、网络布局、技术、资金来源及管理规划等方面分析巴黎轨道交通的发展及成功运营的经验.分析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相应问题,针对我国交通的背景及轨道交通的发展前景,提出适当的轨道交通的发展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通过对比国内外都市圈空间结构,结合珠三角及深莞惠都市圈城市发展变化,提出深莞惠都市圈圈层结构。分析深莞惠圈层结构下轨道交通需求特征,指出深莞惠轨道交通在发展目标与规模、功能层次与技术标准、网络布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区域轨道交通规划模型、完善轨道交通审批机制与协调机制等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8.
为应对广州市面临的轨道交通地下空间规划及管控需求,进一步保障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完善地下空间规划体系,对广州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规划及管控进行思考.首先,对国内轨道交通地下空间规划及管控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其次,结合广州市地下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分析广州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规划及管控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超前开展轨道交通等线性工程的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建立地下空间三维管控系统、提前谋划地下轨道交通复合走廊、促进地下轨道交通与城市地下空间融合发展等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为贯彻落实上海市领导指示和专题会议精神,上海市将进行新一轮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保障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需求。为更好地引导新一轮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建设和运营工作,需要对现状轨道交通运营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分析,为新一轮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研究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供研究基础。一、轨道交通总体评价截至2014年6月,全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共计15条(含磁悬浮,不含金山支线),建成运营车站332座,运营线路长度达到568.4公里。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  相似文献   

10.
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初步方案已经完成,预计该规划可于今年4月完成并报市政府审批。  相似文献   

11.
区域轨道交通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区域轨道交通发展过程中在规划、审批、跨区域和跨部门协调、行业管理以及投融资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已不能适应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要求。通过分析区域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特点及上述问题,提出应统筹区域轨道交通规划,创新规划审批机制,建立跨行政区划、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轨道交通行业管理,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等发展策略。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具体的宏观发展政策,以便理顺区域轨道交通发展关系、完善区域轨道交通发展政策、促进区域轨道交通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建立以武汉为核心、辐射城市圈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是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着重研究以武汉为中心、一定区域内的、国家铁路现状条件及发展规划,提出通过整合、开发和利用国铁系统,开辟城际、市郊轨道交通线路,协调与城区轨道交通的换乘关系,从而形成武汉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实现城市区域轨道交通的快速化、公交化、网络化和节能化,促进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裴武  陈晖 《交通与运输》2021,37(5):62-65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背景下,为构建适应市域一体化发展的轨道交通线网,创新提出借力区域轨道建设,市域轨道交通与周边城际轨道协同发展模式和线网方案。以典型节点城市嘉兴为例,首先,充分剖析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与交通需求特征等因素;其次,详细分析轨道交通模式和网络布局方法,提出轨道交通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进而提出轨道交通廊道布置要点,确定轨道廊道控制方案;最后,从空间适应性、交通服务性、交通协调性、发展引导性等角度论证线网规划的合理性及科学性。规划思路、论证方法可以为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类似城市市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轨道交通的规划评价对轨道交通规划决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轨道交通规划进行评价。分析了轨道交通规划各级评价指标,确立了轨道交通规划评价指标由3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组成,由同层指标的相对重要度组成判断矩阵,并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通过实例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所得出的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换乘站在高峰时段换乘乘客聚集造成的瓶颈,带来的运营安全性能差、效率低等问题,基于非线性规划方法,构建了以网络总换乘等车时间最短为目标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乘客在换乘站的走行时间,以列车发车时间的调整变化量为决策变量,利用调整轨道交通列车在起点站的发车时间及时刻表,协调了列车在换乘站的换乘衔接时间.用模拟退火算法进行求解,得到优化的列车发车时间及时刻表.对13个换乘站及5条线路组成的深圳市轨道交通网络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早高峰小时的优化方案使网络乘客总的换乘等车时间减少了689 h,提升系统换乘效率22%.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确定网络规模的指导思想、原则与方法:通过对规划特征和规律的分析,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合理性日趋提高;最后,使用因素分析法和类比分析法,通过分析两种估算结果,结合天津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天津市中心城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合理规模,对天津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疆昀  任玲 《交通标准化》2009,(19):100-103
在分析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确定网络规模的指导思想、原则与方法;通过对规划特征和规律的分析,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合理性日趋提高;最后,使用因素分析法和类比分析法,通过分析两种估算结果,结合天津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天津市中心城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合理规模,对天津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吸引范围是保证轨道客流来源的重要基础,也是轨道客流客观预测及交通设施衔接合理规划的前提。从出行费用、时间及个人收入特征等要素的分析入手,基于广义出行费用一致性原则建立轨道交通站点客流的吸引范围模型,该模型考虑路网的实际结构。最后,将该模型运用到即将开通运营的南宁轨道1号线中,计算金湖广场站的客流吸引范围。  相似文献   

19.
交通系统布局以空间布局以及内在的空间组织为基础,空间组织思维始终是交通系统规划布局的核心。中国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乃至大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重点已逐步转移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然而,在重视轨道交通自身网络化布局、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交通系统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存在着机械式、偏重形态化的轨道交通网络布局思维,忽视、弱化了轨道交通布局对空间组织效能的提升作用。通过揭示现实存在的轨道交通线网与空间组织脱节的问题,基于交通与空间协同,提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应把握的空间组织思维方法及要点。  相似文献   

20.
城市轨道交通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吴爽 《城市交通》2005,3(2):43-46
对《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轨道交通线路、车站及附属设施(出入口、风亭)、场段、变电所、控制中心、交通设施等用地应合理控制的规划内容、流程及方法进行了总结。通过对规划各部分工作内容的归纳,并佐以北京、宁波等城市的控制规划实例分析,提出了轨道交通用地控制的规划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