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街道设计理念内涵和城市道路交叉口特征,提出了慢行友好目标下的交叉口精细化设计指引,通过优化交叉口缘石半径和机动车道宽度、明确慢行交通过街路径等方式,保障慢行交通路权,体现慢行友好的设计理念。以上海市杨浦区政通路—淞沪路交叉口为实践案例,通过缩小缘石半径、前置行人过街横道线和非机动车停车线、渠化非机动车进口道等方式,改善了大尺度交叉口的慢行过街体验,提升了人性化交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慢行交通在城市交通出行方式中的比重日趋增大,但目前在设计和管理层面均未得到充分重视。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外既有道路设计中慢行交通系统现状,以及我国慢行交通出行环境,指出为营造良好的慢行交通出行环境,仍需要精心设计慢行廊道和行人过街设施。结合道路工程实例,分别对新建及改造工程中慢行交通出行环境的设计、改善做了具体分析与展示。  相似文献   

3.
杭州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指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慢行交通隐含了公平和谐、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当前能源供应趋紧、大城市交通拥堵加剧的背景下,规划高品质的慢行交通体系能够引导市民形成全新的出行观念。借鉴国内外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理念,提出了适合杭州城市自身发展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并简述其战略目标及主要规划内容。从与慢行交通相关的道路因素、街道空间因素、慢行设施和慢行环境等4方面有选择性地介绍部分规划设计指引内容。最后,总结本次规划特点,即运用“分区分类”手段、引入“规划设计指引”概念,以及提出河道慢行系统规划。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11):197-198
近些年来我国交通系统取得了突出的进步,对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和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城市化设计的具体要求可知,慢行交通系统成为当前规划重点。研究中以城市慢行交通规划现状为基础,对具体交通规划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效益的发挥离不开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现阶段,以非机动车为主的慢行交通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结合常州地铁1号线新桥站的接驳现状,借鉴国内外相关城市慢行轨道换乘站点的规划理念,在慢行接驳换乘优先的理念下,对常州市新桥站进行了站点一体化接驳的规划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的开发滨江道路资源,提出适应城市新需求的设计理念。以温州市瓯江路为例,通过对其特点、功能的分析,提出了弱化交通功能、构建慢行系统、融合现状资源和保留文化信息等滨江道路系统的设计理念,并对其道路断面形式进行了比选。对于城市滨江道路系统的开发建设,除了需考虑其本身固有的交通属性外,还要将其置于城市滨江公共空间这一大环境中,结合慢行系统的打造、自然环境资源、人文历史资源等因素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7.
友好型非机动车交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行交通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非机动车交通作为慢行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慢行交通的发展,甚至关系到整个交通系统能否健康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非机动车交通存在的问题;接着在友好型非机动车交通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友好型非机动车交通的概念,分析了友好型非机动车交通的影响因素,进而建立了友好型非机动车交通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指标进行了量化;最后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并利用加权综合指数模型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8.
慢行交通是公众出行不可缺少的交通方式,但是从交通空间分配来看,慢行空间却是最易被忽略或被其他交通方式挤占的,慢行交通规划在上海尚处于探索阶段。选取临空地区这一具有典型慢行交通发展需求的区域,通过公众意愿调查充分了解本地慢行交通需求,在借鉴国内外规划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切合临空地区特点的慢行交通发展策略,通过与道路交通规划、公共交通规划以及地区开发规划紧密衔接,探索实践了"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规划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街道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人、车交通以及公共空间等多种功能。经过长期的城市发展实践,欧美发达国家的街道设计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纷纷检讨传统交通设计,开始对"车本位"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回归"人本位"的设计理念,出台一系列"以人为本"的规划策略指导,把已被交通发展边缘化的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交通方式重新纳入视野,进行统一筹划,"完整街道"由此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绿色交通体系和低碳城市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外慢行规划理念逐步打破传统模式,向更为精细化和人性化的规划方法发展。本文以细化研究慢行功能需求为切入点,将功能需求与空间载体有机对应,通过对不同慢行空间的精细化设计,精准满足不同类型的慢行出行需求,切实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出行空间品质。并以成都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为例,将这一规划方法进行应用,以期为成都绿色交通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杨莉 《交通与运输》2021,34(z1):187-191
为应对高密度城市开发地区慢行出行问题,建设高品质的慢行系统,营造优质的慢行交通环境,提升居民慢行出行体验,打造慢行友好城市,研究提出高密度城市开发地区慢行系统发展策略.首先,从3个层次对高密度城市慢行系统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宏观层面的规划理念问题、中观层面的网络规划问题以及微观层面的慢行设施、空间和品质问题;其次,对国内外先进的高密度城市慢行系统发展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基于国内外慢行发展经验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高密度城市开发地区慢行系统发展对策,宏观树立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中观规划骨干慢行网络、微观构建特色的街道设计导则,以期为高密度城市开发地区慢行系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的慢行空间,由于多年来机动车规划优先的影响,其品质改善十分有限,与之相伴相生的城市生活日益缺失,乃至基本消失.聚焦城市核心区这类城市更新热点地区,以上海市静安苏河湾城区为例,通过细化区域出行、慢行网络、慢行设施、交通运行、慢行安全等交通特征的调研与分析,提出构建便捷高效、特色彰显、品质宜人慢行交通体系的目标,并从重点区域、重点节点、重点街道等3个尺度提出慢行空间打造的具体措施,提升区域慢行可达性,缝合被分割的慢行空间,体现对慢行路权的保障和对红线内外街道空间统筹设计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孙靓雯  吴宁宁  罗超 《交通与运输》2021,34(z1):211-214,231
当前我国全面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完善工作,以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为基础,武汉市慢行系统发展在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武汉市慢行交通现状评估,分析城市发展中主要交通问题及慢行挑战,提出针对城市特点的慢行系统发展策略.同时,从组织、资金、管理等实施保障机制政策制度方面,绿化景观、无障碍设计等重要配套设施实施细节方面,全面保障慢行交通系统发展策略的落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助力慢行品质提升,为将武汉市建设为"绿色出行楷模"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慢行交通作为绿色出行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交体系的延伸,近年来在国内得到较快发展。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慢行交通的发展趋势,从政策、法规、设施、技术、公众教育5个角度总结国内外慢行交通发展经验,对我国其他城市的慢行交通发展从发展思路、规则建设、规划重点、运行管理和技术革新5个方面提出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小汽车的快速发展,"人、车、路"矛盾愈发凸显,慢行交通发展滞缓。从慢行交通问卷调查出发,对慢行交通现状发展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一体化衔接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对城市慢行交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慢行交通 1)概念 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和高速交通而言的,有时亦可称为非机动化交通(non—motorized transportation),一般情况,慢行交通是出行速度不大于15km·h^-1的交通方式。慢行交通包括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由于许多大城市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自行车交通,慢行交通的主体就成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虽然慢行交通出行速度较低,但在出行方式选择中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交通结构中,  相似文献   

17.
<正>现在,不少城市在追求"更好的车辆、更宽的道路、更快的速度"的热浪中,挤压或忽视了慢行交通,割裂或肢解了城市空间,对由此造成的"机械的出行、无趣的街道、呆板的节奏"或熟视无睹,或束手无策。然而具有悠久历史的欧洲城市,机动化并未使出行体验趋向贫瘠,而是通过设计,营造快慢和谐的交通环境并将其融入城市整体空间,使快速交通与慢行交通相得益彰,使现代节奏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其规划理念和手法值得借鉴。一、欧洲城市快慢交通共存1.快慢交通行为共存  相似文献   

18.
慢行交通系统在中小型城市的功能定位尚不明确,绝大多数的居民出行让步于小汽车出行.讨论交通政策导向的能动性,结合济宁特色突出政策对慢行交通的倾斜;分析济宁市城市、道路、交通特性,明确指出慢行交通在济宁居民出行的主导地位;依据规划年的用地情况,分区域、分层次的进行慢行区的划分;提出慢行廊道布局的原则,依据交通预测模型OD期望线来合理布设慢行廊道.  相似文献   

19.
为优化武汉光谷广场环形交叉口的慢行交通,对光谷广场综合体改造项目的优化方案进行分析。以城市大规模市政设施建设为契机,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市政隧道的建设,对该交叉口的慢行交通进行了多层立体的交通设计。结果显示,光谷广场综合体的改造缩短了该环形交叉口的行人过街距离和过街时间,避免了该交叉口的机非混行,但是增加了非机动车的绕行距离,且局部存在人非冲突节点,需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来规范慢行交通行为。  相似文献   

20.
慢行交通混合过街时相互干扰较多,过街特性与一般的行人或电动自行车过街有所不同。本文对福州地区5个信号交叉口的慢行交通过街交通流和交通冲突进行调查,并使用SPSS软件对实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描述慢行交通混合过街交通流特性并建立交通冲突模型。研究得到电动自行车过街平均速度的均值是7.89km/h,行人过街平均速度为4.37km/h;随着慢行交通密度的提高,慢行交通速度呈现下降的趋势。最后将冲突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作比较,检验了冲突回归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