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汽车发动机气门脚间隙调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工作,气门脚间隙过大,会引起充气不足,排气不畅,产生不正常敲击声,间隙过小,会使气门关闭不严,造成漏气,易烧蚀气门与气门座的工作面。因此,在检查保养发动机时有必要对气门脚间隙进行检  相似文献   

2.
气门脚间隙会因有关零件的磨损而发生变化,气门脚间隙过大,会导致气门行程减小,引起充气量不足.排气不畅;气门脚间隙过小,会使气门关闭不严,造成漏气,易烧蚀气门;因此,使用中必须按规定调整好气门脚间隙,以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几种汽车的气门脚间隙见表1。  相似文献   

3.
在对汽车发动机配气系统进行检查、维修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驾修人员,对于气门间隙的调整,只注意调整间隙过大的气门,而忽视了对间隙过小气门的调整。气门间隙过大,不但会产生气门摇臂与气门脚之间的撞击噪声,影响摇臂与气门的使用寿命,还会使配气机构的进、排气提前角向后推移。同时由于间隙过大又影响了进、排气门的开度。致使该缸的进气不充分或排气不彻底。但是,理论和实践证明,气门间隙过小的危害,往往  相似文献   

4.
发动机工作时,听到气门有"嗒嗒"的清脆异响,应检查并调整气门间隙. 在调整发动机气门间隙时,必须按照生产厂家规定的数值去调整,并且使气门在完全关闭的状态下进行.调整气门间隙的位置:侧置式发动机在挺杆上,顶置式发动机在摇臂上.常见的气门调整方法有逐缸调整法、二次调整法、表达式调整法等.但由于发动机种类繁多,进、排气门排列顺序各不相同,用以上方法调整气门间隙,有不便记忆和繁琐之感.而且如果不知道发动机的点火顺序(或喷油顺序),调整起来将更加麻烦.现介绍针对2种不同情况下调整气门间隙的方法及技巧.  相似文献   

5.
李巍 《汽车维修》2002,(2):25-26
在发动机配气机构中,挺杆的作用是把凸轮轴的运动传递给摇臂,使气门开启和关闭.当发动机工作时,气门因受热而膨胀,为使气门能保持密封状态,在气门传动系统中必须具有足够的间隙以补偿气门的伸长,此间隙即气门间隙,可以通过摇臂上的调整螺钉获得.  相似文献   

6.
故障现象 我公司一辆神龙富康轿车发动机大修后,在走合期内出现了气门间隙越来越小的故障,致使气门关闭不严,导致气缸压力降低,发动机动力严重不足,汽车无法正常行驶。检测排除 经多次检查,调整气门间隙,均不起作用。每次将气门间隙调到标准值,发动机运行几个小时后,气门间隙就会自动变小,甚至完全消失。对气门摇臂、气门挺杆、气门调整螺钉进行检查,发现这些零件都没有磨损。检查发动机的配气相位,也没有发现异常情况。拆下气缸盖,发现气门的下沉量都增大了。而在发动机修理时,气门的下沉量是符合标准的。接着拆下气门,检查气门与气门座圈的配合面,发现气门座圈磨损相当严重,已经将整个气门座圈磨去了一半,而气门则基本没有磨损。可以断定,气门间隙减小是由于气门座圈质量太差引起的。据了解,该车发动机大修时,因原来的气门座圈下沉量超过使用极限而全部进行了更换。但新的气门座圈不符合质量要求,既不耐磨,又不耐高温。发动机工作时,由于燃烧气体的腐蚀作用,再加上高温时气门开闭时的撞击,使气门座圈磨损加剧。气门座圈磨损后,气门因下沉而发生位移,气门间隙就会变小,甚至完全消失。重新更换了一组正厂生产的气门座圈并研磨气门后装复试车,故障排除。此例故障再次提...  相似文献   

7.
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配气机构有关零件松动或磨损,会使气门间隙发生变化,这不仅会加速机件磨耗,而且使发动机功率下降。因此,在使用中要经常检查气门间隙,并调整到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8.
在汽车的日常维护中,调整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但某些驾驶员或修理工却走进了调整量或“极左”或“极右”不适度的误区,影响着机件功能的正常发挥。 误区一:点火时间“宁早勿迟”。例如:东风EQ6100Q型发动机点火提前初始角为6°,点火过早(即使超过0.5°),发动机也会产生明显爆震,造成发动机活塞烧顶,过热和损坏,所以调整点火时间决不能“宁早勿迟”。 误区二:气门间隙“宁小勿大”。如:东风车6100Q型发动机热态间隙为0.20~0.25mm,过大过小对发动机工作都是不利的。有的人为了避免气门发响硬是将其间隙“宁小勿大”,结果造成气门关闭不严,动力下降,燃料消耗增加。  相似文献   

9.
发动机工作时,由于气门处在高温下工作,气门等机件因受热膨胀而伸长,所以必须在气门冷态时预留一定的气门间隙,以保证在气门受热膨胀伸长时仍能使气门与气门座紧密配合.由于气门长时间的工作,改变了原来的气门间隙,所以当听到气门有"嗒嗒"的异响时,应检查并调整气门间隙.  相似文献   

10.
发动机工作时,由于汽门处在高温下工作,气门等机件因受热膨胀而伸长,所以,必须在气门冷态时预留一定的气门间隙,以保证在气门受热膨胀伸长时,仍能使气门与气门座紧密配合。由于气门长时间的工作,改变了原来的气门间隙。所以,当听到气门有“嗒嗒”的异响时,应检查并调整气门间隙。 在调整气门间隙时,必须按厂家规定的数值去调整,并且使气门在完全关闭的情况下进行。调整气门间隙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柴油机工作时,气门在高温作用下受热膨胀而伸长,冷却时又恢复原状,因此必须保证适当的气门间隙,否则气门无法正常密封。气门间隙过大,会使气门迟开早闭,气门开度减小,导致开启时间太短,在进气冲程中无法吸入足够的新鲜空气而使柴油机功率不足;若气门间隙过小,会使气门早开晚闭,在压缩冲程中不能及时关闭,  相似文献   

12.
摩托车在维修过程中,常忽视许多小问题,如:1)更换活塞时,容易忽视活塞销孔中心到活塞顶的高度尺寸(俗称活塞压缩高度),其尺寸的变化,可能引起发动机燃烧室压缩比的变化。压缩比变小,发动机动力下降,加速性能差;压缩比变大,发动机动力提升,燃烧室温度急剧升高,严重时活塞顶会碰撞气门。2)更换气门摇臂时,容易忽视气门摇臂轴中心到气门间隙调整螺钉孔中心尺寸,其位置度偏离过大时,会导致气门间隙调整螺钉偏斜气门杆中心,气门间隙产生异响。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下置凸轮推杆式CG款摩托车发动机月产量高达40万台以上,并且有很大的保有量,由于对CG发动机冷热机气门间隙调整变化大,容易引起上摇臂噪声、回油慢、冷机难起动等问题,从对发动机使用性能角度来讲,气门间隙应控制在0.04~0.06mm范围内,当然在此范围发动机可能出现"嗒、嗒……"声,称之为气门发响,但只要气门间隙在合理范围内,且响声单一,则是一种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14.
气门间隙是指发动机冷机状态时(即35℃以下),气门完全关闭的情况下,气门杆端面与气门间隙调整螺钉端面之间的间隙。发动机工作时,气门杆受热膨胀伸长。使气门间隙变小;因气缸盖变形,造成气门摇臂座中心抬高,使气门间隙变大。当气缸盖为铸铁材料时,与气门的热膨胀系数基本一致。而气门的工作温度比气缸盖高1倍以上。所以,热态时,气门杆的伸长量要比气门摇臂座的抬高量大,热态时的气门间隙比冷态时要小。  相似文献   

15.
气门间隙是指发动机冷机状态时(即35℃以下),气门完全关闭的情况下,气门杆端面与气门间隙调整螺钉端面之间的间隙。发动机工作时,气门杆受热膨胀伸长,使气门间隙变小;因气缸盖变形而将气门摇臂座中心抬高,使气门间隙变大。若气缸盖是铸铁材料,气缸盖和气门的热膨胀系数基本一样。而气门  相似文献   

16.
四冲程发动机气门间隙是根据气门选用的材料、受热膨胀系数而设定。气门间隙过大使气门迟开早闭,气门打开时  相似文献   

17.
气门间隙是指发动机冷机状态时(即35 ℃以下),气门完全关闭的情况下,气门杆端面与气门间隙调整螺钉端面之间的间隙.发动机工作时,气门杆受热膨胀伸长,使气门间隙变小;因气缸盖变形,造成气门摇臂座中心抬高,使气门间隙变大.当气缸盖为铸铁材料时,与气门的热膨胀系数基本一致.而气门的工作温度比气缸盖高1倍以上.所以,热态时,气门杆的伸长量要比气门摇臂座的抬高量大,热态时的气门间隙比冷态时要小.  相似文献   

18.
当发动机气缸、活塞和活塞环配合间隙不当、磨损失常,或因气门导管与气门杆间隙过大,气门油封失效,即会引起发动机烧机油。发动机烧机油,不仅浪费了油料,增加了车辆的费用,而且还会使发动机运转不稳,缸内积炭增加,发动机过热,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活塞、活塞环与气缸的磨损,使发动机技术性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发动机烧机油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必须预防并及时治理发动机出现的烧机油故障。  相似文献   

19.
桑塔纳2000电喷轿车,每天初次启动发动机时,气门角发出短暂的响声,一般情况下都是正常的,若始终有气门角响声则应对其检查。因桑塔纳轿车采用的是液压气门挺杆,不用调整气门脚间隙,主要是检查液压挺杆。就车检查方法为:①启动发动机并使其运转,直至电控冷却风扇启动。②提高发动机转速,以2500转/分钟的转速运转2分钟。  相似文献   

20.
气门间隙的调整方法很多 ,常见的有单缸简易调整法、双排不进调整法等。这些方法对有些发动机的气门间隙的调整就不太准确 ,影响了发动机的功率输出。为准确地确定气门间隙的调整顺序 ,正确地调整间隙 ,下面介绍一相位确定气门的调整顺序的方法 ,简称相位调整法。1 调整原理图 1 气门间隙变化的三种状态凸轮面上对应的气门间隙的变化可分为三个状态 (图 1 ) :气门间隙最大状态 (可调气门间隙 )、气门间隙变化状态 (不可调 )、气门间隙最小状态 (无间隙 ,不可调 )。气门间障变化状态是一个过渡状态 ,约为 5 0°左右 ,因此避免在气门开启前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