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交通事故处理的工作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交通肇事逃逸和交通肇事顶替的案件。从办案实践来看,各地在认定这两类案件的性质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对当事人的法律追究也不尽相同,存在很大差异。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对交通肇事逃逸和交通肇事顶替案件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与一些同仁和司法界的朋友,进行过比较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和交流。现就交通肇事逃逸和交通肇事顶替异同的分析意见,就教于各地同行。  相似文献   

2.
以直接物证破获交通事故逃逸案的案例不在少数,但以间接物证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例证则为数不多。下面让我们来看一起以间接物证侦破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相似文献   

3.
《公安交通科技窗》2006,(3):F0003-F0003
2006年3月29日.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下称科研所)在所内举办“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侦破技术”讲座,特邀山西省闻喜县公安交警大队邓水泉主讲,科研所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参加。  相似文献   

4.
面对当前交通肇事案件查缉工作的新任务、新挑战,山东省费县交警大队经过认真研究,科学论证,专门抽调4名精干民警和一名专职驾驶员,于2006年11月26日在肇处科成立了“大要案”组,全面负责辖区内死亡事故、逃逸事故及其他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事故的现场勘查及后期处理工作.实现交通肇事案件查缉工作"专业化"模式,有力地打击了交通肇事犯罪行为,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交通肇事逃逸发生的时间、地点、条件和司机的心理因素 ,提出了预防和减少交通肇事逃逸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司法实务中,为了严控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存在着将逃逸的时空要件做扩大理解的情况.这种认定方式虽然在严厉打击交通肇事犯罪,抚慰被害方心理上有积极的意义,但实质上是一种不当的扩大解释,将原先不应属于逃逸的行为作为刑法意义上的交通肇事后逃逸予以评价.而且,基于造逸对于交通肇事罪所具有的定罪、量刑上的双重意义,不当认定逃逸将直接致使不应被追诉的人受到刑事追诉或是虽应被追诉却遭到轻刑重判.本文旨在探讨逃逸情节应做时空要件的严格限定的理由,并对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类逃逸”行为寻求合法、合理的处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车辆驾驶人肇事后因逃避法律责任而开车逃逸,弃车逃逸,或将作送医院后逃逸,甚至将伤抛至荒郊野外后逃逸的现象呈逐年上升趋势,由其引发受害人及其亲属到处上访,已成为交通事故上访案件增多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截至7月7日,安徽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以下简称“交警部门”)接访的481件交通事故信访案件(以下简称“全省接访案件”)中,因驾驶人肇事逃逸的案件达138件,占28.7%。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繁忙,交通事故不断增多,事故逃逸案件也随之增加。笔者从事事故处理工作二十多年,就事故逃逸案件侦破,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求同行的相互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研究在实际交通肇事案中如何仅通过事后调取的监控视频中的交通事故的画面,去完成对其中事故车辆的速度测量。利用视频测算车辆行驶速度在交通肇事案件的处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此,本文着眼于对当前通过监控视频对事故车辆速度进行被动式测量的一些常用方法进行研究,为解决在交通管理、事件处理、案件侦查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0.
目前,本地外来车辆与驾驶员数量越来越多,由于外来车辆安全性能较差和外来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而造成的事故日益增多,而且其中逃逸案件也呈上升趋势.令人发指的是近期来连续发生多起逃逸死亡事故,已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侵害了人民生命财产,并逐渐成为交通管理的极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1.
高速公路交通肇事特点和行车视距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高速公路交通肇事的特点,提出了为减少和避免高速公路交通肇事,应使司机和交通管理人员了解停车视距,给出保持车距的具体数值,当路面摩阻系数降低时,应限制车速。  相似文献   

12.
一、概述 机动车网格化侦控平台一般由前端系统、传输网络和监控中心系统三部分组成,主要功能是通过采集公路机动车及司乘人员的通行信息,规范道路交通行车秩序,为查破交通肇事、被盗抢机动车等各类涉车案件提供信息服务。近年来,随着智能交通技术的发展,机动车网格化侦控平台已经由原来的基于普清图像监控技术,逐步发展成为基于高清图像技术的侦控平台,不断满足交通管理和治安防范方面的更高要求,实战效能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向前 《交通与运输》2012,28(4):74-75
"毒驾"之魅影又现:据媒体报道,2012年4月3日发生于南京高淳老街的一辆连撞12辆车后逃逸的别克车驾驶人李某,于案发后2日被抓获。据22岁的李某供认,是其害怕此前吸毒及多项交通违法被查才疯狂逃跑的。此前的3月20日,恰巧有两起"毒驾"案件被公诉机关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同一天审理:北京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大量进入家庭,新驾驶员快速增长,交通事故也呈上升趋势。因此,研究新驾驶员交通肇事的原因,探讨预防交通事故的对策,对交通安全和社会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分析了高速公路交通肇事的特点.提出了为减少和避免高速公路交通肇事,应使司机和交通管理人员了解停车视距,给出保持车距的具体数值;当路面摩阻系数降低时,应限制车速.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盗窃机动车案件愈演愈烈,特别是在城市,高档轿车被盗案件大幅度上升。据相关单位保安估计,我国平均每天有上千辆机动车被盗,而且案件呈快速上升趋势,成为当今社会治安新的一大难点。  相似文献   

17.
由于交通肇事,四方台斜拉桥有两根斜拉索护套受到严重火损,通过对受损斜拉索索力的测定,以评定受损斜拉索对桥梁的使用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当下,个别肇事司机在侥幸心理的趋使下,一念之差选择了“逃”而走险。下面案例告诉我们,肇事逃逸,其责任与代价是一系列的。  相似文献   

19.
《城市交通》2010,(2):96-97
2010年4月1日起,《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分值》将在全国正式施行。与旧版记分办法相比,新规一次性扣12分的项目从7项减少到6项,除了“驾驶与准驾车型不符的机动车”和“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这两项之外,其他4项有较大变动。  相似文献   

20.
顾强 《交通标准化》2007,(6):242-245
事故现场散落物及其分布场隐含着一些揭示交通事故状态的重要信息。将事故现场常见的散落物作为试验对象,探讨散落物分布的形态,抛距与车速、理论抛距之间的关系,并给以量化表达,可作为推算事故车速、提供交通肇事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