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东海道新干线运营起至今,日本新干线已走过55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新干线铁路网已遍及山阳、东北、上越、北陆、北海道等地并且正向日本全国辐射;在九州、北陆和北海道等地,新干线的延长工程也正在逐步推进。文章对日本新干线铁路网的发展与现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
介绍日本新干线的建设与发展、建设管理方式及建设特点、建设工期及工程投资等内容,简要分析了日本新干线运营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正在开发的新干线新一代高速列车--N700在高速性、舒适性和环境保护方面均高于现有车辆,其目标是"21世纪新干线的样板车".作为新干线车辆首次采用车体倾斜系统和全周风挡,全部车辆安装高性能的半有源控制装置,使用最新模拟技术开发了最佳化的车头形状等.  相似文献   

4.
<正>在上一期中,本刊介绍了日本新干线的5款经典车型。随着旅客对旅行速度和舒适性要求的日益增长,日本新干线也不断的进行改进和提高。自1995年以来,大量的新技术被不断的应用到研发出的新型新干线高速列车中,使乘坐新干线旅行变得更加快捷和舒适。本期,我们将向广大读者介绍1995至2007年间生产日本新干线的7款列车。  相似文献   

5.
正在开发的新干线新一代高速列车——N700在高速性、舒适性和环境保护方面均高于现有车辆,其目标是“21世纪新干线的样板车”。作为新干线车辆首次采用车体倾斜系统和全周风挡,全部车辆安装高性能的半有源控制装置,使用最新模拟技术开发了最佳化的车头形状等。  相似文献   

6.
日本新干线高速铁路发展历程及其文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日本新干线一直以高速便捷、安全舒适享誉业界,其独特的铁路文化也对全球高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回顾新干线的发展历程,着重从技术文化、生态文化、人性关怀和企业文化四方面总结其铁路文化特征,旨在学习和借鉴新干线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3个阶段日本新干线电动车组的技术进步:一:在上世纪70~80年代前半期,日本新干线提速到200 km/h。解决了许多提速相应的技术课题,如X立柱薄板车体、分散式换气空调装置、气密结构、FEM解析技术等。二:在80年代~本世纪初,新干线电车进一步高速化,其运营时速达到270 km。作为其轻量化技术,开发了铝合金挤压型材的轻量化车体,工艺上经历了从点焊到各种弧焊,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开发了车辆气密疲劳试验装置,对车辆设计和车体补强验证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新世纪的新干线电动车组,其时速提高到300km。出现了许多新式电车,开发了可以进行噪声源分离测定的装置。对于现在大量生产的铝双壳车体结构,已经采用FSW(摩擦搅拌结合)技术广为生产。这些新干线电车的高速、轻量化技术,也将对欧洲高速铁路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据12月29日CCTV4晚间新闻报道,2008年12月29日,日本开始放年假,很多人乘坐新干线外出旅行或返乡过年,但就在这一天早晨新干线突发事故,使6.5万名乘客受困。这是日本新干线史上第一次,受影响的是通往长野、秋田等东北地区的新干线。至29日上午10点,有79趟列车完全瘫痪,37趟列车延迟了3 h发车。东日本铁路公司在道歉时指出,这次事故原因是控制新干线运行的Cosmo系统出现了机械故障。铁路专家分析,Cosmo系统是日本在1995年11月自主开发的管理系统,将原本属于个别管理的铁路线路整合为一,这次事故的产生或该归咎于未考虑到只靠一条管道控制的合理性,在发生故障时就不再有其他启动的途径。日本新干线故障 6.5万旅客滞留  相似文献   

9.
新干线指令传输系统是把新干线综合系统(COSMOS)的行车时间表的变更信息、缓行信息等自动传输给有关乘务员的系统,使用列车无线电,收发地面与车上之间的指令信息.2002年11月在东北、上越新干线完成对列车无线电数字化系统的研究,2003年4月开始试用.本报告介绍2004年3月开始的使用概况.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在高速新干线车辆设计时,对微气压波,空气动力噪声,空气力等课题的研究,并阐述了减少这些影响的方法,列举了相关课题的计算及风洞试验情况。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地铁矿山法隧道建设受周边环境、运营需求等多方面影响,线路左右线线间距较小,无法采用两个独立单洞施工,针对此情况提出初支联拱二衬分离矿山法断面。对该断面结构设计及施工步序进行详细介绍,并将其与“双侧壁导坑法”断面及“中洞法”断面进行比较。该断面具有结构受力合理、工序转换少、施工速度快、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小等优点,为一种新型的矿山法隧道断面,成功应用于北京地铁16号线某隧道建设中。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模型,对该断面开挖过程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模拟,并利用现场实测数据验证,可为同类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有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站台宽度计算中客流取值存在的问题,基于换乘站客流冲击性特征,给出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的换乘客流冲击系数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根据换乘站的不同换乘线路行车间隔的差异性,提出城市轨道交通两线或多线换乘站的换乘客流冲击系数计算方法;并结合原始客流预测值,提出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站台宽度计算中客流取值的修正方法。最后,以已运营换乘站为对象进行案例研究,说明修正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有限元极限平衡法在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目前边坡稳定分析中的极限平衡和有限元两类方法进行分析阐述,在此基础上,结合黄土边坡工程算例,利用geostudio软件将有限元与极限平衡法相结合进行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极限平衡法在求解过程中作出各种假定来解决超静定问题;有限元法克服了极限平衡法的不足,考虑土体的本构关系,但不能确定可能破裂面,对边坡失稳破坏的判断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将有限元法和极限平衡法相结合,取长补短,既能反映边坡的稳定和变形之间的关系,准确描绘出破坏面的特征,又能得到更精准可靠的安全系数;有限元极限平衡法可自动搜索出坡肩带有垂直裂缝的组合滑动面,比极限平衡法搜索出的单一圆弧滑动面更贴近实际情况,提高了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合理性,为类似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熵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并结合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对缓倾岩层隧道的施工风险评价与对策进行研究。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建立针对缓倾岩层隧道的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将熵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到风险评价中,结合离散元数值模拟软件3DEC判断围岩及支护系统的稳定性,为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风险规避对策。实践表明,针对缓倾岩层隧道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结合定量数值模型分析,有效提高评估施工风险的可靠程度与支护设计的针对性及有效性,以期减少安全事故。  相似文献   

15.
根据PWM变流器开关函数及伏秒平衡原则,采用一种开关函数面积矢量概念对常规SVM(空间矢量调制)进行简化。并说明了简化SVM在DSP中的载波实现方法。通过仿真及在风电变流器中的应用实验验证了该简化SVM载波实现方法的正确性。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简化SVM的载波实现方法可以获得与常规SVM同样的调制效果,但是可以简化计算流程,便于SVM在多电平变流器中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乘车方案是指乘客在出行过程中先后登乘的列车以及相应的乘降车站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集合。在乘客旅行时间划分和基于“二阶段法”的乘客可行乘车方案搜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利用AFC数据和列车时刻表进行乘客乘车方案辨识的方法。首先定义旅行时间匹配度,并在构建随机时间分布的基础上提出随机时间匹配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乘车方案的时间匹配度指标;然后利用时间匹配度,提出基于列车容量限制的乘客乘车方案的辨识方法;最后介绍该方法在某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应用。提出的辨识方法利用大量轨道交通数据,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爆炸法加固软土地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尝试在软土地基处理进程中取代强夯产生的动载荷的新方法。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宁启铁路线DK 172 000~DK 172 200段软土路基现场试验,对比分析爆炸法和堆载预压法处理饱和软土地基的固结效果。通过地表沉降、全断面沉降、侧向位移的现场观测结果分析,获得了爆炸后软土地基的沉降规律。研究结果:证明了爆炸法可以达到软土地基加固处理的效果,并且地表沉降速率加快,有利于缩短软基固结处理时间。研究结论:文中提出爆炸动力固结法处理软土地基的工艺过程,并对爆炸法和强夯法等动力固结处理软土地基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理论上推断爆炸法比较适宜对深层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  相似文献   

18.
介绍一种利用GSM—R系统电路交换数据模式来传输无线列车调度数据的方式,具有可靠性高、传输时延小和安全性好的优点。因此建立一个基于GSM—R网络CSD模式的列车调度信息传输系统,实现调度中心和列车之间传送无线列调数据信息.并就CSD模式的数据传输可靠性、安全性和实时性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采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及机器视觉等理论,对现役钢轨缺陷进行检测和分类.完成自动提取缺陷图像和最小化缺陷图像,以减少处理量并降低存储空间需求,自动判断缺陷类别.文章对采集到的缺陷图像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能够正确实现检测轨道表面缺陷检测,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此方法可以克服人工检测方法的许多弊端,提高检测速度和精度.  相似文献   

20.
如何在网络上实时地传输图像一直是网络数据传输的难点,作者简单介绍了无损数据压缩中的游程编码和帧间编码,然后提出一种游程编码和帧间编码相结合的混合编码数据压缩方法,实现了网络图像传输中对大量图像数据的快速、高效压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