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提高轨道交通网络中站点分布规划的合理性,分析巴黎、东京等城市的轨道交通网络层次和站点分布特征,总结不同区域站点分布密度及不同线路站间距指标特性,从区域协调性、交通功能需求等角度,分析轨道交通网络站点合理分布的理论化,确定具体的规划指标和标准。表明轨道交通站点分布应系统考虑区域协调性,通过网络层面的覆盖率指标考量对出行需求的满足,以及轨道交通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轨道交通网络中站点分布规划的合理性,分析巴黎、东京等城市的轨道交通网络层次和站点分布特征,总结不同区域站点分布密度及不同线路站间距指标特性,从区域协调性、交通功能需求等角度,分析轨道交通网络站点合理分布的理论化,确定具体的规划指标和标准。表明轨道交通站点分布应系统考虑区域协调性,通过网络层面的覆盖率指标考量对出行需求的满足,以及轨道交通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3.
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站点客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客流特征是站点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分析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站点区位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站点问卷调查,分析总结了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站点的客流特征.指出:客流出行目的分布与站点周围用地性质有关;客流到站方式与站点的接驳交通设施水平有密切关系;站点换乘设施的布局应结合区域客流的实际出行需求.  相似文献   

4.
明确轨道交通站点的合理接驳范围可以有效提高其运行效率和扩大其吸引范围。以郑州市地铁1号线为例,考虑周边土地利用性质、站点区位等因素,将其沿线站点分为6种类型。结合RP(Revealed Preference)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不同类型站点出行目的和接驳交通方式特征。采用距离衰减模型,计算得到对应于不同类型站点的步行接驳时间和距离,以及电动自行车的接驳时间和距离。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型站点的步行和电动自行车的接驳范围有所区别,其对于步行和电动自行车接驳时间的敏感度呈现一定的递增或递减性。且电动自行车的接驳范围为自行车接驳距离的2.6~4倍,接驳时间为其1.4~1.5倍。在进行轨道交通接驳方式分析时宜将电动自行车独立于自行车交通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基于深圳市IC卡刷卡数据,分析深圳市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分布的特征规律,探讨轨道交通的客流模式,并提出一种基于客流强度和客流时间持续性的综合评估指标,定量分析深圳轨道交通站点的客流活力分布特征,而后对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分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深圳轨道交通网络的客流分布极不均衡,少数站点占据了大量的轨道交通客流量,前10的站点客流比重为19.64%;不同类型的站点客流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工作日和非工作日客流模式也有所不同。深圳轨道交通网络活力相对匮乏的站点比重较大,超过60%,非工作日轨道交通网络的客流活力明显优于工作日。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成网条件下客流预测与运营管理水平,有必要对轨道交通客流特征进行研究。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利用海量的市政交通"一卡通"(IC卡)数据和移动通信定位数据对北京市轨道交通乘客属性特征、时空特征、接驳特征、票价调整影响特征等进行分析,最后对客流需求高增长的北京轨道交通客流特征进行总结。结果表明:北京轨道交通工作日主要服务于中低收入的中青年通勤族,77.25%的乘客轨道交通出行时间在10~60 min之间;轨道交通线路高峰客流有明显的潮汐现象,受职住分离现象的影响,客流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突出;现阶段轨道交通网络发展较为成熟,但仍有部分区域对轨道交通的需求较大;轨道交通站点接驳设施的便利性和完善性程度影响乘客对轨道站点交通方式的选择;在可接受范围内,票价调整对客流的影响在短期内较明显,经过渡期后客流量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7.
步行环境对轨道交通站点接驳范围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轨道交通站点对步行出行者的吸引范围,分析影响步行出行者的各种主要道路步行环境和设施,如步行服务水平、路网形式、过街设施等.将定性因素均转化为可测量的变量,并运用经济学中的Logit方法建立模型,定出模型特性变量,确定轨道交通站点的步行接驳范围.将调查结果与传统的接驳范围进行比较,发现步行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轨道交通站点对步行客流的吸引程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仍处在快速城市化阶段,需要加大轨道交通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如何做到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融合、相互促进发展,关键在于处理好轨道站点的一体化方案。通过对东京、香港、北京等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开发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我国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策略:坚持轨道交通站点高强度混合开发,梳理全网、全线用地条件,明确各个站点周边开发业态及强度;做好轨道交通站点交通衔接,形成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的舒适、便捷交通接驳系统,提高站点服务水平;强化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的规划控制,细化土地出入条件;把握好建设时序,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用地要统一规划、设计,建设时序要匹配;完善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开发主体、土地出让条件、收益分配等,全面保障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开发的落地实施。  相似文献   

9.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接驳设施规划建设对于提高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接驳效率、扩大站点吸引客流范围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接驳设施规模测算则是轨道交通站点与地面交通一体化接驳设施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的重要依据.基于相关研究成果和具体工程项目实践,对客流数据鉴别与数据集处理方法、接驳客流分担率预测、规模测算公式及参数标定等...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站点外部交通方式接驳的便利性,是影响轨道交通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但限于站点众多,逐一研究费时费力的现状,对站点进行分类分析是一条较为理想的研究途径。首先,借助各站点IC卡和AFC数据,通过客流时空特征及高峰小时客流量特征将轨道交通车站站点分类,即大中小客流下的右峰型、双峰型和左峰型站点,以及无峰型站点、首末站点。最后在站点分类的基础上,研究各类站点周边的用地性质以及进站交通方式特征,确定各类站点外部接驳方式的优先级。  相似文献   

11.
面对城市交通资源和环境资源急速减少的严峻形势,南京市按照创建国际化先进城市的要求,为应对交通拥堵和小汽车高速增长,推进“公交都市”理念。通过一系列公共交通政策的整合和实施,大力创建绿色公交走廊、公交枢纽以及一体化公交系统,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在推行公交优先的同时限制小汽车,从而努力构建国家水准的“公交都市”,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推进南京的可持续发展和支撑城市定位。  相似文献   

12.
跨界的轨道交通连接——上海—太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长三角地区发展区域轨道交通网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由于地区和部门壁垒的阻隔,不同城市的轨道交通以及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的衔接不够,不能形成网络优势.太仓位于上海1小时都市圈内.上海轨道交通延伸到太仓,实现沪太轨道交通的跨界连接,形成"城区地铁+区域轨道交通"的模式,有利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有利于形成区城轨道交通网络,有利于拓展上海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太仓的加速崛起.这一模式可为区域轨道交通网络的形成起到先行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城市郊区列车与轨道交通区域快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介绍国外城市郊区列车与城市轨道交通区域快线的发展概况,分析我国城市郊区列车与城市轨道交通区域快线的特点、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选取了大理、景洪、天水三座城市,对其空间形态、城市功能、人口规模及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三座城市的交通客流组成及其出行需求、既有公交系统现状、轨道交通建设的可实施性等因素,提出构建“干线+环线”的轨道交通线网结构,并详细介绍了这三座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布局。可为同类中型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橘云 《都市快轨交通》2009,22(3):10--12,13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两大主要方式,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核心竞争力.从出行时耗、出行费用、出行OD分布3个方面分析轨道交通走廊内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主要竞争客流范围,提出基于轨道交通的常规公交线路优化调整的6项对策,包括另行安置、走向调整、站点调整、长线截短、保留竞争、新增加密等.  相似文献   

16.
统计了国内28座城市的轨道交通(不含市域铁路、磁悬浮线、机场线)线网负荷强度。结合各城市的线网规模、市区和主城区常住人口密度、单程通勤距离、线路开通运营时间、沿线区域开发情况等因素,分析了引起线网负荷强度差异的原因。总结了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运营效率的要点:在城市主城区,当常住人口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宜优先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并应尽量覆盖大客流集散点;在城市外围区域,当基于TOD(交通引导发展)模式引导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时,应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区域土地利用开发同步实施。  相似文献   

17.
乘客候车时间是乘客时间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服务水平。相比行车正点率,乘客候车时间能够更好地作为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服务水平和自身运行状况的最主要考核指标。本文在已知站间客流分布和列车到站时刻基础上,提出乘客候车时间的计算方法,并分析了乘客候车时间指标的应用。该研究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乘客候车时间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规划和实施效果两个层面,研究南京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间的相互影响。首先,通过梳理南京历版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互动关系,阐述各时期、不同城市形态下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对轨道交通线网布局的需求,显示轨道交通“依据总规、支持总规”的属性;然后,通过剖析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佐证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反作用,展现轨道交通“超越总规、回归总规”的作用。南京地铁在引领城市空间拓展、支持中心体系构建、促进城市立体化和集约化建设、引导城市人口与产业分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互动中的问题展开思考,提出下阶段轨道交通发展策略:合理响应片区发展需求、强化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协调建设及科学引领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等。  相似文献   

19.
运用步行接驳客流聚集效应函数曲线,界定郊区轨道站点影响范围;基于影响区域内土地使用性质,引入景观生态学中景观优势度概念,定义并计算各类用地的优势度指数。综合考虑站点的交通功能与场所特征,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郊区轨道站点进行类别划分。研究成果应用于上海申通地铁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上海轨道交通基本线网设计。将郊区轨道站点分为"7大类11小类"的分类方法,可以为大都市郊区轨道站的规划和制定设计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国内第一条高架跨座式单轨线路--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为例,探讨故障导致列车被迫停在区间时乘客的疏散和救援问题.介绍不同情况、不同区间乘客疏散救援的各种方法,以及列车区间救援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