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使国内轿车市场升温,轿车降低风潮可谓一浪高过一浪,降价方式不断更新,降价幅度不断加大。然而,车市一阵骚动后,依旧如故,恰似一壶烧不开的白开水。难道“降价”这把利刃在国内轿车行业失去了它的锋锐和威力,它给国内消费者留下了许多疑问和迷茫。剖析“国产车降价”这个经济“怪”现象的结所在,使企业把握轿车市场发展趋向,使消费者有一个正确认识,成了我国轿车能否平稳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吴勇 《上海汽车》2004,(11):22-24
近几年来,降价是我国车市的显著特点,各个层次、各个品种的轿车都掀起降价的高潮,降价的 直接受益者是消费者,降价告诉人们中国汽车市场日趋成熟,中国汽车市场正在驶入买方市场,是社会进步的表 现,降价也警示和考验汽车厂家的生存。  相似文献   

3.
车市五盼     
礼文 《汽车情报》2004,(15):21-21,32
2003年车市火爆,可仍然有很多潜在的消费者迟迟没掏腰包,为何?车型不中意是一个原因,但关键还是价格,是消费者对轿车降价的期待。目前,车市谈论最热闹的两个话题是降价和暴利。这两个概念相辅相成,因为有暴利所以要价值回归,要降价。频频的降价让消费者感觉暴利的确存在,对降价的期望更大。  相似文献   

4.
由去年11月中旬中美就中国“入世”签约以来,我国轿车市场一反常态,年末与年初通常轿车旺销的场面未现,轿车市场处于一种冷寂的状态,北京媒体说连亚运村和北方两个汽车市场内的“车虫儿”也都不见了。 消费者长时间持币待购,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对国产轿车在“入世”后的降价速度与降价幅度上的期望值过高。  相似文献   

5.
这一阵,报纸与网络都特别热衷于谈论“轿车降价”。 其实谈轿车降价没什么不可以。笔者坚决地认为,中国人以远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买轿车是拥有近50年发展历程的中国汽车工业的最大的悲哀。但令我们坐立不安的是,一些媒体对有关轿车的新闻,包括降价等喧染过度。 对此,笔者忍不住要说两句。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轿车越来越像普通商品一样进入寻常百姓家,急剧膨胀的乘用车占有率如同洪水猛兽般加剧着汽车生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关系。虽然汽车企业连年来一直高举着降价大旗,但动辄上万元的降价潮经历了四五年的风起云涌之后,车价的整体结构还是那个样,“要想买个什么级别的车,还得是那么多钱!”这是大多数汽车消费者的真实想法。究其原因,汽车生产厂家在整个产业链的强势地位还是罪魁祸首,而牢牢把握在他们手里的最低限价则是构成这一所谓降价陷阱的直接手段。“我们买车总想买到最实惠的,货比三家后,却发现同一品牌的4S店遵守着同一个最低价格。”这是无数汽车消费者在买车时的切身体会。不过,随着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实施,这一现象似乎出现了转机……  相似文献   

7.
4月14日,上汽大众终于正式宣布帕萨特轿车降价。降幅为2万元~3万元人民币之间。 上汽大众的这次降价完全出于被迫。在此前它曾又一次使用暗贴奖励的措施,以经销商每购销25辆帕萨特奖励1辆来刺激销售。但面对空前竞争激烈的市场,消费者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帕萨特的性  相似文献   

8.
个别传媒,近期关于汽车方面的不实报道屡屡发生。其他不少媒体以讹传讹,使不实信息广为传播。对消费者产生了误导,造成厂商被动。对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些不实报道如2000年底上海通用推出10万元别克经济型轿车; 上海大众停止桑塔纳轿车生产; 上海桑塔纳2000“时代超人”的下半年降价; 神龙富康轿车全面降价; 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正式退出“历  相似文献   

9.
李林 《北京汽车》2001,(2):38-39
对于去年国产轿车的价格变动,可能方方面面都会用"不满意"这三个字来形容.对于经销商来说,只靠轿车企业每次几千元幅度的让利,根本引不起消费者的兴趣,而要收到激活市场的效果,就只能是把自己的销售利润往里贴.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宗旨的经销商显然不愿干"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傻事.从某种程度上说,经销商对企业大幅降价的期盼并不比消费者少多少;对于消费者来说,被中国即将人世而吊得高高的盼望国产轿车大幅降价的期望值,与现实轿车企业所施以的小恩小惠有着太大的反差,故而很快便形成了你不降到我心目中的价位,我就绝不"出手"的胶着状态;而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肚子苦水,市场容量有限,经济规模无从体现,大幅降低成本谈何容易?加之企业要发展,没有一定的积累如何能行?更害怕的就是假若降价之后引发了同行业的连锁反应,不仅降价的效果将消于无形,而且更可能会加重消费者买涨不买落的观望心理,进而陷入越降越不买的死循环.在企业、经销商、消费者既相互对峙而又不断妥协之中,2000年轿车市场的价格竞争始终呈现一种不温不火的"冷战"态势.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红旗”是中国本土最有价值的第一轿车品牌,相信没有人会有意见。可是,这两年红旗轿车的表现如何呢?——2003年1月红旗名仕降价一万元,然而市场销量未见起色;2003年6月,红旗各系列全面降价,其中红旗世纪星豪华型降了近5万元,2004年一开始红旗又率先降价,但降价后销量全年反而锐减近40%。  相似文献   

11.
斯索 《汽车与配件》2000,(33):15-15
我国轿车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以来,“群雄”纷起,“产能”上提;但潜在市场转化为即期购买的能量不大,市场扩容困难。微型和超微型轿车、普通级轿车以及中级轿车等三个级别轿车,为了争夺自己的市场份额和尽可能扩大销量,对经销商和最终用户采取种种刺激手段,除通常实施的毛利外,贴息、返利、赠物以及折让等等作为促销手段,频频施用;有的还采用降低售价的措施。 笔者对市场学研究甚少,但对有些传媒将贴息、返利、赠物及折让,不加分析地统统冠以降价表示异议。此  相似文献   

12.
杨锁民 《世界汽车》2001,(11):40-41
今年轿车市场最引人注目的举动,除了降价就是新产品新车型的上市了.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国内共有30多个新产品上市,下半年将要推出的新产品大概有10多款,包括经济型轿车、中高档轿车等产品,有人称下半年是汽车市场"最出彩"的季节.新产品的增加既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给消费者更多的期待.  相似文献   

13.
中国加入WTO,由于关税大幅下调,进口车经销商急于甩掉库存,使进口车大幅降价;国内轿车企业由于竞争的压力。也大幅降低经济型轿车乃至微型车的价格。使持币待购的消费者对轿车消费的有效释放,启动子轿车业新一轮市场规模的扩张。新一轮市场规模的扩张带着浓重的资本积累的色彩,诸多汽车企业希望在加入WTO过渡期内通过迅速推出新产品而获得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顾敏 《汽车与配件》2001,(41):11-12
中国的中型载货汽车的平均价格不足国际市场中型货车价格的一半,但中国的轿车价格却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因此轿车降价就成了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吴勇 《汽车情报》2004,(17):18-20
如果说2003年我国车市的主旋律是降价的话,2004年,降价依然是我国车市的主旋律。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04年初以来国内已有20多个品牌的80多种车型有不同程度的降价,一场波澜壮阔的降价狂潮正在席卷全国车市。降价的受益者是汽车消费者,降价告诉人们中国汽车市场日趋成熟,中国汽车市场正在驶入了买方市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降价也警示汽车厂家的生存。  相似文献   

16.
阿东 《汽车与配件》2001,(29):15-15
国家计委决定,自今年5月10日起放开国产小轿车价格。所谓放开价格指的是:由生产经营小轿车的企业根据市场情况自行决定价格,国家不再干预。可是,市场上一些轿车价格下调,也有一些轿车并不降价。这是为什么呢? 一、轿车价格早就已经由汽车企业自己定,近年来价格变化同国家是否放开价格没有多大关系。放开价格是针对国家统一定价而言。以  相似文献   

17.
伍珍 《汽车与安全》2007,(11):22-27
许多汽车厂家认为,"金九银十"是汽车销售的大好时机,消费者也在此时准备出手。在这个时间段里,厂家为了给新车型让路,或者完成全年的销量任务,对一些车型进行降价或优惠。专业人士则认为,一些车型不仅仅在这两个月里有降价的计划,在下半年里都有可能实行降价,因此消费者会有更多的机会选购自己喜欢的车型。价格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仍然是买车的首要因素。市场上降价频繁,买一款降价降到底的车型就不用过多担心车型贬值的问题了。在近期的汽车市场里,有许多车型进行了降价销售,我们为读者提供了性价比很高的10款车型供大家选择。  相似文献   

18.
今年中国根据入世承诺,降低了进口汽车的关税。国内的许多汽车生产厂家为了巩固自己的汽车市场,抢占市场份额,控制竞争的制高点,都纷纷加入到汽车降价的市场大潮中去。一段时间以来,汽车降价大大刺激了消费者,汽车市场红火,销量攀升。石家庄汽车市场的桑塔纳、捷达、富康等一些品牌的一些款型的轿车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车管所办理新车牌照的人爆满,柜台前排起了办照的长龙。  相似文献   

19.
降价车型     
《汽车驾驶员》2004,(11):15-15
国庆节后轿车降价的战火并没有平息的趋势。一场被称做“酝酿已久的大规模促销风”,在一直平静的高档轿车市场骤然刮起。中低档轿车市场进行的价格战.已经波及到高档轿车领域,高档轿车制造厂家已经难于自守疆界,再也不能各自安然无事。一些中低档轿车上个月虽然经历了大幅度的降价.但这个月还可以进行千元的优惠。  相似文献   

20.
近一段时期被各种媒体炒得十分火热的轿车降价,其实对轿车进入家庭的影响力十分有限,轿车价格偏高仅仅是制约轿车进入家庭或者说影响轿车市场发展一个重要原因,但决不是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