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城市道路网络结构布局相对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论述了考虑不同城市特点的城市道路网络结构布局相对评价的意义,在分析城市条件和道路建设条件对城市道路网络综合效益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道路网相对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并以假想道路网络和实际道路网规划方案为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哈尔滨市道路交通模式为例.通过对国内外大城市道路网结构型式及其对应条件的分析,探讨了大城市道路网合理结构型式的基本概念,据此定义了城市道路网合理结构型式的评价指标,并应用模糊评价方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得出适合哈尔滨市具体条件的由分区环形道路、区间联系道路、外围环路组成的分区式道路网结构型式.由此提示在大城市道路网的规划与建设中应重视对道路网合理结构型式的论证。  相似文献   

3.
大城市环状道路的成因与功能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环状道路的成因、分类、交通可达性评价指标、规划原则,并简要介绍了日本三大都市圈和广州环状道路的现状,指出应借鉴日本城市环路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避免走“需求追随型”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实现道路网与出行小区的动态连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开发了一种动态连接道路网与出行小区的方法,通过该连接改善了交通量的分配精度;指出位于出行小区的一定范围内的道路结点都可能是该小区与道路网的连接点;为了计算每个结点被利用的概率,探讨了以这些结点为基础对出行小区进行空间的物理分割和属性的数学分割的原理及算法,并以日本的一个城市的数据对此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数学实验。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现对规划道路网方案进行多角度评价,提出了利用成熟商业软件的二次开发语言对软件基本功能进行拓展的思路。在总结EMME宏的功能和开发技术要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EMME软件的特点和道路网评价指标的内涵,选择"路段平均服务出行距离"为开发对象。面对多路段和多方式的开发要求,详细介绍了开发思路、属性设计和宏文件的构架设计,最终将所需功能拆分成1个主宏文件和5个子宏文件组合实现。在实例部分,运用开发的宏文件对滁州市道路网规划方案进行了评价,用数据说明规划方案中各等级道路路段服务的平均出行距离与道路等级相匹配。  相似文献   

6.
为完善山地城市规划和综合交通系统,需对山地城市干线道路规划设计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山地城市旧城区和新区发展模式的介绍,分析了干线道路在山地城市中的作用.从地形地貌、城市空间布局、交通出行及道路网等方面分析了山地城市特性.在此基础上,针对山地城市干线道路规划设计在功能定位、技术标准、交通组织等方面的特殊性,结合贵阳市城市干线道路建设案例,对山地城市干线道路的功能与标准、交通廊道、线形设计、横断面、新技术理念等提出了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7.
与传统的服务水平评价不同,采用能够综合反映道路管理者和道路使用者共同要求的评价指标——临界密度比对城市快速路基本段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价;根据快速路交通信息采集系统提供的大量数据,比选了适合的交通流模型,并对临界密度进行标定;最后给出了评价指标的等级划分和对应状态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南京市主城区道路网进行研究分析,对道路进行分类,选择典型道路采集交通流量以及道路状况的调查分析,采用GPS定位技术,实时记录了南京市实际道路状况下轻型车的运行状况,通过对从GPS轨迹记录仪中获取的大量速度数据的分析处理,合成了南京市轻型车的综合行驶工况,并与标准测试工况、主要城市工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南京城市轻型车运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武汉市是我国3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之一,其道路网现状能否满足未来城市交通发展需求是城市各有关方面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这篇文章运用对武汉市现状道路网的交通质量评价结果,较系统地论述了它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此对道路网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意见。这些意见对城市近、中、远期道路网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现有日本首都圈道路网的弱点是3条规划修建中的环状道路不健全,无法承担疏散过境交通的作用,造成既存的都心环状线和都心区域道路交通拥堵现象严重.作为解决的对策,计划修建这3条环状道路,用以连接呈放射状形的9条高速道路,以改善整个首都圈的路网功能.处于中央环状线西段的中央环状新宿线是以地下隧道的形式修建的,它的断面采用双向双洞四车道.在这里,笔者利用在日期间参与日本东京中央环状新宿线部分路段变更设计工作的机会,结合现场勘查和收集到的一些资料,对中央环状线工程特点进行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评价道路运行状况,通过分析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运行状态的变化,研究了一种基于两阶段K-means聚类(TSKC)的道路运行状况评价方法.针对K-means聚类数选取的任意性和聚类中心选取的随机性问题,提出基于遍历的K-means聚类方法,采用类吸引度确定聚类数和初始中心,并以此为初始条件进行第二阶段K-means聚类,得到交通模式.提出模式吸引度、路段评价指数、分布均衡度,并用这些指标来评价路段交通运行状况.以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比传统道路评价方法更细致、全面、直观地描绘了车辆状态的演变过程和交通模式的分布情况,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吴洪洋 《中外公路》2005,25(6):156-159
该文简要阐述了SEIA的基本内涵,结合城市道路网规划与声环境评价之间的关系,提出城市道路网规划的SEIA体系,并首次以上海市城市道路网规划为例进行SEIA的实证研究,为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案的选择和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方格式道路网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城市干道网结构形式,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方格式道路网单元长宽比与道路网密度,居民平均出行距离及道路网交叉口总数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方格式干道网的应用情况邮在方格式城市干道网设计中如何选用路网单元合理的长宽比。  相似文献   

14.
城市交通拥挤与道路通行能力的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未来的近期内,由于道路建设和汽车技术的发展,似乎还不可能缓解城市日趋严重的交通拥挤问题。文中概述了几种通过分配道路通行能力来缓解交通拥挤的方法:自由分配法、按乘载率分配法、匝道车流调节法、征收道路使用费或存车费法、按出行目的分配法、配额法及综合策略等。并用缓解交通拥挤的作用、经济效率、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及紧急出行的灵活性等4个指标,对上述通行能力分配方法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5.
以某山地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为依托,从不同视角统计和分析了其道路网密度评价指标,提出了适合山地城市的道路网密度评价方法,为山地城市道路网密度合理性评价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作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与碳排放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智能网联系统在提升城市路网通行能力与交通出行效率、减少车辆出行能耗与碳排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定量评估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的实际碳减排效益,文中通过分析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的基本特征与碳减排基本原理,分别对信号交叉口与道路路段两个城市路网重要组成场景建立碳排放测算模型;根据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的实际交通运行状况数据,对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实施前后碳减排效益进行定量测算与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道路分类和相关规范的分析,推演了城市道路网络结构模式;总结了城市道路网规划、交叉口渠化设计以及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布置通常采用的设计方法;通过对城市道路模式特点的分析,探讨了公交发展思路,提出了城市公共交通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8.
基于影响因素模糊聚类的城市干道线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号线控在中国城市目前的交通管理水平下是减少干道延误、提高车辆运行效率和道路服务水平的有效措施。文中从分析影响城市干道信号灯线控的众多因素入手,根据武汉市10条干道的交通运行状况调查数据,运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将这些影响因素对应不同的交通运行状况进行分类,共分为四类;在此基础上,以武汉市建设大道为例,对每类交通运行状况提出了针对性的线控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城市道路路面状况评价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城市道路路面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及综合评价模型和方法的不足,对有关评价模型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模型具有统一的值阈,不仅适用于单项评价,也能用于综合评价指标的计算;根据城市快速道路和城市一般道路路面使用与状况评价的侧重点不同,分别建立了路面综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美国城市道路分级的原理和方法。分级原理为:解析道路在出行路径中不同的功能层级,定义机动性和可达性两项定性指标用以描述道路功能属性。具体分级为主干路、次干路、集散路和地方路。对美国和我国城市道路分级方法进行了类比,阐述并分析存在的指标差异。最后,对当前我国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实践中与道路分级相关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了观点和建议,并对机动性、可达性评价指标在道路规划设计中的运用,以及准快速路标准在中等规模城市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