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黄石高速公路起于石家庄,途经衡水、沧州,东至黄骅港,按平原微丘区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自竣工通车以来,由于车流量的不断增加,尤其是超载现象严重,致使路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与病害现象,如纵、横向裂缝及其支缝沉陷、网裂、沉陷、车辙等。为了掌握黄石高速公路路面病害的发生位置、范围和程度,找出病害原因,我们对K252+988~K261+118路段进行了路面病害现场调查、钻孔取芯及  相似文献   

2.
《交通标准化》2009,(22):39-39
成都鑫利公路材料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PS(Pave—Strong)路面强力剂应用于工程中的案例: 1.西安绕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处治 西安绕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处治中修项目中,在K9+869~K48+800路段路面下面层(10cm基质沥青ATB-30)和上面层(5cmSBS改性AC-16)混合料中,  相似文献   

3.
反射裂缝是路面大、中修工程中最常见的病害,也是工程设计中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结合(G5513)长沙至张家界高速公路益阳至常德段K121+446~K124+349大修工程实施方案,对一种新型的补强型应力吸收层——路面加筋网与沥青同步碎石封层组合而成的"金属网补强应力吸收层"的防反射裂缝性能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论表明"金属网补强应力吸收层"可以有效缓解反射裂缝、车辙以及差异沉降等病害对路面结构的影响,大幅度提高路面结构层的抗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4.
从交叉口车辙变形层位、抗车辙提升理念和对策角度出发,对交叉口路面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提出高强SMA-13+超早强半柔性路面的“强强联合”路面结构,通过室内试验和工程应用检验其抗车辙性能。结果表明:该路面结构高强SMA-13上面层动稳定度达到12740次/mm,超早强半柔性下面层动稳定度达到37406次/mm,下面层高温性能较优。与原设计结构相比,竖向压应变和水平位移值较小,抵抗车辆荷载变形能力较好。试验段通车2年现场检测结果显示,路面车辙深度明显小于原设计结构,抗车辙效果保持较好,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5.
车辙是影响重载地区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主要病害,对路面车辙量进行科学合理的预估,进而根据车辙预估量,调整路面结构,形成基于车辙预估量的路面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阳蟒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为例,针对柔性基层和半刚性基层两种路面结构进行了车辙量预估,预估结果表明,柔性基层车辙量要明显小于半刚性基层,为车辙预估模型的建立与路面结构的选择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李欣 《北方交通》2012,(5):44-46
针对沥青路面在超载和高温共同作用下的路面车辙进行研究,通过合理路面结构参数的选取,采用有限元分析了路面结构层内部的应力,利用合适的车辙预估模型进行车辙计算,并研究了不同轴载作用下的车辙量的变化。研究成果对于认识高温、超载对路面车辙的影响提供了定量化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结合对某高速公路路面车辙近十年的跟踪检测和试验,从新的角度认识路面结构因素对路面车辙的影响,提出了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原则和联结层设计理念及结构抗车辙措施。  相似文献   

8.
路面结构组合影响着路面的使用性能,但对车辙的影响究竟如何。尚需进一步定量化,以便于抗车辙性能佳的合理路面结构的提出,本文利用结构层车辙预估模型,分析研究不同路面结构及各材料层的车辙反应,为寻求抗车辙性能强的合理路面结构提供了一条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9.
浅谈沥青路面车辙的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辙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主要病害之一,本文系统分析了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形成的原因及路面车辙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防止沥青加铺层产生车辙病害和反射裂缝,某高速公路长大纵坡段水泥路面改造第一次采用了改性沥青+高模量+聚脂纤维沥青混合料作为沥青面层,文章对其配合比设计和施工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实践证明该沥青混合料设计合理,可供类似长大纵坡路段路面改造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1.
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调查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江苏省某段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的原因调查,通过现场取芯试验,分析路面各沥青层厚度、沥青混凝土路面现场空隙率以及沥青混合料级配油石比组成,并结合理论分析,有助于对车辙的形成机理作一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车辙是现代高等级沥青路面最常见的病害。在分析沥青路面车辙形成机理的基础上,对沥青路面车辙预估方法进行了评述,提出了防止形成沥青路面车辙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张晓丽 《交通标准化》2010,(15):169-171
通过对沥青路面车辙的现场调查、路面钻芯和切割取样分析以及室内试验结果,得出车辙产生的原因,可为沥青路面车辙破坏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江苏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存在的车辙问题,通过足尺环道试验,系统地研究江苏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的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评价不同结构组合的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  相似文献   

15.
车辙是沥青路面结构层及土基在行车重复荷载作用下,以及结构层中材料的侧向位移产生的累积永久变形;这种变形出现在行车轮胎处,即形成路面的纵向带状凹陷;车辙是高级沥青路面的主要破坏型式。根据近几年河北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的情况,详细地分析了沥青路面出现车辙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减轻车辙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室内标准车辙试验和全厚式车辙试验,采用单因素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橡胶沥青对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橡胶沥青与基质沥青比较,对路面的高温抗车辙性能有更大的改善,而且不同橡胶粉掺量也会影响到橡胶沥青的性能。通过全厚式车辙试验,将路面结构与温度梯度等因素考虑进来,使得车辙试验更符合实际路面情况,其试验结果表明各结构层对路面的影响区别较大,双层同时掺入橡胶沥青也比只改善路面高温稳定性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7.
基于粘弹塑性理论粘弹塑性本构关系,运用ANSYS软件建立了津滨高速改扩建新建沥青路面车辙分析的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优化路面设计方案(GTM法)与原设计方案(Marshall法)路面车辙的发展规律。结果表明:GTM法优化设计方案具有较好的抗车辙效果,显著延缓了车辙病害的发生;永久变形主要由绝对车辙引起,侧向隆起仅占4%,沥青路面车辙主要产生在结构表面以下20cm深度范围以内,主要集中在4~10m范围,这部分的永久车辙变形约占总变形的60%。另外,进行了一系列重载作用下的路面车辙模拟,对基于车辙等效的轴栽换算进行了探讨,提出轴载换算系数为5.62,对今后的基于车辙为控制指标沥青路面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向路面结构设计和沥青混合料抗剪设计提供参考,用室内环道试验数据建立了基于抗剪性能的车辙预估模型,并与现有车辙预估模型进行了比较.为了标定该车辙预估模型,采用2条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现场实测数据,对车辙预估值和实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现有车辙预估模型相比,除综合系数有差别外,其余参数值相差较小;当修正系数为0.361 3时,预估值和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