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3 毫秒
1.
高速柴油机燃用乳化重油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单缸135柴油机上进行了不同配比乳化重油燃烧与排放特性对比试验,并应用掺水10%的乳化重油在双缸135柴油机上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对高速柴油机作少许改动后,便可以直接燃用乳化重油;与燃用重油相比,燃用乳化重油时柴油机经济性与排放性均有所改善,燃油消耗率降低至少4%,NOx排放体积分数降低至少20%,烟度降低至少17%。  相似文献   

2.
多蜡重油简易表面处治是用多蜡重油(以下简称重油)修筑的单层表面处治。从1961年开始,先后在河北省、北京市、辽宁省等地修筑了将近100公里的试验路,这些路使用效果大部分良好。兹根据在北方地区这一阶段工作的体会,对多蜡重油简易表面处治做一概括介绍。  相似文献   

3.
采用生物质重油对老化沥青的再生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对不同掺量生物质重油再生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和粘度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不同老化条件下生物质重油的最佳掺量,并分析了生物质重油再生沥青的老化特性和工作特性。结果表明,考虑到再生沥青性能的稳定性,推荐生物质重油的掺量为RTFOT时10%、PAV时15%;生物质重油掺量对再生沥青的老化特性具有显著影响,掺量越高,再生沥青抗老化性能越差;生物质重油具有明显的降粘作用,掺量越高,再生沥青的粘度降低越明显;RTFOT再生沥青的最佳拌和温度和压实温度分别为170~175、155~163℃,PAV再生沥青的最佳拌和温度和压实温度分别为161~166、146~155℃。  相似文献   

4.
为部分替代石油沥青产品,同时增大生物质重油的掺配比例,提出采用生物沥青与石油沥青共混生产乳化沥青,并将其用于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选用两种乳化剂研究了不同生物重油掺量下乳化沥青的常规性能指标,进而研究了不同生物质重油掺配比例下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劈裂强度、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抗压回弹模量变化规律;基于室内加速加载模拟试验、低温SCB试验和间接拉伸疲劳试验研究了生物质重油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质重油与石油沥青共混后所生产的乳化沥青其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现行再生技术规范技术要求,采用生物质重油部分替代石油产品是合理可行的,推荐用于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适宜生物重油掺配比例为30%~40%。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国产沥青材料已有丰富的来源。多蜡重油是国产沥青材料的产品之一,产量很大,全国各地已相继大量使用。多蜡重油分批出厂,稠度不同。浙江省在杭州~肖山线采用的250吨多蜡重油材料,借肉眼看来每桶稠度都不相同;为检查多蜡重油的品质以及保证路面的施工质量,在使用之前须先按稠度分批,但由于其数量很多,不可能每桶均取样试验。为此,探求以简易快速方法,测出每桶多蜡重油的相当稠度,然后按相当稠度进行分批;在已分批的材料中取代表性试样作 C_(60)~5 标准粘滞度试验,可以简化大量粘滞度试验。一、多蜡重油稠度野外测定的仪具:多蜡重油稠度的野外鉴定,我们探讨以测定沥青稠度—针入度原理为基础,研究测定其相当稠度的快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沥青搅拌设备柴油加热系统改造成重油系统的配置,分析了其工作原理,阐述了对重油质量的要求及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工业用大型全自动重油燃烧器系列产品的总体结构和主要部件的设计,给出了调试及性能检测结果,为燃用重油的工业锅炉及拌和机提供了新型燃烧器.  相似文献   

8.
bauma China2008上海展会上,西安威莱特机械自动化有限公司带来的新产品引起业内人士及国外展商的广泛关注。据威莱特总经理芈中先生介绍,VZB型智能变频系列重油燃烧器是该公司在国内技术领先的VZ重油燃烧器基础上的又一次技术革命。此机保持了原有重油燃烧器的燃烧优点,进一步升级了其电气控制系统,使得燃烧器的操作更简洁、更人性化。  相似文献   

9.
株火公司重油高温隧道窑通过鉴定其主要技术参数比引进的美国隧道窑更胜一筹 一条由株洲火炬火花塞股份有限公司自行设计制造的火花塞绝缘体重油高温隧道窑,4月14日通过省科委组织的鉴定,该设备在国内居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0.
采用木屑生产出来的生物质重油作为石油沥青替代剂,对不同生物质重油掺量下的改性石油沥青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确定了植物沥青中生物质重油的最佳掺量为10%。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生物质重油掺量下的植物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50号基质沥青混合料,当生物沥青混合料中的生物质重油掺量取10%时,生物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有较好的改善,且水稳定性能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高温稳定性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满足规范要求;生物沥青混合料的粘附性远优于50号基质沥青。工程应用表明:采用生物沥青混合料进行路面铺筑后,长期路用性能优异,路面平整密实,无裂缝产生,表明生物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具有一定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公司 1998年购置的 ASTEC沥青拌和站 ,其骨料烘干系统采用轻质柴油做为燃料。由于沥青拌和站额定产量较大 (30 0 t/h) ,所以它的耗油量也十分巨大 ,最高达 1kg/min,油料消耗在工程成本中占有重要的比例。 2 0 0 0年市场油价涨幅非常大 ,无疑增大了施工成本 ,影响了工程利润 ,后经市场调查和对设备进行详细技术分析 ,认为采用价格较低的重油做为沥青拌和的燃料是可行的。重油是馏分出轻质油的基油 ,它的含蜡量很高 ,在常温状态时处于粘糊状 ,加热到 70℃以上其粘度值才达到 ASTEC拌和站对燃料的技术指标。重油的加热保温无疑成为重油使用…  相似文献   

12.
天然气加热和重油加热是沥青路面施工中沥青混合料拌制加热的主要燃料。文章结合某实际高速公路项目,对沥青路面施工中天然气加热和重油加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优缺点对比分析,并针对天然气在路面施工沥青混合料拌制加热中的优势进行分析总结,为沥青路面施工拌和楼加热材料的选择提供合理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老化沥青的循环利用,寻求切实可行的老化沥青再生技术,本研究基于生物沥青再生方法,通过向老化沥青中填加生物质重油,从而实现老化沥青的再生利用。采用布氏粘度、动态剪切流变仪DSR、BBR等对再生沥青的流变性能进行测试,同时结合凝胶渗透色谱(GPC)和红外光谱(FTIR)的微观表征手段对其再生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重油可显著改善再生沥青的流变性能,使老化后的沥青恢复至初始未老化状态,生物质重油的加入降低了老化沥青中的大分子(LMS)含量,老化沥青的再生过程主要以物理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14.
对引进的 VS—S100型沥青砼搅拌机燃油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用渣油作燃油代替原设计中使用的柴油及重油.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煤沥青具有温度稳定性差、低温变形能力小、容易老化等缺点。因蒽油和其他煤馏重油类的缺乏,国内常用煤焦油和硬煤沥青配制筑路用煤沥青,而且,这种配制往往在施工工地自行解决。煤焦油中低沸点成分的含量比较多,用它和硬煤沥青配制成的筑路煤沥青比用蒽油或煤馏重油配制的质量更差。提高煤沥青质量的一种最有效  相似文献   

16.
1.概述 随着我国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作为能源之一的柴油也出现子供应紧张的局面,并且价格也在不断地上升。为了寻找降低沥青混合料成本的途径,越来越多的用户拟用渣油代替柴油。许多用户无论是在定购国外设备还是国内设备,都会提出该设备能否烧渣油的问题。 所谓渣油,是在原油中提取了汽油、柴油、重油等后的最后剩余产物,由于各炼油厂的提炼工艺和提炼方法不同,最终的产物—渣油也是多种多样的;就是同一炼油厂,也会因所用的原油不同,生产出不同的渣油。重油又称为燃料油,它是渣油前一道工序的产物。有的用户将原油、重油、渣油统称为渣油,这是不对的。 我厂正在开发的2000型(120~160t/h)沥青搅拌设备既可以烧柴油、重油,也可以烧渣油。由于渣油的牌号很多,我们要求用户使用渣油的粘度为:在150℃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沥青搅拌站油改气后的使用性能及排放问题,以1台4000型搅拌站的油改气改造方案为研究对象,对分别以重油和天然气为燃料时的燃烧产物进行了理论计算,并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以天然气替代重油为燃料时,NOx的排放量减少了85.8%,CO的排放减少了72.2%,CO2的排放量减少了40%,并且不会产SO2,生产出的沥青混合料各方面性能符合标准规定和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8.
《经济导报》2009,(3):44-47
曾经能轻而易举地采集石油与天然气的那些公司,现在不得不考虑其他各种方案,包括油砂、重油和油页岩,以及在恶劣的超深水环境和北极中开采常规石油。  相似文献   

19.
针对搅拌设备燃油消耗量大,使用柴油价格太贵这一现状,毒提出了将柴油供给系统改为重油供给系统的方法,这对提高工程效益县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间歇式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是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修筑黑色道路的关键设备.而砂石料干燥筒是沥青搅拌楼生产的关键.由于液态燃料(重油、柴油)较之气态燃料(煤气)和固态燃料(煤)具有热值高、无灰分、便于运输和操作等优点,因此国内外沥青搅拌楼绝大多数采用液态燃料作为砂石料干燥筒的能源。近年来,由于各地计划部门对计划内重油、柴油指标的分配实行与工业产品相挂钩的政策,没有工业产品的道路建设部门大多数靠计划外油源维持生产.价格比计划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