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直线电机车辆的固有特性及某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营特点,实施电制动时,导致空气制动被迫频繁补充,造成制动磨耗件消耗较快。介绍了改造前、后制动闸片、制动盘及制动施加情况,并进行了经济分析。通过改善空气制动施加逻辑及更换新型号的闸片,制动磨耗量明显降低,可大幅降低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2.
从高速动车组制动夹钳单元的构造原理、工作行程、装配关系等方面对制动闸片与制动盘之间的间隙标准进行了探讨,通过三级修期间遇到的实际问题,将理论标准与实际闸片间隙进行比对,提出了适合检修执行的闸片间隙标准。  相似文献   

3.
闸片结构直接影响制动盘的温度场分布,而制动盘表面的温度场分布是影响制动盘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基于摩擦块空间分布特征与制动盘温度场的关系,探讨了制动闸片的表征方法,通过引入径向结构因子和周向结构因子两个概念,表征了摩擦块在径向和周向上的排布对制动盘温度场的影响程度,并利用有限元软件模拟验证了径向结构因子和周向结构因子与制动盘温度场的关系.结果表明,径向结构因子反映了摩擦功率沿盘径向的分布规律;周向结构因子反映出摩擦功率在制动盘周向的分布规律,通过这两个参数,较客观地描述了闸片的结构特点,并可用于评价制动闸片对制动盘热应力分布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4.
CRH2型动车组上线运行后发现拖车制动夹钳闸片比动车磨损快,同一幅制动夹钳两侧闸片磨耗也存在差别。为了研究闸片磨耗现象,了解闸片服役性能,选取某列速度300 km/h的CRH2型动车组拖车和动车制动闸片作为试验对象,进行跟踪测量,结果发现拖车制动夹钳闸片磨耗量是同等运行里程下动车的近2倍。最后,通过动车组制动系统作用原理分析了闸片磨耗的原因,并对降低闸片磨耗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具有弹性的盘型制动闸片装置,建立了低速的轨道车辆弹性盘型制动的数学模型,与无弹性的制动闸片进行了单轴制动特性的动态仿真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具有弹性的闸片制动时同样能够保证车辆的制动性能;在制动盘或闸片摩擦面有缺陷时,弹性闸片能有效降低闸片与制动盘间摩擦力引起的振动。该设计为盘型制动系统的设计及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为了掌握轨道车辆运用过程中的车轮表面显微组织演变规律,采用超景深显微镜对不同运用阶段的车轮进行踏面表面显微组织检测,结果表明,新轮表面显微组织均匀性最好,磨耗轮表面铁素体软相组织会发生明显沿着圆周方向变形的趋势,经过镟修可恢复新轮的性能,磨耗到限车轮表面铁素体呈点状或聚集状分布,即使经过镟修,也不能满足运用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7.
利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高速列车用铜基闸片材料,通过优化既有制动闸片结构,研制出浮动式结构制动闸片,并测试了其物理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浮动式制动闸片结构可靠,摩擦性能稳定,磨耗量小,可满足350 km/h及以上高速列车的制动要求。  相似文献   

8.
新开发的制动闸片和制动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新开发的耐磨耗制动闸片和耐热裂纹制动盘的优良性能,两者组合使用时,经济效益颇佳。  相似文献   

9.
由于制动盘制动时产生的振动会造成制动噪声和闸片与制动盘之间的接触不均匀,因此研究制动盘的振动特性对于分析整个制动系统的工作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日本千叶县0系悬挂式单轨车辆为基础,建立制动盘以及制动闸片的实体模型,进行了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有限元分析,得到了制动盘和制动闸片的前8阶固有频率,分析了两者的振动特性,为制动系统未来的优化和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统计HXD1型电力机车二年检车轮相关数据,对车轮滚动圆磨耗、轮缘磨耗进行分析,提出车轮踏面磨耗与镟修量的关系,据此提出合理的车轮镟修方案。  相似文献   

11.
调查分析了 CRH5型动车组制动盘异常磨耗产物产生的原因.通过宏观及微观的检查分析发现:异常磨耗产物主要来自制动盘摩擦环;施加制动时制动盘及闸片之间产生高温,被切削下的金属碎屑在高温下发生焊合;多次制动后,异常磨耗产物便逐渐增大.分析表明,制动盘异常磨耗是极端寒冷的冰雪天气环境以及冷焊效应和淬火效应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轮对是保证地铁列车平稳安全运行的重要部件,对其进行磨耗状况的监测是车辆日常维护的必要内容。轮对镟修次数过多会缩短轮对使用寿命,增加维修成本,因此需要确定最优镟修策略,以延长轮对使用寿命。基于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车辆轮对磨耗量数据进行数理分析,选择轮缘厚、轮径作为模型参数,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通过Matlab软件进行轮对磨耗仿真计算,得到各镟修策略下轮对使用的寿命和镟修次数,通过最少镟修次数来实现轮对最长的使用寿命为优化目标。最终确定了最优镟修策略集,并得到当前使用的镟修策略下的轮对理论磨耗曲线,可为后续轮对尺寸监测提供参考,并对轮对异常磨耗等问题进行提前预警。  相似文献   

13.
基于现有轮对的管理现状和踏面镟修标准,统计分析不同车型轮对踏面等效锥度、轮对磨耗以及镟修比例系数等的变化;建立了轮对质量监控平台和流程,以轮缘厚度和轮径的变化为参考指标,考虑全列车的轮对磨耗情况,提出轮对踏面镟修策略模型、管理流程和轮对踏面镟修策略设计流程,并通过实际应用,对比分析采用踏面镟修策略和传统踏面镟修的差异,指出采用踏面镟修策略的轮对整体镟修量有所降低,有助于延长轮对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4.
制动盘表面温度和应力的分布关系到制动盘的寿命,而制动闸片的结构是影响制动盘表面温度和应力的关键因素。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闸片结构与制动盘温度场及热应力场分布的关系,并提出了与闸片结构和摩擦功率密切相关的结构因子的概念,摩擦面积和摩擦速度增加都将增加结构因子。模拟计算表明,随结构因子的增加,表面温度及热应力增加,结构因子的波动程度决定了热应力。减小结构因子变化的范围则可改善制动盘热应力的分布。结构因子的提出为改善制动盘温度场及应力场提供了参考依据,对闸片结构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镟修策略的经济性,基于轮对磨耗数据,进行CRH2A型动车经济镟修策略研究。在描述动车轮对磨耗的规律时,分别以二次拟合和数理统计的方式建立轮缘厚度的磨耗规律和轮径月磨耗量的规律,其中,轮径分布拟合的优劣采用卡方拟合优度来衡量,轮缘厚度磨耗函数拟合结果使用拟合度来评价。在轮缘厚度磨耗速率模型和轮径磨耗数理统计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蒙特卡罗仿真方法模拟动车轮对运行的实际情况,得到121种镟修策略的仿真结果,并选出最优策略。通过实验结果对比分析,该最优策略较现役的固定镟修方案,提高了动车轮对的使用时间,降低了动车运行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地铁列车的轮对磨耗状况关系到列车的运行安全及稳定性,当轮对磨耗超限时应及时镟修。结合不同的LM型轮缘踏面外形、轮对磨耗形式、镟修经验,提出基于不同轮缘厚度的轮对外形镟修方案,对延长轮对使用寿命、提高镟修作业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大数据分析思想,通过调用高速铁路动车组检修数据库中的海量车轮镟修记录,利用MATLAB工具自编统计分析程序,对我国2条高速铁路(京沪高铁、京广高铁武广段)运营动车组车轮一个镟修周期内车轮磨耗量进行统计分析。大样本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同一条高铁线路一个镟修周期内350?km/h速度等级的高速动车组,短编组动车组车轮磨耗量均值高于长编组动车组、CRH380A型动车组车轮磨耗量均值小于CRH380B型动车组、CRH3C动车组车轮磨耗量均值小于CRH380B。不同高铁线路相同类型动车组车轮磨耗量样本统计均值及磨耗量统计分布也不尽相同。研究结论对高铁轮轨关系、高速动车组车辆结构设计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地铁车辆车轮等级镟修而导致的镟修不合理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磨耗数据统计模型镟轮决策优化方法。基于广州地铁8号线的轮对磨耗数据,首先利用SPSS分析轮径磨耗和轮缘磨耗与轮缘厚相关性;其次建立基于状态转移过程的轮缘磨耗模型和基于数理统计模型的轮径磨耗模型;然后研究单个车轮的单级和多级镟修控制限策略,并通过蒙特卡罗仿真分析比较两种控制限策略的优劣。结果表明,多级镟修控制限策略大大提高车轮使用寿命,节约列车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动车组轮对精准镟修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车轮磨耗机理和车轮磨耗数据,建立车轮磨耗规律模型和镟修规律模型,进而建立车轮退化规律和寿命预测模型;同时基于车轮失效机理、车轮维修数据,建立车轮多边形风险预测模型和滚动接触疲劳模型,实现车轮失效风险预测;在车轮磨耗、镟修、寿命预测、风险预测模型的基础上,以车轮全寿命周期检修综合成本为目标,建立车轮运用维修决策模型,实现车轮状态修和计划预防修。实践证明,动车组轮对精准镟修管理系统可有效降低轮对运维成本。  相似文献   

20.
1闸片托翻转2006年9月20日,T499次旅客列车终到宝鸡站客车列检作业时发现机后1位XL25K205661号车7位基础制动闸片托发生翻转,使闸片托背面与制动盘发生摩擦。2007年4月30日,T42次旅客列车在西安运用车间入库技检时发现XL25K205561号车5位闸片托翻转。2007年8月1日,宝鸡运用车间检车员在对K6次列车加挂SY25K998394号车时发现该车12位闸片托翻转。经现车检查测量,发现当闸片与制动盘间距离增大到110 mm才可能造成闸片托翻转。《铁路客车运用维修规程》规定“闸片与制动盘两侧间隙之和为3mm~5 mm”,只有当单元制动缸闸瓦间隙调整器发生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