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通过对两榀双层双跨钢筋混凝土叠合框架和一榀整浇框架的试验,分析了叠合框架的受力性能,提出了叠合框架梁叠合面破坏机理及防止叠合面破坏的构造措施,证实了二次受叠合框架梁中存在荷载预压应力区。它对叠合梁抗剪有利。  相似文献   

2.
叠合框架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对两榀两跨两层叠合框架试件(KJ1,KJ2)和一榀条件基本相同的整浇框架(KJ3)进行了试验,用对比试验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叠合框架二次受力特性,证实了叠合框架梁的正弯矩钢筋“应力超前”,叠合层压区混凝土“应变滞后”的特性仍然存在。试验证明,同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叠合框架的承载力不会低于整浇框架。进而探讨了叠合框架的传力机构,提出了保证叠合框架节点整体性的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2榀2种类型(梁和柱均配置无粘结预应力钢筋和仅梁配置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模型在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对其破坏形态、延性、强度、刚度及能量耗散能力等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能量主要由框架的非预应力构件承担,而且主要集中在框架柱上;对于梁和柱均配置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的框架,能量大部分集中于框架的中柱.  相似文献   

4.
对两根预应力叠合连续梁和两榀预应力叠合框架及其对应的一根现浇连续梁和一榀现浇框架进行了加载破坏对比试验 ,探讨了预应力叠合受弯构件的延性性能 ,为预应力叠合结构的广泛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三榀混凝土框架实例资料发现:叠合框架柱的承载力并不因叠合工艺和二次受力而降低;受拉钢筋和受压混凝土的应变滞后对于对比框架,柱的反弯氏于对比框架柱。经对比,提出防止叠合框架节点刚度弱化的措施,对工程实践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单调荷载下叠合受弯构件延性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预应力混凝土叠合连续梁、混凝土叠合框架梁、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框架梁及相应的对比梁、对比框架梁在竖向单调荷载下的试验成果分析,证实了二阶段制造、二次受力不会降低叠合受弯构件的延性,提出了保证叠合受弯构件延性的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3组由无机锚固料植筋形成的框架节点和1组整体浇筑框架节点足尺模型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其抗震性能,对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滞回曲线、承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无机锚固料植筋连接形成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较好、承载力较整浇节点有所提高、具有很好的延性,可以满足抗震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8.
轴心受压方形截面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耐火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轴心受压方形截面钢管混凝土叠合柱的耐火性能,对4根轴心受压方形截面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火灾荷载比、截面含管率和截面边长等对耐火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火灾荷载比减小、截面含管率和截面边长增大时,火灾作用下试件的轴向膨胀变形增大,轴向压缩变形减小;在相同的升温曲线和火灾时间作用下,截面边长增大时,柱内温度降低;含管率变化对柱内温度场影响较小.火灾荷载比、截面边长和长细比是影响轴心受压方形截面叠合柱耐火性能的主要因素;含管率、纵筋配筋率和材料强度变化对轴心受压方形截面叠合柱耐火性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空心砖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行为,进行了1榀足尺空心砖完全填充、1榀足尺带洞口的单层单跨空心砖填充RC框架结构模型的水平低周循环荷载加载试验,研究了空心砖填充RC框架结构的破坏形式、滞回特性及位移延性等试验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大量单层单跨填充墙RC框架模型的试验数据,分析了洞口对填充墙RC框架极限抗侧承载力和初始刚度的影响,给出了相应的折减系数计算式.研究结果表明:与带洞口的RC框架相比,完全填充的RC框架的水平峰值荷载在早期加载阶段最少可增加70%;随着填充墙破坏程度的加大,当层间位移角达到1%时,两者水平峰值荷载基本相等;洞口降低了填充墙RC框架的抗侧承载力,但结构的变形能力得到了改善,填充墙的开裂及破坏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5根梁(1根为整浇梁,4根为植筋梁)的静力受弯试验,将无机料锚固植筋梁与普通整浇梁的承载能力、开裂荷载及刚度等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采用无机锚固料植筋连接形成的钢筋混凝土梁承载力可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且具有很好的延性;为进一步研究受弯状态下植筋锚固机理提供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预测和控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非弹性性能,基于功能平衡原理,提出了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塑性设计方法.该方法预先选定目标侧移和屈服机制,根据功能平衡方程即可得到结构的设计基底剪力;采用塑性设计法设计框架构件和节点,以达到预期的屈服机制和性能.采用此方法对一幢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设计,并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法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基于性能的塑性设计方法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最终呈现预期的屈服机构,非弹性性能沿结构高度分布均匀合理.   相似文献   

12.
框架-复合墙结构是以框架和密肋复合剪力墙共同承担水平地震作用的新型组合式双重抗侧力体系,合理计算弹塑性阶段框架与复合墙的内力是决定大震下结构体系安全性能的关键问题之一.根据6榀典型密肋复合墙试验数据,建立了复合墙体指数式刚度退化模型,量化了墙体在各变形阶段的刚度退化系数.在对比复合墙与框架、混凝土墙、砌体墙刚度退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复合墙刚度退化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弹塑性阶段框架-复合墙结构地震内力的实用计算方法,并通过具体算例讨论了结构内力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弹塑性阶段,框架与密肋复合墙刚度退化速度比值呈非线性关系,框架分担总地震剪力的比例增加,但其绝对剪力值增加幅度并不明显;考虑弹塑性阶段复合墙的刚度退化,更好地符合了地震下框架-复合墙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三个劲性混凝土梁及钢筋混凝土柱构成的混合结构柱边节点试件的低固交交加载试验研究,本文对该类节点的抗震性能以及劲性混凝土梁内型钢在节点区的锚固方式作了探讨,并且提出了劲性混凝土梁内型钢的锚固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连续复合刚构桥墩梁刚性节点受力复杂,本文以工字型钢连续组合梁+RC桥墩的刚接接头为例,应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MSC.Nastran进行3D-FEM分析,研究了其传力特性,重点探讨了剪力键传力机制.通过对连续复合刚构桥主梁(工字型钢主梁的组合梁)与RC桥墩刚性连接构造细节的3D-FEM分析,探讨了刚性节点的传力机制,重点是剪力键所承担的剪力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墩梁刚性节点采用剪力键连接方式可以有效的传递内力,而且节点的施工性能得到极大改善.研究成果有利于组合刚构桥的设计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加固震损非延性钢筋混凝土(RC)框架抗震性能,制作并完成了1榀1/2缩尺两层两跨非延性RC框架子结构试件加固前后的拟静力试验. 将试件加载至峰值承载力,对采用外包CFRP法对震损节点处进行加固后的试件进行试验研究,获得了CFRP加固震损非延性RC框架的破坏形态与滞回曲线,分析了其刚度、强度、延性和耗能等抗震性能指标,并与完好结构进行对比. 分析结果表明:CFRP加固对提高震损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最大水平承载力、初始刚度有限,对其耗能能力提升明显;加固结构的平均位移延性系数为2.81;当其最大层间位移角到达1/50时,加固结构依然具有较大的安全储备空间,加固后的震损非延性RC框架结构可以用于地震区.   相似文献   

16.
为评估钢管混凝土叠合柱高墩的抗震性能,以曲率为性能指标,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对截面样本偏心受压进行了全过程数值模拟.根据破坏形态,将叠合柱截面损伤划分为轻微损伤、中等损伤、严重损伤和完全损伤4种极限状态并进行量化.将曲率指标的统计特征值与轴力进行三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建立了以轴力为变量的钢管混凝土叠合柱高墩的概率抗震能力模型.结果表明:以外围箍筋约束混凝土破坏为分界,叠合柱分别表现出钢筋混凝土和钢管混凝土的破坏特征;不同轴力作用下4种极限损伤状态的曲率指标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其均值随轴力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aims at monitoring the autogenous shrinkage (AS) of a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 (HPC) column specimen using an embedded strain gauge just after concrete pouring. A real size specimen (40 cm x40 cra x 100 cm ) was made to simulate the structural members in construction si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mount of HPC AS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drying shrinkage and even larger than it, so AS can not be omitted for HPC. By comparing the plain I-IPC and reinforce, d HPC specimens, the influences of reinforced bars on autogenous shrinkage and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were obtained.  相似文献   

18.
采用Opensees软件对钢筋混凝土L形柱进行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根据计算结果,获得试件柱根的弯矩-曲率滞回曲线和钢筋的应力-应变滞回曲线,并对影响钢筋混凝土受力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参数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预应力撑杆加固普通钢筋混凝土柱极限承载能力基本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讨论了加固柱的弯矩M和轴力N的关系,获得了M-N关系曲线,将其与未加固柱的M-N关系曲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普通钢筋混凝土柱进行预应力撑杆加固有一定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s of length and location of the steel corrosion on the structural behavior and load capacity of reinforced concrete (RC) column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Results of the accelerated corrosion process and eccentric load test are presented in detail. Effects of the location of the partial length, the corrosion level within partial length and the asymmetrical deterioration of the concrete section on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and load capacity of corroded RC columns are discussed. It is found that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and load carrying capacity of corroded RC columns are simultaneously affected by the above mentioned factors. For the corroded RC columns with large eccentricity, a higher corrosion level in the tensile corroded length and a greater asymmetrical deterioration of the concrete section can result in less ductile behavior and larger load reduction of the column; while for the corroded RC columns with small eccentricity, the less ductile behavior and the larger load reduction of the column may result from the higher corrosion level in the compressive corroded length and the greater asymmetrical deterioration of the concrete s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