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某天然气发动机示功图测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某天然气发动机缸内压力信号、齿盘脉冲信号和上止点脉冲信号进行同步采样。采用磁电法和气缸压缩线法确定了上止点;利用缸内压力、上止点脉冲和齿盘脉冲同步采样信号,采用上止点基准法和本研究提出的磁电插值法来确定曲轴转角,获取p-φ图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
再生制动系统能够提高能量利用率,在电动汽车上配置再生制动系统能够提高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再生制动过程中控制系统需要获取电机转速信号,判断电机馈电电压的大小,选择采取升压或者降压再生制动模式,因此获取精确的电机转速信号有助于对再生制动过程进行准确的控制。在分析电机霍尔位置信号特性以及转速测量误差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电机霍尔位置信号组成的与方波信号为电机转速测量信号,采用1.5T测速并进行四采样点滑动平均滤波的方法,以提高电机转速测量的精度。设计了以ATMage16单片机为核心的电机转速测量系统硬件电路和软件系统,以实现电机转速信号的采集处理。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电机转速测量方法和设计的电机转速测量系统能实现设计功能,满足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信号时域测量一般利用示波器完成,而现代数字示波器受限于存储深度,其高速采样带来的优势在长时间信号测量中往往无法发挥,本文通过分析分段存储技术,针对此类信号提供了一种高效便捷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应用于三坐标测量机测量车身表面的两种新的采点技术——平均矢量法与二次补偿采点法。该方法既能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又能极大地提高测量效率。在车身表面采点3600个,不到七个工作日即可完成。  相似文献   

5.
内燃机轴系扭振测试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A/D采样拟合法,较详细地分析了基准电平的取值范围、循环内平均次数及采样频率等因素对角振动测量精度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组适合工程实际需要的参数作为采集及信号预处理参数。通过与A/D高频计数法的分析结果相对比,结果表明:该组参数设定合理,既能降低测量仪器的硬件成本和测试数据的分析时间,又能满足工程应用所需的测量精度,便于现场的实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3D Optix扫描仪的测量原理,并结合一测量实例探讨提高单片点云数据测量精度及减小多片点云数据拼接累积误差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非接触车速仪车速误差的分析及采样时间的自适应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振峰  关健 《汽车技术》1995,(10):32-34
通过对车速仪测量速度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分析了动态情况下速度采样时间、距离脉冲当量与速度误差的关系,给出了速度误差的计算公式,提出了用采样时间的自适应调节,提高动态测量精度及具体应用的方法。还对各工况下的速度采样时间及误差进行了计算和比对。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对ABS轮速信号测量的误差进行了研究,指出触发误差是影响轮速测量门槛值高低的主要因素,并通过试验测量了该误差随轮速的变化关系。等角度采样的轮速信号在ABS中需要变换成等控制周期采样的轮速信号。在低速测量场合,当ABS控制周期内没有轮速信号出现时,本文利用了一种基于二阶多项式拟合的预测算法来估计轮速信号,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该估计方法是可行且可靠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通过二进离散小波变换计算出的Lipschitz指数不够精确且不能描述奇异点能量的不足,提出了模极大值点能量法并用于信号的奇异性检测。通过仿真证明采用该方法不仅能准确定位奇异点发生的位置,并且能描述其能量。将该方法应用于发动机曲轴轴承故障诊断时,为了突出局部时间段的信号特征,采用抽区间采样方法抽取特定时间段的信号。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结合能有效区分出曲轴轴承的不同技术状况,并得出最佳诊断部位和最佳检测转速。  相似文献   

10.
为了测量乙醇/柴油发动机新的排放物——乙醇和乙醛,对气相色谱分析测试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不同采样方法和采样条件的比较分析,确定了以去离子水作为吸收液的冰水浴两级吸收采样方法,实现了对发动机尾气中乙醇和乙醛的采样,吸收效率大于96%;通过引入采样系统稀释系数、流量校正系数和吸收效率修正系数的理论计算,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色谱分析方法和色谱标定方法,利用气相色谱仪实现了对样品中乙醇和乙醛的分离定量测试;整个测量系统对排气中的乙醇和乙醛检测限值为0.1×10-6,最大极限误差为0.5×10-6,并在一台实际乙醇/柴油发动机上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11.
张恒  陈寿根  向龙 《路基工程》2011,(6):115-118
榆神高速公路沿线存在大量的天然风积沙,利用风积沙填充采空区便成为一种经济环保的采空区处理方法。通过相关资料调查、井下测量、物探方法和钻探方法的综合应用,准确地掌握了采空区的大小、范围及埋深;从地表局部塌陷和上覆岩体整体下沉两方面进行检算,得出了一套采空区稳定性的综合评价方法;采用现场试验,开发了风积沙高速公路下伏采空区注浆投沙技术,平均投沙率为50.2%左右,大量降低了采空区整治成本;利用施工质量控制+高密度电阻率法+瞬变电磁法+钻孔取芯+压浆试验+全站仪+多点位移计,提炼出一套适合于采空区充填质量检测体  相似文献   

12.
多点虚拟激励法在整车随机振动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9自由度整车模型,从理论上论述了多点虚拟激励法.构造了路面对整车的路面虚拟激励,求取了汽车虚拟振动响应量,并由此算出了汽车真实振动响应量的功率谱密度.结果表明,虚拟激励法在汽车随机振动分析中的应用和傅里叶分析方法同样有效,却简单得多.  相似文献   

13.
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和振动控制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的现状和所面临的困难 ,指出对大跨度桥梁合理的抗震分析方法应当进行多点激励随机地震反应分析 ,并对地震输入问题、随机地震动场的模拟和地震反应分析方法作了介绍。最后侧重介绍了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在大跨度桥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一种分析车内声传递特性的实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光冶  蒋伟康 《汽车工程》2000,22(5):313-315,309
以电-声传递测量替代声-声传递或振-声传递测量的方法来分析封闭腔室内的声传递特性,尝试用该方法对车内部件的声辐射传递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实验分析方法对于确定产生车内噪声的主要部件,研究车厢内的声特性十分有效,并具有物理概念明晰、实施简便的显著优点。  相似文献   

15.
在以往高速公路收费站采用增加车辆分配器或者人工复式解决联动控制外设的研究应用基础上,针对国内目前一些高速公路采用的单车复式收费,提出单车道上复式收费中多个收费亭的联动处理解决方案,目的在于改善与解决同一车道上多个收费亭之间不能联动控制外设,导致收费站人员投入多、收费速度慢、逃费现象等问题。从软件角度,根据计算机数据结构中队列的概念,在复式车道中增加收费亭间通信功能,使同一收费车道上的多个收费亭能共享车道内通过车辆的信息,减少由于人工操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在不增加外设的情况下,对收费车道软件系统做相应的改造,解决了复式收费中联动控制外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板材多点成形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动态显式有限元方法对影响多点成形模拟精度及计算效率的关键数值参量及算法进行了模拟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确定了适当的弹元模型,材料模型,工具运动的模拟速度以及回弹分析算法算,为多点成形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主要介绍一汽自主研发的CA6SH多点电喷燃气发动机的主要特点及其在CA6980D85解放客车底盘上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基于Synchro的多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平均延误时间、道路通行能力和信号配时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在对宝鸡市的22个主要信控交叉口进行了大量的交通调研的基础上,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太白路、公园路上多个交叉口作为协调控制交叉口,阐述了交叉口信号协调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最后通过公式计算和Synchro系统仿真的两种方法,对线控前后的系统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宝鸡市受控干道交叉口的延误和通行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空气质量流量传感器工作性能稳定与否对电控多点燃料喷射发动机的工作影响很大。针对一款别克GLX轿车出现的动力不足,加速不良且伴有″回火″现象的故障,从验证故障码,检查供油压力和传感器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诊断分析。诊断分析及修复结果表明,该车装备的旁通道热线式空气质量流量传感器因严重积垢使热传导性变差,导致大流量时其输出信号偏低,从而使混合气过稀是导致上述故障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A new method for wheel–rail multi-point contact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n this method,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order derivatives of the wheel–rail interpolation distance function and the elastic wheel–rail virtual penetration are used to determine multiple contact points. The method takes account of the yaw angle of the wheelset and allows the identification of all possible points of contact between wheel and rail surfaces with an arbitrary geometry. Static contact geometry calculations are first carried out using the developed method for both new and worn wheel profiles and with a new rail profile. The validity of the method is then verified by simulations of a coupled vehicle and track system dynamics over a small radius curv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ed method for multi-point contact is efficient and reliable enough to be implemented online for simulations of vehicle–track system dynam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