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在对我国近年来交通事故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人类工效学的理论,研究了驾驶员的夜间视觉特性,并对影响驾驶员夜视力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驾驶员视觉适应特性对夜间安全行车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智能运输系统框架,提出通过在车上安装雷达预警装置以及智能灯光.智能防眩板等设施,并采用GPS导航系统是避免和减少夜间交通事故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驾驶员动态视野与自行车安全可靠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驾驶员不断对车外运动和相对静止物体进行感知,判断,感知范围的大小对行车安全至关重要。即使平面静态视野感知域相同时,驾驶员动态视野感知域的离散分布较大。研究结果表明:静态视野不能完全反映实际视域水平;事故组与非事故组驾驶员的动态视野失误点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静态视野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提出动态视野可靠度与最大行车速度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驾驶员动态视野与行车安全可靠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驾驶员不断对车外运动和相对静止物体进行感知、判断 ,感知范围的大小对行车安全至关重要。即使平面静态视野感知域相同时 ,驾驶员动态视野感知域的离散分布较大。研究结果表明 :静态视野不能完全反映实际视域水平 ;事故组与非事故组驾驶员的动态视野失误点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而静态视野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并提出动态视野可靠度与最大行车速度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驾驶员心理应激与事故倾向性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40名职业驾驶员为对象研究其心理应激及其相关因素,结果表明:驾驶员的主要应激源是工作学习及家庭等有关问题。在社会支持上,主观支持分明显高于客观支持分。在心理控制感上,驾驶员明显趋于外控。SCL-90各因子分均值与全国常模相比,除躯体化、强迫、焦虑等项因子均值较高外,其他无显著差异。事故组与安全组驾驶员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中介变量、应激反应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行车事故与应激性生活事件、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EPQ-N(神经质)、SCL-90诸因子呈非常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李博彬  张虔 《家用汽车》2007,(3):168-169
夜间行车和白天行车就像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白天不会发生或能轻易避免的事,在夜间就极有可能发生事故。环路夜里北京的环路依旧灯光明亮,路况好,车也少,又是相对封闭的路段,所以车速都比较快,一般在不超速的情况下可达80km/h。但就算环路上,依然会出现特殊情况,白领小张有次加班后回家,在回家路上就走的  相似文献   

6.
高速公路夜间的交通事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白天。对长松高速公路实验路段按照平曲线半径和纵坡值进行分类,通过实地行车实验,得到不同行驶速度下白天和夜间驾驶员对交通标志的识别距离数据。结果表明,驾驶员的昼夜识别距离随着行驶速度的增加而降低,曲线路段夜间对驾驶员的识别距离影响较白天显著,在曲线路段不同行驶速度下的夜间识别距离均小于白天。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高速公路交通管理部门制定夜间车速限制标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一是雾雪天气多,气候恶劣;二是团队规模大,用车10辆以上的多;三是夜间行车多,安全营难运度大。  相似文献   

8.
驾驶员事故严重程度诱因分析对减少伤亡事故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假定影响变量为固定参数容易导致参数估计及研究推论出现偏差,据此本文基于均值异质性的随机参数Logit模型深入研究城市道路事故驾驶员受伤严重程度。使用2015-2019年发生在贵阳市的道路交通事故数据,综合考虑驾驶员、车辆、道路、环境特征等潜在影响因素,同时利用平均边际效应量化各显著变量对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均值异质性随机参数Logit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优度;女性、老年人、酒后驾驶、车辆无安全气囊、能见度低于50 m、夜间无路灯照明等因素显著增加了驾驶员受伤害严重程度;随机参数Logit模型的效用函数中,夜间有路灯照明和事故发生在夜间为随机变量,且夜间有路灯照明与柔性护栏和车辆无安全气囊相关;事故发生在夜间与路侧行道树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在夜间地面动态环境中驾驶员空间距离判识规律,进行了实际道路试验.32名驾驶员在夜间环境中不同深度距离、速度下,判识红、绿色障碍物空间距离.检验样本差异显著度,分析被试距离判识结果,获得判识特征值.运用曲面回归分析判识距离与速度和深度距离之间关系,获得驾驶员在夜间动态环境中,对空间距离判识变化关系的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绝对距离判识值随障碍物深度距离增加而增大,随速度增加而减小.相对距离判识受深度距离影响小,受速度变化影响大,二元二次函数可很好地逼近空间距离判识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手信号标象自然环境和识别环境,并作了观察者俯视角的敏感度和安全性分析, 然后对《铁路技术管理规程》中关于一、四道夜间手信号的条款提出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1.
据数据统计,青年驾驶员是交通事故和交通违规、违章的高发群体.国外研究表明,家庭安全氛围对青年驾驶员的风险驾驶行为有重要影响.在文献总结的基础上,以 177位中国青年驾驶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探索了中国背景下家庭安全氛围的结构维度,进而运用层次回归技术,探讨了家庭安全氛围对风险驾驶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家庭安全氛围呈现清晰的七因子结构,且家庭安全氛围整体、示范维度、承诺维度均对青年驾驶员的风险驾驶行为存在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最后从家庭安全的角度提出了规范青年驾驶员的风险驾驶行为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单调关联系统的驾驶行为可靠度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合理评估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可靠性,提出了驾驶行为可靠度计算方法,将人机系统可靠性理论与驾驶行为链相结合,构建了基于感知、判断、操作元件及模块组的驾驶行为可靠性框图,确定了单项器官元件可靠度测试与计算方法,运用单调关联系统理论给出了功能模块可靠度及驾驶行为系统可靠度的量化模型,计算了模型中各生理、心理元件概率重要度,分析了其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度。计算结果表明:事故组与非事故组间行为可靠性存在明显差异,非事故组的可靠性整体大于事故组,但整体可靠性呈下降趋势,事故组驾驶员整体操作稳定性较差;生理因素对驾驶行为可靠度影响度前期较大后期较小,而心理因素则相反。  相似文献   

13.
依托智能网联技术背景,本文提出基于多驾驶人综合风险评价的不良行为主动干预框架。选取驾驶场景中多驾驶人行为表征参数,基于行车数据定义并辨识驾驶人的各类不良行为; 利用面积法实现对不良驾驶行为发生频次、持续时间以及幅值的综合计算,并以可变权重构建其与事故风险的关联关系;借鉴数据包络分析思想,提出考虑可变权重的不良驾驶行为综合评价方法;利用Simulation of Urban Mobility(SUMO)搭建智能网联环境下驾驶仿真平台,以时间窗方式抽取场景中多驾驶人的历史行车数据,利用不良驾驶行为综合评价方法辨识风险驾驶人,提出基于累加窗口与滑动窗口的主动干预方法,每种方法均实现干预单车与干预多车两种策略;分析不 同干预手段的效果,探究窗体大小、驾驶人接受率、干预车辆数等对干预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 干预多车策略取得较好的效果,基于累加窗口与滑动窗口的驾驶人不良行为总得分分别下降 22.80%和10.50%;与无干预情况相比,当干预接受率为50%时,驾驶人不良行为总得分仍有所降 低;与基于累加窗口方法相比,基于滑动窗口的干预方法更适合实际应用。本文提出的框架可为驾驶行为监测等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元胞自动机模型在城市交通流特性的研究和模拟方面非常有效,可在先前的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中,没有反映车辆驾驶者水平对车流行进的影响。目前北京市有近1/3的驾驶者为新司机,他们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北京市的交通状况。为了能够反映出驾驶者水平与车流之间的关系,在新模型中引入了驾驶水平因子,以反映驾驶者的不同水平。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当驾驶者的水平一致且较高时,车流相当流畅,而新司机的加入则造成车流中出现了自由相与堵塞相的全局性交替,类似于波的传播,而且新司机越多,波的周期越短,波峰走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越陡。  相似文献   

15.
Direct left turn from driveways is considered as a contributor to accident and delay in at-grade intersections. Safety benefits of prohibiting direct left turn from driveway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many studies. Several engineering alternativ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accommodate prohibited driveway left turns. These alternatives are (1) right-turn followed by U-turn at the down stream intersection; (2) right-turn followed by median U-turn before the intersection; (3) right-turn followed by median U-turn after the intersection; (4) upstream Jug Handle, and (5) downstream Jug Handle. Each of the five treatments reroutes the left-turn vehicles at intersections, mid-block segments or side streets. Consequently, the alternatives of the indirect left-turning measures give rise to changes in drivers' driving behaviors and safety. Based on the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from several states as well as the authors' studie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from reviewing impacts of the indirect left-turning measures on driving behaviors and safety of the affected drivers. As a result of implementing the alternatives, changes in turning maneuvers and driving tasks, travel speed, speed disturbance, travel time, and drivers' perceptions of acceptable gaps in diverted turning maneuvers are addressed in the discussions of the impact on driving behaviors. And then, changes in conflict areas, conflict counts, and crash types are addressed in the discussions of impact on drivers' safety. In conclusions,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irect left-turning measures are summarized and some key issues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鉴于直接左转机动车交通常是路口事故和延误的诱因之一,左转禁驶在许多研究中都作为一项安全措施处理,直接左转处理方式有多种,大致包括:(1) 下游路口右转后U形调头直行;(2) 当前路口右转后在下一路口前的隔离带打U形调头直行;(3) 当前路口右转后在下一路口后的隔离带打U形调头直行;(4) 在当前路口上游打“壶柄状(Jug Handle)”转行;(5) 在当前路口下游打“壶柄状”转行。这五种措施的基本原则是将直接的左转行交通转换成发生在其它地点(比如下游路口,隔离带或横向街道等)的不同形态的转向交通,可称作“非直接左转交通”。而这些“非直接左转交通”不同程度地改变了驾驶人员的驾驶行为和安全因素。根据一些州的实际例子以及作者的实践经验,本文就“非直接左转交通”措施对行驶行为和安全的影响进行研究,包括转向操作,驾驶目标,行驶速度,车速干扰,行驶时间,转向中对可接受的车流空隙感觉判断。另外,“非直接左转交通”引起冲突区域,冲突点分布和碰撞类型等方面的变化对驾驶人员的安全影响也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总结了“非直接左转交通”措施的主要特点以及所涉及的一些尚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Automobiledrivers'healthanddriv-ingaccldentinducedbythemispaidmoreattentiontowiththeincreasingusageofautom0bile-Andtheattentionshouldbefocusedondrivers'n0tonlysomaticbutals0psychol0gicalstateatpresent-Wemadetheresearchesonthedrivers'neu-robehavioralfunctionsinthisstudyapply-ingbehavi0ra1toxic0l0gy.SUBJECTSANDMETHODSl25automobiledriversweredividedintotwogr0ups,accidentRr0up(AG)in-cluding85driverswithaccidents(77males,8females)andnonaccldentgroup(NAG)including4Odriverswith0utacci-dents…  相似文献   

18.
交通事故中驾驶员反应时间对研究驾驶员可靠性、交通事故致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调查问卷、驾驶员的三个主要静态指标(深度知觉、注意力集中能力、注意分配能力)的测量以及基于驾驶模拟器的驾驶员反应时间的测定基础上,利用线性回归对驾驶员的转向反应时间建模,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发现在95﹪水平上,影响因素与因变量反应时间呈线性关系;预测合格率为79﹪,判断出驾驶员反应时间在受到一些心理因素、驾驶经验与年龄的影响外,外界随机因素的影响不可忽略。这种方法为研究驾驶员应急反应行为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