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津港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港,近年来在港口深水化战略的实施下,航道等级已经提升到30万t级,通过实测资料和室内试验结果,对天津港海域的水文泥沙环境以及泥沙的水力特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实测水深图和数学模型计算,综合分析天津港30万t级航道建成后港区淤积强度以及分布规律,以期为天津港年度维护疏浚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龙口港航道扩建工程疏浚土输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目前国际上广为应用的DELFT3D软件技术,建立潮流、风浪和泥沙即时耦合计算的二维数学模型,研究龙口港航道扩建工程疏浚土扩散问题。模型建成后,通过实测潮流、潮位和长时段地形变化资料,对模型进行有关参数的率定。在计算成果与实测资料达到相似要求后,首先对疏浚土形成的漂浮水质点运动进行分析,得出了漂浮水质点运移轨迹及影响范围,然后对疏浚土形成的悬移泥沙进行模拟,分析了疏浚土随潮流运动扩散输移而引起的悬浮泥沙的可能分布及影响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抛泥区距港区和航道较远,不会对港区、航道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3.
禹化强  唐颖 《水运工程》2021,(10):316-322
2017年以来黄骅港煤炭港区吞吐量持续超过2亿t,船舶大型化趋势显著,导致船舶等待时间偏长,航道通过能力也已不能满足港区发展要求,急需对现状5万吨级航道进行拓宽升级。为了合理确定航道拓宽方案,采用系统仿真技术,通过建立涵盖锚地、航道、港池和泊位的港航系统模型,结合港口生产数据,对多个航道拓宽方案开展港航系统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各航道拓宽方案均能满足港区吞吐量发展要求;随着航道拓宽里程增加,煤炭船舶平均离港等航道时间、煤炭码头平均单船空泊时间呈减小趋势,相应煤炭码头泊位利用率、港航系统通过能力逐步提升。基于仿真研究结论,通过综合对比投资、航道横流、后期维护费用等因素,推荐采用航道拓宽方案1。  相似文献   

4.
黄骅港航道维护常年受大风淤积困扰,由于风后淤积情况不明,难以快速有效地开展应急维护疏浚工作。基于黄骅港航道骤淤与大风过程之间的强相关性,提出预测黄骅港航道大风淤积分布及淤积量的快速预测方法,采用大量实测数据结合数值模拟构建拟合数据集,从而建立大风淤积快速预报模型及预报系统。以两次实测大风过程及其淤积数据为例,对提出的预测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预测结果精度较高,可为黄骅港航道风后应急疏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伶仃洋是华南具有重要航运功能的河口湾,在其东西两岸分布着广州港南沙港区、深圳港西部港区、中山港等重要港口,伶仃航道和铜鼓航道是广州港和深圳港的重要出海通道。伶仃洋港口航道的主要问题是泥沙淤积问题。基于现场实测资料分析、卫星遥感分析、泥沙水槽试验、港池淤泥密度测量与分析等手段,对伶仃洋港口航道的泥沙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包括泥沙运动动力条件特征、泥沙来源与运移形式、悬沙和底质特征、港口航道泥沙淤积特征及机理、泥沙水力特性试验、浮泥及适航水深利用等,并根据伶仃洋港口航道泥沙特点提出南沙港区港口航道维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黄骅港煤炭港区煤炭装船设计能力1.78亿t,近年码头通过能力一直维持在2.0亿t左右,港航系统能力非常紧张,急需对影响和制约港航系统能力的因素进行研究,提出提高港航系统能力的措施。为了合理确定港航系统能力,对煤炭港区码头和航道的实际运营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对船舶进出港规则进行研究,采用理论计算和计算机仿真分析的方法进行复核计算。结果表明,煤炭港区港航系统能力主要受码头、航道及其耦合匹配关系影响;煤炭港区在现状码头和航道条件下,通过提高泊位装船效率、增加待泊泊位及优化船舶调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港区能力,但提升程度有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港区能力不足的问题;煤炭港区增加装船泊位是提升港区能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京生 《港口科技》2014,(4):43-43
日前,神华黄骅港务有限公司“黄骅港煤炭港区四期工程”获国家发改委核准,新增设计年通过能力5460万t。目前,黄骅港煤炭港区设计年总通过能力为1.28亿t。  相似文献   

8.
三峡水库175 m试验性蓄水以来,变动回水区典型河段出现了卵砾石淤积碍航的问题,其中又以三角碛河段表现尤为明显。三角碛河段位于重庆港区九龙坡港前沿,属于典型宽谷分汊浅滩,主航道弯、窄、浅、险。由于三峡水库蓄水引起泥沙冲淤规律变化,航道演变也出现新的特点,主航道泥沙淤积量不大,但对航道条件影响较大,消落期多次出现船舶搁浅事故。为改善三角碛河段消落期航道条件,对其实施维护性疏浚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对三角碛河段泥沙冲淤变化特点进行研究,探讨疏浚设计方案,并分析疏浚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粉沙质海岸建港技术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港区总体布置形式、航道布置、与煤炭港区航道的相互影响和防波挡沙堤主尺度等问题。综合港区总体采用近岸填筑加防波挡沙堤布置模式,新建航道与煤炭港区外航道平行,两航道在泥沙淤积方面有相互掩护作用。起步工程实施效果证明在粉沙质海岸建设大型综合性港口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为保障洋山深水港的正常运营,近年来进港航道每年都会开展维护性疏浚。基于2017—2019年期间的水深资料,统计分析了航道人工开挖段的浅区分布与回淤特征。结果表明:在常风天航道回淤呈现"春夏冲淤基本平衡且局部冲刷,秋冬淤积为主"的季节变化规律;台风天航道回淤较为明显,淤积程度主要与台风风力和移动路径有关。结合水文资料初步探讨了航道回淤原因,为洋山进港航道今后的疏浚施工安排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