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雷达是船舶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起到导航、通信等多种重要功能。船载雷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引入使船载雷达的工作效率和性能有了更高的提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嵌入式系统的船载数字化雷达系统,系统的介绍了该数字化雷达系统的结构组成,并重点介绍了雷达系统的软件、硬件设计,对改善船载雷达的数字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雷达系统是舰船的"眼睛"和"耳朵",对船舶有着重要的意义,舰船可以通过雷达系统进行目标检测、气象监控和海上救援等各种任务。随着船舶工业技术的进步,舰船对雷达系统目标检测技术的要求更高,对雷达信息接收与处理设备的性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合理的改进舰船雷达系统信号处理技术是当下的研究重点。本文详细介绍了FFT雷达信号处理器的原理,并研究了FFT雷达信号处理器在舰船雷达目标检测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竺小松  吴彪  朱立新 《舰船电子工程》2006,26(3):157-159,180
动目标检测(MTT)是现代雷达系统重要的信号频域处理技术。介绍了雷达信号处理技术中MTD的基本原理,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并用Simulink构建了MTD的仿真模型,分析了在仿真处理过程中的一些难题及解决途径,最后给出了仿真结果。经分析可知,此仿真实现了雷达信号处理中MTD,可为雷达系统建模仿真以及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雷达系统的故障检测与诊断是雷达系统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为了解决复杂雷达系统的故障处理问题,可将检测与诊断系统设计在雷达内部,介绍了该系统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方法。并指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检测信号是设计该系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高速船载雷达系统是一种性能良好的遥感探测技术,广泛应用于船舶导航、海洋资源探测、军事船舶侦察等领域,高速船载雷达系统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是雷达回波信号的采集、分析和处理。回波信号的模拟与仿真不仅可以提高雷达回波信号的处理精度,还可以提高雷达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保障船载雷达系统在恶劣天气和工况下正常运行。本文主要介绍一种高速船载雷达-合成孔径雷达系统,并对该雷达系统的回波信号仿真与模拟进行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基于雷达系统的目标跟踪和导航技术在舰船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起到目标探测、定位与导航等作用。而雷达信号的处理技术保障了雷达的精度,是雷达探测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一种雷达脉冲阵列信号的分析技术,首先对雷达脉冲阵列进行了数学建模,并分析雷达脉冲阵列信号的方向特性,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技术对雷达脉冲阵列信号的波达方向及传递特性进行分析与仿真,对于改善舰船雷达系统的精度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雷达软件化终端显示是雷达装备发展的趋势,而对计算机资源的使用率成为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它提出利用Direct3D渲染三维对象技术实现雷达PPI显示,利用Alpha混合技术来实现雷达余辉衰减。经软件实现后,在不同的雷达扫描周期下,显示效果理想且占用计算机资源少,是一种理想的雷达软件化显示技术。  相似文献   

8.
讨论在雷达系统状态诊断中,应用红外成像技术与先进的数字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优点,该技术可以提高系统的备用性和降低军队已普遍使用的相控阵雷达系统的费用,设计方案将产生一个红外场强诊断工具,它能够快速地评估已定型的相近阵雷达性能,此工具与红外成像技术相结合还可隔离不同射频固态辐射设备(辐射阵元),一部安装在飞机上相控阵雷达系统(F-15飞机使用的APG-63雷达系统)产生的RF辐射红外成像,已经在理论上被证明。然而,由于资金的限制,按比例扩大及采用其他可能技术进行评估未能进行。今天,固态相控阵技术已被充分运用在空中和地面雷达系统,对相控阵天线进行“终端至终端”测试的能力能够确定探测性能的下降,便于用场强值去替代有故障的RF辐射设备,减少了对庞大的雷达系统的拆装、运输等各个环节,此外,该技术还可用于初级诊断工具,提高现有补给能力,可以帮助修理厂快速识别/确定故障。在相控阵雷达天线维护的基础研究中,与引入航空电子学自动测试相比较,红外成像技术可以带来一个重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雷达系统的日趋复杂,在现代雷达系统设计、分析和性能测试过程中雷达信号模拟器必不可少.基于高速DSP芯片的雷达回波模拟器具有实时性高,可直接与雷达系统设备对接等特点.论文将介绍一款基于高速数字信号处理芯片ADSP-TS201的雷达回波模拟器设计.  相似文献   

10.
倪依纯  刘维亭 《江苏船舶》2010,(6):32-33,36
主要探讨如何在嵌入式系统、CAN总线技术等支撑下,将集散式船舶电站控制和管理系统升级为现场总线式监控系统,从而进一步提高船舶电站自动控制和管理水平。叙述了主要的硬件平台、系统的建设方案,简要介绍了监控软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舵机作为维持及改变船舶航向的重要辅机设备,其可靠运行对保障船舶的航行安全至关重要。文章介绍了一种采用CAN总线冗余、CPU软冗余技术的舵机控制系统设计,重点分析冗余CAN通信系统的架构与原理以及CPU软冗余系统软、硬件配置。实际使用效果表明:控制系统数字化及可靠性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捷联式舰船惯性姿态基准是由高密度、高精度、嵌入式的板件和模块组成,硬件和软件密切相关,采用常规的仪器仪表难以进行检测维修。测试系统的硬件平台以标准总线PXI为基础,采用虚拟仪器技术实现。软件平台采用通用测试软件构架、测试需求的图形化表示与执行、测试程序的自动生成,以及采用标准化测试语言等手段,生成通用性强、可系统重构的测试软件系统。通过对软硬件测试资源进行升级扩展,实现"一机多用"和"一机多型"。  相似文献   

13.
针对新一代舰载指控系统对软件集成能力和水平的要求,提出了基于服务总线的舰载指控系统集成方法,分析了服务总线的体系构架和实时服务总线的模型,以及面向服务的舰载指控系统体系结构和服务集成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4.
视频总线技术是实现多传感器视频资源共享的新概念,它的基本功能是以总线形式传输搜索雷达、跟踪雷达、电视/红外等视频信号,它的基本原理是多路视频信号调制不同的载波,利用频分传输的原理,用一根同轴电缆传输至各显控台,每个显控台解调恢复出这些信号供给综合显示用,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整个系统视频信号的传输电缆。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飞机液压控制显示系统设计了一种半物理仿真平台。该平台利用工控机和总线网络实现了仿真平台的硬件部分;通过综合运用数据总线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和综合开发ICD管理模块、总线激励模块和航电模拟显示模块,实现了仿真平台的软件部分。最后,将软硬件相结合完成了针对飞机液压控制显示系统的半物理仿真平台,并通过测试验证了该仿真平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基于PC机的雷达图像信号采集与显示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一种基于PC机的雷达图像信号采集与显示系统的实现方法。整个系统设计包括硬件电路设计、固件设计以及上位机软件编程。采用CPLD作为硬件采集电路的核心元件,控制外围电路采集雷达图像信号到采集卡上的缓冲区中。采集卡使用2片双口RAM构成双缓冲区结构,当1块缓冲区完成1条扫描线数据存储后,数据会通过PCI总线被取走。软件设计则分为驱动程序以及应用程序设计2部分。驱动程序收到CPLD取数据信号后,会将采集到的雷达图像数据从采集卡上的缓冲区复制到应用程序缓冲区中等待处理。最终,应用程序将缓冲区中数据取出,进行各种处理后,将最终的雷达图像在PC机显示器上进行显示。  相似文献   

17.
军事技术的发展,使得作战样式趋向于高技术条件下多兵种联合作战,对军事训练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高层体系结构(HLA)引入训练系统设计是一个必然趋势。针对电子对抗部队训练效果评估的实际需求,基于高层体系结构(HLA)的技术特点,提出了基于HLA的电子对抗训练效果评估系统的体系结构。文章以专业训练评估成员中的雷达对抗评估为例,进行了仿真对象模型设计,应用软件实现分析,阐述了基于HLA系统开发的基本过程,对基于HLA的军事应用系统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CANopen协议发展状况及其分析软件现状,探讨了CANopen协议智能分析系统在CAN现场总线下控制系统调试、安装等环节的重要性,并从系统硬件结构、软件逻辑设计方面给出了设计和实现的思路。另外,还介绍了在数字化机舱仿真系统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9.
实时调度算法是实时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论文主要对TT-FPS算法进行了深入分析,进一步对满足该算法的条件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改进后的算法在基于CAN总线协议的环境中可调度的充分条件。并对该算法在实例中进行了验证,给出了该算法下的软件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20.
数据集成在作战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中处于核心位置,在系统集成堆栈中具承上启下的作用。接口设计是作战系统集成设计的重点,应尽量减少两两之间的成对接口和专用数据格式,以实现数据集成方式从点对点向总线的转变。首先开展基于XML的作战系统数据建模,开发辅助设计软件,建立元数据注册库;然后采用模型驱动的方法,以数据模型为中心进行数据集成设计和体系结构度量。选取了分系统数量、节点数量、接口数量、信息单元数量和作战流程环复杂度等5个定量指标,并通过衍生指标评估作战系统体系结构的特征。数据模型驱动的开发能够支持快速生成仿真系统,可为下一步基于仿真的效能评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