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豚鼠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建立分泌性中耳炎豚鼠动物模型的方法 ,为渗出性中耳炎的动物实验研究提供一种有用的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灭活的肺炎链球菌悬液制备豚鼠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 ,了解渗出性中耳炎对听阈及中耳炎黏膜的病理改变。结果 听阈升高者 16耳 ,以低频为主 ,鼓膜呈浅黄色 ,病理改变主要在中耳腔 ,有不同程度的渗出 ,以浆液性为主。结论 细菌的分解产物———内毒素 ,导致中耳黏膜的炎症反应及中耳腔渗出 ,为进一步研究SOM提供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听力障碍者听阈水平上双耳响度平衡情况与正常人的差异及心理因素。方法 用amplaid 45 5型电子纯音测听仪对 1 0 0名听力障碍者及 1 0 0名正常人进行纯音听阈测试并进行听阈水平的双耳响度平衡的比较。结果 听力障碍者与正常人在听阈水平上双耳响度平衡差异非常显著 ,且听力障碍者的主观听阈值比实际听阈值偏大。结论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实验组患者的心理因素对其听阈水平上的双耳响度平衡性产生了影响。此现象的发现对临床ABLB及纯音检测方法都是一个新的且有意义的提示。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腭裂修复术后不同时期的中耳功能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应用声导抗及耳镜检查 ,对 43例术后半年和 2 1例术后 3~ 6年的患者进行中耳功能检测。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 ,术后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逐渐下降 ( P <0 .0 5) ,中耳通气功能明显改善 ( P <0 .0 5)。中耳传导系统功能的改善较缓慢。结论 腭裂修复术对咽鼓管 ( ET)及中耳功能的恢复是有益的 ,为临床治疗及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临床被诊断为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耳的中耳乳突状态.方法 对63例(71耳)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高分辨率CT(HRCT)和手术中中耳腔病变情况详细观察记录.结果 71耳根据中耳腔病变的情况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组.A组29耳(40.8%),中耳乳突腔很少阴影存在.B组42耳(59.2%),中耳乳突腔有不同程度阴影存在,手术证实系渗出液及肉芽组织等顽固性病变在中耳乳突腔不同部位积存.结论 "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腔病变并不一致,部分患者中耳腔有顽固性病变存在,应该根据中耳腔不同病变情况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中耳炎病理过程中的中耳内通风引流阻塞的形成和病理影响 ,对2 90耳各型渗出性中耳炎颞骨连续切片进行光镜组织病理学观察研究。结果显示中耳内通风引流通道易被粘膜炎性水肿、粘连、包裹性积液和肉芽组织不同程度地阻塞 ,阻塞部位以上区域比前半中耳腔区域有更高的渗出液积存率和肉芽组织发生率 ,提示内通风引流阻塞是早期渗出性中耳炎向慢性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人β-防御素-2(HBD-2)、白介素-1β(IL-1β)在中耳黏膜上皮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中耳炎病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慢性中耳炎中耳黏膜上皮及正常外耳道皮肤中HBD-2、IL-1β的表达。结果 HBD-2和IL-1β在中耳炎中耳黏膜的表达较正常外耳道皮肤中上调,有显著性差异(P<0.05);HBD-2和IL-1β在中耳黏膜中的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r=0.9117,P<0.05)。结论中耳炎症状态下,中耳黏膜上皮HBD-2、IL-1β表达上调并可能相互影响,在中耳炎病理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40例突聋患者进行鼓室探查发现窗膜破裂殊为少见,当与中耳保护功能有关;但是窗区微裂并外淋巴瘘反较多见,其临床诊断与病理组织学特点深值进一步研究。中耳保护功能的机制是听骨链系统的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慢性中耳乳突炎患者鼓索神经的电镜下病理改变。方法 采用鼓室成形术治疗18例慢性中耳乳突炎,术中取下穿行于鼓室的鼓索神经3mm送作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送检18例标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空泡样变性。14例发现核仁增大、染色体深染。10例同突胆固醇结晶。4例有炎性细胞浸润。3例有脱髓鞘样改变。结论 慢性中耳乳突炎患者鼓索神经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9.
<正> 圆窗膜是迷路壁的唯一非骨性部分,是中耳与内耳之间的屏障,它在中耳疾病及中耳局部用药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超微结构水平来观察圆窗膜的结构,对于探讨其屏障作用是很有益的。本实验对乙醚麻醉后的豚鼠,运用活体固定与离体固定相结合的方法制取圆窗膜电镜观察标本。在透射电镜下,豚鼠的圆窗膜由3层构成:外层为单层扁平鳞状上皮,表面有许多微绒毛,细胞间有丰富的桥粒连接,其下有连续的基膜。中层为富含纤维的纤维层。内层由单层细小细施组成,长而薄的胞浆突起与邻近的细胞重叠,细胞突起间借裂隙及桥粒连接,细胞无微绒毛,但其表面的有无数吞饮小泡。本实验观察表明,在圆窗膜的内、外两层上皮结构中,以桥粒连接为主的紧密连接方式以上皮下连续的基膜成为其屏障作用的形态学基础之一,因而使其具有抵抗对耳蜗入侵的能力。上皮细胞中细胞器的稀少及基底膜很少伸入上皮,使其主动转运功能受即制.有人推测,药物及炎症所产生的毒素,可通过改变上皮细胞间  相似文献   

10.
颈静脉球体瘤为中耳的一种良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神经纤维瘤。国外报导较多,截至1968年达350例,国内报导不多。颈静脉球体瘤症状千变万化,病理观点也不统一。我们的  相似文献   

11.
按摩疗法是医学上最常用的一种物理疗法。就耳鼻喉科来说,常用者有治疗中耳粘连和耳硬化症的耳鼓膜颤动按摩法,也有治疗面神经麻庳的电按摩法。这些按摩法一般都是辅助治疗,但有其一定的效果。同样,喉头的某些疾病,也可以用按摩疗法,而且颤动按摩与电按摩都可以用。由于喉用颤动按摩器市上尚无有出售,因此,作者曾仿鼓膜颤  相似文献   

12.
在现有设备及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高灵敏度的诱发性耳声发射(EOAE)测试系统,文中介绍了建立这一系统的具体方法及其测试条件。通过对15人30只听力正常耳的EOAE测试表明,短声和1kHz短音EOAE的检出率为100%,EOAE阈值与主观听阈密切相关,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客观听力评价方法。该测试系统具有灵敏度高、信噪比大、抗干扰力强等优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鼓室硬化症系指中耳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愈合后,所遗留的硬化性退进性改变,影响到传音机构功能使之发生障碍者。对此早在1873年Von Troltsch氏就曾有过描述,但未受到普遍的重视。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探索恢复中耳炎患者失去的听力时,发现这种钙化灶不仅是引起传异性听力障碍的常见原因,而且也是影响听力重建手术效果的重要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带有绿色荧光蛋白 (GFP)基因的腺病毒注入豚鼠耳蜗后 ,观察不同时间段GFP基因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及手术操作对听力的影响 ,为内耳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 5只杂色豚鼠术前及术后行听性脑干反应 (ABR)和畸变耳声发射 (DPOAE)检查 ,空白对照组经圆窗或底回钻孔注入人工外淋巴液。实验组注入带有GFP基因的腺病毒。分别于 3、5、7和 1 0d后取材 ,耳蜗标本经硝酸银染色后铺片。结果 腺病毒注入耳蜗后对听阈影响不大。术前术后的DP值有差异。荧光显微镜下可见 3d组表达产物最高。 7d后逐渐减弱 ,1 0d后更弱 ,表达产物主要分布于支持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和基底膜下的间皮细胞。对照组均无绿色荧光。结论 通过圆窗或底回注入腺病毒对听阈没有影响。单一位点的接种就能使神经营养因子通过耳蜗液扩散到整个耳蜗。有效的基因转移在耳蜗是可行的 ,但表达相对短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TNF α在肉芽组织和胆脂瘤中的表达 ,并探讨其与中耳炎的关系。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TNF α在 4 2例中耳炎患者中耳腔肉芽组织、胆脂瘤及外耳道皮肤的表达。结果 包含肉芽和胆脂瘤两种组织者TNF α表达程度高于仅有肉芽的组织 ;仅有胆脂瘤的组织TNF α表达程度高于仅有肉芽的组织 ;外耳道皮肤 10例未见表达。结论 TNF α在肉芽组织和胆脂瘤中均有表达 ,说明TNF α在肉芽组织和胆脂瘤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 ,且胆脂瘤中的TNF α表达高于肉芽组织 ,说明两者的形成过程中局部始终处于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6.
中耳炎“三段论”分类法的理论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并提出新的、更科学和更实用的“三段论”中耳炎分类法。方法 复习当代国内外现行的中耳炎分类法 ,分析研究其主要特点和缺陷 ;研究近年与中耳炎分类相关的病理研究新进展 ,提出新的分类法并应用于临床诊治。结果 国内外现行的中耳炎分类法均以临床外显性征象作为分类的主要标准 ,这些征象不能很好地反映中耳腔关键区域重要解剖结构的病变现状和功能受损程度。新提出的“三段论”中耳炎分类法 ,经 1160例中耳炎临床试用 ,其诊断准确率达 82 .4%~ 98.4%。结论 “三段论”中耳炎分类法以当今病理研究成就为科学依据 ,简单实用 ,对中耳炎临床诊治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出以听骨链区为中心的中耳炎诊治理念并论述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病理及临床研究,观察到中耳炎存在区域性病理差异改变现象,据此分析当今诊治理念上存在问题。结果听骨链是中耳最重要的听力结构,病理和临床研究都证实中耳炎病理和临床过程中,听骨链区病变最严重。因而,中耳炎时应始终将听骨链区的病变情况作为检查诊断、预防治疗的重点。临床上重点观察部位应是鼓膜的松弛部和紧张部后上象限,主要检查手段是以观察听骨链区为中心的颞骨CT扫描,应设法预防听骨链区顽固性病变的形成或尽早根除此区病变,以听骨链区的病变性质设计“个体化量体裁衣式”的外科手术方案。结论以听骨链区为中心的中耳炎诊治理念抓住了临床诊治的关键性问题,理清了中耳炎诊治中的诸多问题的主次关系,为临床中耳炎的预防和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20例听力正常人和100例单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耳间v波潜期差(ILD)和I-V峰间期差(IPLD)。对比分析了在不同声级下,矫正与不矫正v波潜期和用不同方法矫正的结果。发现无论在等感觉级还是在最大峰等效声压级下做ILD和IPLD其结果无统计差异。做ILD时需要对患耳v波潜期矫正,做IPLD时则否。用SClter法和Arslan法矫正的差别只有百分之几毫秒。Selter法简单易行,临床实用。还发现2~4KHZ平均听阈在50dB HL以內者无须矫正v波潜期,大于90dB者则矫正不了。对ILD和IPLD等于零或负值的问题做了讨论,提出需要进一步寻找更灵敏的鉴别指征。当前应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与耳蜗电图,眼震电图,蹬骨肌反射等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后天原发性中耳胆脂瘤180例。与同期住院之继发性胆脂瘤之比,约1:4。耳漏和听力减退是两个基本症状。耳漏分为微量性,间歇发作性和持续流脓性。松弛部小穿孔,听骨链完好者,听力图呈轻度传导性耳聋,骨导正常。听骨链破坏者呈中等度以上传导性耳聋,平均气骨差30db。发现外耳道后上壁塌陷有两种情况:一是大胆脂瘤自乳突穿破了外耳道后壁,二是上鼓室胆脂瘤破坏了部分上鼓室外壁,自鼓切迹处穿出。提出本病应分为Ⅴ期两个阶段,即Ⅰ、前上皮病期, Ⅱ、上鼓室豉窦胆脂瘤期,Ⅲ、乳突胆脂瘤期,Ⅳ、后鼓室胆脂瘤期,Ⅴ、合并症期。每期可有两个阶段即稳定阶段和急性感染阶段。180例中发生各科并发症30例占16.6%。与国内各家比较,发生率较低。认为与病例纯属后天原发性胆脂瘤有关。为论证此点,将同期住院的所有胆脂瘤并发症,分两组比较,统计经过X~2处理,证明颅内并发症和耳后脓瘘在继发性胆脂瘤中,有更高的发生率。认为本病的许多临床特点,包括并发症发生率低,与胆脂瘤发展过程造成中,上鼓室不通这种特殊病理状态有关。治疗以上鼓室鼓窦开放术和改良乳突根治术为主,仅少数作了乳突根治术。未发生任何手术并发症,1例颞叶脑脓肿死亡,余全治愈。术后远期干耳率为64%。  相似文献   

20.
<正> 患者男,15岁,间断性右耳流脓11年。入院前10天,右耳流脓量增多,寒颤、高热,体温达40℃,并出现非喷射性呕吐。于1988年2月22日住院。检查:T 36℃,P 90次/min,R 22次/min。即13.3/8.0kPa。神志清楚、反映迟钝,嗜睡,瞳孔约4mm,双侧等大同圆,对光反应迟钝,视神经乳头水肿,视物无偏盲。右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鼓膜后上松驰部穿孔,乳突压痛,右耳传导性聋。颈部抵抗,右侧肌张力低,指鼻错位,腱反射弱,提腿试验及划跖试验均阳性。血常规:白细胞13.8×10~9/L,中性82%,淋巴18%。入院后行抗炎、降颅压及限量输液等治疗。颅脑CT检查:右小脑半球低密度占位性病变。2月24日行中耳探查术,见乳突呈板障型,鼓窦及上鼓室有少量脓液及胆脂瘤。鼓室盖及乙状窦前骨壁完整。凿开乙状窦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