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混合动力发动机在线扭矩估算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满足混合动力发动机扭矩管理控制策略的需要,建立了基于平均值模型和A/N—Te模型的发动机在线扭矩估算算法。在试验过程中,针对进气歧管压力响应滞后于节气门快速变化的问题,提出了预估算进气歧管压力估计进气流量的方法,消除了进气歧管内压力滞后的影响,完善了原始算法。通过台架试验得到发动机输出扭矩实测值,将实测扭矩与估算扭矩相比较,验证了算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某前置后驱车型自然吸气发动机用塑料进气歧管的开发为例,叙述了前置后驱车型用进气歧管的结构特性。应用发动机一维性能仿真(AVL-BOOST)优化进气歧管参数(气道长度)、应用Hypermesh进行有限元分析的前处理,CFD仿真(AVL-FIRE)模拟进气歧管的流动特性,得到满足兼顾低速扭矩与最大功率的进气歧管结构。通过试验验证,新开发的进气歧管性能满足开发目标,性能曲线与仿真结果趋势相同。通过文章的研究,可指导前置后驱车型自然吸气发动机用塑料进气歧管的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3.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发动机的进气系统结构也有了变化,如研发人员就为进气歧管设置了可变进气歧管控制系统。采用该系统后,可以将进气歧管分成两段,通过改变进气管的长度和截面积,提高燃烧效率,使发动机在低转速时更平稳、扭矩更充足,高转速时更顺畅、功率更强大。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某1.5T发动机基础上,开发集成中冷结构的进气歧管,通过CFD分析,压力损失和均匀性符合要求,通过台架试验结果验证分析,采用集成中冷的进气歧管相对于空气冷却,进气系统压力降低了64.7mbar,台架试验通过采用功率15kw的水泵,能够将进气温度保持在35℃~45℃,发动机性能有所提升,扭矩最大提升2.5%,功率最大提升2%。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和扭矩、改善发动机的性能,针对CA4GE发动机研究、设计、开发了发动机塑料进气歧管。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分析、计算及设计;采用摩擦振动焊接技术,完成了发动机塑料进气歧管的制造,同时完成了塑料进气歧管的产品性能、台架、道路等一系列试验及在发动机生产流水线上的批量试装。  相似文献   

6.
三菱汽车公司新开发的3820发动机排量为0.659L,缸径和行程均为65.4mm,DOHC12气门直列3缸涡轮增压,输出功率47kW,最大功率转速为6000r/min,输出扭矩94N·m,最大扭矩时的转速为3000r/min。气缸体由铝合金制成,进气歧管及缸盖等采用树脂一体成形,与3G83发动机相比,质量大约减轻了10%(8kg),实现了小型轻量;低噪声低振动;提高了燃烧效率;采用了电子控制节流阀。在装备涡轮增压器的小型车中首次在进气凸轮轴上配备了连续可变正时机构“MIVEC”。[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进气歧管为发动机进气系统主要零部件,担任着向发动机各个气缸引入混合新鲜空气的作用,同时决定发动机各个气缸充气均匀性和进气效率[1]。而曲轴箱通风系统的油气大多会通过管路引入进气歧管,并进入气缸进行燃烧。文章通过进气歧管的曲通均匀性分析及冬季试验研究了进气歧管上不同的曲通结构对发动机节气门体处结冰的影响,对进气歧管曲通结构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充分利用进气波动效应,尽量满足发动机在不同转速下所需的进气量,从而达到改善发动机经济性和动力性的目的,可变进气歧管技术应运而生。主流的可变进气歧管技术是通过改变进气歧管长度或进气歧管截面面积来实现的。如图1、图2、图3所示,大众EA888发动机采用的可变进气歧管技术是通过改变进气歧管截面面积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2009款讴歌RL     
《车时代》2008,(6):285-285
2009款讴歌RL的创新始于讴歌有史以来最强劲的发动机。全新开发的3.7升V6发动机首次在进气门和排气门同时使用了VTEC机构,能够输出高达370牛米的最大扭矩和307马力的最大功率具有更高的压缩比,此外还采用特殊的双级镁进气歧管,使进气能够根据发动机工况发挥单充气增压或双充气增压功能。  相似文献   

10.
发动机MAP传感器动态特性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利明  方会咏  杨君 《汽车科技》2007,269(4):24-28
在对发动机进气歧管中动态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发动机进气歧管压力传感器的动态特性,针对发动机瞬态过程中的空燃比控制问题,提出了MAP动态补偿及基于时间采样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进气歧管是发动机进气系统的主要零部件,对各缸气流均匀性及进气量有直接影响。曲轴箱通风系统的油气大多会通过管路引入进气歧管,并进入气缸燃烧。通过对进气歧管进行计算流体力学(CFD)分析及气道试验,研究进气歧管上曲通出气结构对发动机进气流量的影响,对进气歧管曲通出气结构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  相似文献   

12.
进气歧管的进气流通性能对整机动力性和经济性有重要影响。通过CAD/CFD方法,计算了原进气歧管模型在进出口定压差下各支管的流动状况,通过分析流场中湍动能的分布,对型芯结构进行了优化,使得进气歧管稳态流通性能得到提升。基于优化后的CAD模型制作了快速成型样件,经过发动机台架性能试验验证,与原歧管相比,发动机充气效率与扭矩性能在中高速段有了明显提升,很好地印证了CFD分析与优化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CF4G27降高型发动机进气歧管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气体动力学原理 ,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方法设计了CF4G2 7降高型发动机的进气歧管。经气道试验和装车试验验证 ,功率和扭矩的降低值在预期范围内。改进设计后的进气歧管提高了CF4G2 7发动机的适用性 ,且广泛适用于 4 95Q汽油机。  相似文献   

14.
由于传统的进气歧管设计往往要按照发动机的具体要求,或者按照高转速的要求设计,或者按照低转速的要求设计,再或者采用折中的办法,但是无论哪种设计,都不能兼顾不同转速时的需求,这时可变进气歧管应运而生,能够适应不同的发动机转速要求。文中对某型可变进气歧管进行仿真分析,分析其在不同工况下的进气均匀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6.维修注意事项 (1)切勿试图从热的发动机上拆下进气歧管,应使发动机冷却至环境温度。发动机过热时进行拆卸,可能导致进气歧管被损坏。  相似文献   

16.
(接上期) 6.排气歧管-催化器模块 用于新型奥迪A3轿车的2.0L-FSI汽油机采用了双排气歧管.图12示出了双排气歧管相对于单排气歧管在低转速范围内提高发动机扭矩的效果. 与开发进气模块一样,开发排气歧管-催化器模块也同时设计了多种前置催化器位置,并运用了不同的技术方案,以便在催化器中获得最佳的气体流动.现在该机所应用的技术方案是满足所有要求的最佳折中方案,它采用不锈钢制成排气歧管-催化器壳一体化的结构型式.  相似文献   

17.
《汽车维修技师》2013,(8):18-20
<正>进气系统采用可变进气歧管技术(VIM),当发动机转速低于4600r/min时,可变进气歧管活动阀门关闭,空气通过较长的进气道进入汽缸,管内进气流具有较大的惯性从而起到惯性增压作用,利于进气歧管中油和气混合。当发动机转速大于4600r/min时,发动机控制模块根据负荷温度等信号给电磁阀接地,使电磁阀打开,空气通过较短的轨道流入汽缸内,降低了进气阻力,使发动机在高转速时获得了较大的功率(如图18所示)。L2B发动机采用独立式点火系统,每个点火线圈都由点火电压电  相似文献   

18.
进气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前期建立了一维仿真模型,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发动机的性能,但还是未能真实的反映出管道的真实结构,像一些拐角、突变区域等。进气歧管的设计校验中,虽然三维稳态和瞬态计算能够模拟各个支管的压力分布情况,但是仅用三维计算不能实时得到一维的准确边界,且计算时间太长,不能从整个发动机上模拟瞬态进气过程和谐振效应带来的进气不均匀性。因此,要在1D模型中获得更准确的瞬态边界条件来计算进气歧管的三维流动,或更进一步研究进气歧管结构形状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来指导优化进气歧管的设计。文章以发动机1D燃烧开发软件为基础与3D流体软件相耦合来解决进气歧管设计中瞬态进气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以生产汽车用模塑进气歧管为主的曼·胡默尔公司主要生产通用4缸发动机的三片歧管以及克莱斯勒8缸发动机的四片歧管。各塑料进气歧管均采用线上摩擦焊的方式焊接在一起,从而减少在发动机生产线上进行最后装配的环节。早期的进气歧管生产线上有许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一维、三维及耦合模型的汽油机进气系统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基于一维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进排气系统的某4缸4行程电喷汽油机工作过程循环数值模型,在验证模型精度的基础上,对发动机的歧管长度和配气相位进行了优化。通过一维CFD模型计算得到的进气系统优化结果,建立了进气歧管的三维稳态CFD模型,分析了歧管各支管的流动阻力和流动均匀性。最后将一维与三维进气歧管模型耦合建立汽油机工作过程循环数值模型,对该发动机工作过程中进气歧管内的动态流动进行了详细解析,分析了歧管长度和配气相位对流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