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由于生产和运行工况等不同,会使组内电池的电量不一致,进而造成电池组使用寿命降低、安全风险增大等一系列问题。论文针对这些问题,在传统电感主动均衡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层均衡方案。这种方案第一层以电池荷电状态(SOC)为均衡参数,高层则以电池工作电压为均衡参数,通过多层均衡系统的综合作用来达到电池组间的能量转移。在该方案的基础上,以八个电池为例建立了Simulink仿真模型,并进行恒流充电、静置和恒流放电三个工况的仿真测试。经过仿真测试,在上述三种工况中各电池的SOC随着时间会逐渐趋于一致。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在充电、静置、放电工况下都能有效完成能量转移任务,对电池组进行了电能的均衡,证实了该方案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单体间以及电池模组间的均衡速率和均衡效率问题,设计电池单体串联和电池模组串联电路来研究电池单体间和电池模组间充放电时的均衡速率和均衡效率,电池单体间采用电感式和多模块变压器式的主动均衡方式,电池模组间采用多模块变压器主动均衡方式。在MATLAB/Simulink软件环境下分别搭建相应的仿真模型,以电池荷电状态(SOC)为均衡控制变量,采用“均值-差值”控制策略进行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串联电池单体采用多模块变压器均衡时间是电感式均衡时间的3倍;电池组间均衡时底层单体电池SOC通过电感式均衡快速保持一致,顶层电池模组通过变压器同时充放电,使得电池组SOC保持一致。将单体均衡采用电感式,模组采用多模块变压器式均衡应用于车载多电池箱均衡中有助于提升均衡速率和均衡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前电动汽车都会采用到驱动动力强劲的锂离子电池,在充电模式下保证锂电子电池组实现主动均衡控制,有效推进电动汽车电力系统良性发展,提升电汽车整体性能。文章中所探讨的是基于双向Buck-Boost拓扑结构的主电路主动均衡控制系统,它其中基于荷电状态SOC建立主要均衡判据,进而实现了对主动均衡控制策略的有效改进。简单研究了充电模式下的锂离子电池组主动均衡控制电路设计方法,锂离子电池组的SOC均衡控制策略,并对其设计控制方法仿真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Sepic-Zeta混合斩波电路的动力电池组双向高速均衡器,该均衡器在电池组3种不同的工作状态下采用不同均衡拓扑电路和均衡控制策略。电池组充电状态下,均衡电路等效为Sepic斩波电路,选择电池组中能量最高的单体电池作为Sepic斩波电路的输入端进行均衡放电,均衡放电电流连续;电池组放电状态下,均衡电路等效为Zeta斩波电路,选择电池组中能量最低的单体电池作为Zeta斩波电路的输出端进行均衡充电,均衡充电电流连续;电池组静置状态下,选择电池组中能量差异性最大的单体电池进行均衡放电或均衡充电,其对应的等效电路为Sepic或Zeta斩波电路。该均衡器拓扑电路原理简单,均衡电路容易实现,均衡能量易控制,均衡电流连续、可控,因此均衡速度快、均衡效率高。最后,搭建锂离子电池实验平台进行电池组3种工作状态下的均衡实验,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锂电池组是电动汽车的主要驱动能源,然而尚不成熟的电池均衡充电技术成为制约电动汽车普及化的最大瓶颈。本文针对锂电池组中因单体电池性能差异造成能量不一致性的不良影响,以各单体电池电压为控制变量,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锂电池组充电均衡控制方法。并通过MATLAB仿真分析得出:在充电均衡过程中,利用模糊控制方法调节PWM的占空比,电池组能够较好地完成各单体电池间的能量均衡,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及其均衡模块的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混合动力汽车单体电池性能的不一致性造成的不利影响,设计了电池管理系统及其均衡模块.该系统采用单片机,对电池组参数进行实时精确采集并分析处理,再通过控制电路实现电池组的均衡充放电.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可使电池进行均衡充放电,而且能对电池的不一致性进行有效补偿,使各个电池都发挥出最优性能.  相似文献   

7.
电动汽车车载动力锂电池组在动态循环工况下的不一致性问题会严重降低电池组的整体性能。为此设计了一种基于宽压双向DC/DC的锂电池组主动均衡系统,实现任意单节或相邻多节电池间的高效能量转移。系统包括开关阵列选通单元、双向DC/DC单元和超级电容储能单元等。以各单节电池实时电压为均衡变量,开展均衡策略研究,并搭建了电池组主动均衡系统测试台架,对电池组在静置和恒流充电两种状态下进行均衡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主动均衡方案可快速改善电池间的电压不一致性,均衡过程中能量转移效率可达83%以上。  相似文献   

8.
针对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组各单体间往往存在电量不一致而导致电池组的可利用容量降低,并大大缩短了电池组使用寿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反激式变压器的P-C-C-P均衡器.它结构简单、易于控制,采用反激式变压器在电池组中进行能量传输,提升了均衡效果;在电池组充、放电和静置过程中,可根据情况在3种均衡策略,即P-C、C-C和C-...  相似文献   

9.
电池管理系统作为电动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准确估测荷电状态(SOC)和电池均衡管理是电池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也是优化系统能量管理,提高动力电池的使用效率,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的关键,对电池的储能至关重要。详细介绍主要SOC的估测方法和电池均衡管理方法,并对其优劣性进行分析与阐述,通过文献综述与对比分析为电池组在使用时提出理论依据与维护措施,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便捷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间的一致性及其能量利用率,需对电池单体或在模组间进行电量均衡。在研究动力电池组主动均衡策略的基础上,对均衡系统进行仿真建模,得到了动力电池电量、均衡时间与反激式直流转换器通断间的关系,并根据仿真分析结果搭建试验平台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设计开发的动力电池均衡管理系统可实时检测电池单体的情况,并实现可编程式电池能量主动均衡,具有良好的均衡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介绍整车静态电平衡的测试方法及要求。以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为例,对各种工况下静态功耗进行测试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为定量研究柴油机系统各部分能量可利用的潜力,针对某柴油机进行了热平衡试验和倒拖试验研究,分析了柴油机系统能量传递和有效能损失的本质。由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基础的热平衡分析得出,除了摩擦、驱动附件和余项损失外,还含有约90%的燃料燃烧能量存在对外做功的可能;由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基础的平衡分析得出,可对外做功的量约占燃料总量的58%,其中燃烧过程不可逆产生的燃烧损失占燃料总量的22%~23%。冷却水和排气的热量相当,但能量的品质相差很大,由此分析了各个系统不同能量分配领域的节能潜力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3.
曲轴定心与动平衡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曲轴定心的两种工艺——几何定心和质量定心进行研究,指出不同的定心方式对动平衡工序的影响不同,并对动平衡工序去重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了动平衡工序节拍的计算方法。通过对发动机生产厂家的生产实例以及对国外定心工艺发展趋势进行比较可知,在曲轴毛坯状态较好的情况下,当加工面积比较小时,可采用质量定心工艺;加工面积比较大时,可采用几何定心工艺。  相似文献   

14.
陈阜宝 《汽车工程》1991,13(3):175-186,192
本文介绍曲轴动平衡去重校正的计算。由于去重形状复杂以及去重钻头不与曲轴轴心垂直,当校正面固定时去重重心不落在校正面上。解决办法是在实时计算时,多次调整校正面直至去重重心落在校正面上。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发动机工作过程的研究,得到任一时刻发动机各缸动力学特性曲线形状相同,沿时间坐标存在一定偏移的结论。基于Matlab软件,将各缸动力学特性曲线的偏移转化为该曲线中离散点组成的向量内数据的偏移,通过向量的偏移、叠加等计算得到整机动力学特性的数值表达形式,据此判断发动机的平衡情况。用户只需输入特定发动机的必要参数,然后运行程序即可快速得到平衡分析结果。通过对常见机型进行平衡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屈颖  李远  杨明 《汽车电器》2014,(4):10-12
介绍一种汽车整车电量平衡的理论计算方法,并以某公司一款汽油皮卡车为例,讲述如何通过车辆在各种工况下的用电量计算,来确定发电机的参数和蓄电池的容量。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汽车电器系统的电量平衡评判方法和理论分析,结合一款新开发的商用车,以其夏季交流发电机与用电量匹配为例说明如何根据汽车电平衡数据选择合适的发电机。  相似文献   

18.
基于碳平衡法的汽车油耗测量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方茂东  郑贺悦 《汽车工程》2003,25(3):295-297,294
介绍了我国油耗测量方法标准情况以及常见的汽车油耗测量方法;阐述了碳平衡法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日本、美国、欧盟等油耗标准或法规的碳平衡法公式。通过示例比较了上述公式的计算结果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并与油耗仪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最后指出欧盟碳平衡法公式比较简洁实用,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9.
发动机热平衡仿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从发动机热平衡的研究方法、零部件仿真研究现状和整机热平衡仿真研究现状等方面,对国内外有关发动机热平衡研究方法的进展进行较全面的介绍,并指出建立发动机整机热平衡诊断及自动控制系统是今后此课题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