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针对非恒定流水力模型流量检测控制系统中被控对象的纯滞后性质,介绍了如何应用Smith预估控制算法,来有效克服纯滞后对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提高系统控制的静态和动态品质。  相似文献   

2.
针对非恒定流水力模型流量检测控制系统中被控对象的纯滞后性质,介绍了如何应用Smith预估控制算法,来有效克服纯滞后对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提高系统控制的静态和动态品质.  相似文献   

3.
一种改进型Smith预估补偿控制方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一种新的大纯滞后过程的控制结构,该结构在Smith预估器中引入微分环节,缩短了响应时间。仿真结果表明在随动情况下,系统能快速地消除干扰的影响,系统的控制效果比传统Smith预估器控制系统有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自组织Fuzzy—Smith控制算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种自组织Fuzzy-Smith预估控制算法,此算法将自组织Fuzzy控制算mith预然控制算法之优点综合在一起,是一种结构简单,实现方便,性能优良且易于理解的算法,适用于具有时变及大纯滞后的系统。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动车组制动过程中电制动与空气制动切换时控制模型参数变化和空气制动延时大的问题, 以提高动车组停车的精确性, 提出了一种改进模糊PID-Smith控制器; 通过分析动车组制动过程中单个车厢的力学模型, 考虑列车制动过程的特点, 建立了关于运行速度和制动力的二阶纯延时传递函数; 将离散化的二阶纯延时传递函数与单个车厢的力学模型结合, 建立了动车组多质点控制模型, 并分析了该控制模型的特点;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模糊PID-Smith控制器, 通过引入Smith预估控制器解决了动车组制动过程中空气制动系统延时大的问题, 使用递推最小二乘法在线辨识了模型参数, 以解决动车组制动过程中电制动切换到空气制动时的模型参数变化问题; 采用模糊PID控制器代替Smith预估控制器中的PID部分, 解决了PID参数整定难和鲁棒性差的问题; 采用MATLAB软件对CRH380A型高速动车组进行仿真, 在不同进站速度、不同减速度和不同程度干扰下, 使控制器控制动车组跟踪设定速度, 并与模糊PID控制器的结果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 改进模糊PID-Smith控制器得到的动力单元速度与其设定速度的误差在0.4 km·h-1以内, 而模糊PID控制器的误差在1.0 km·h-1以内; 采用提出控制器得到的停车误差在0.3 m以内, 而模糊PID控制器的停车误差在1.5 m以内; 提出的控制器满足高速动车组运行过程中停车误差小于0.3 m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对于具有非线性、时变特性和纯滞后等特点的不确定系统,传统的PID控制和单纯的模糊控制都难以达到所期望的效果.无撞击切换模糊PID双重控制吸取了两者的优点,减少了模型切换时所产生的跳跃,既不依赖于对象精确的数学模型,又具有鲁棒性较强等优点.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无撞击切换模糊PID双重控制保证了系统的快速和稳态性能好.  相似文献   

7.
通过选择预估工程按照模型计算分析,系统研究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到模糊估算中,灰色模糊估算模型计算的单方工程造价既考虑各个工程横向特征的相似程度,也考虑纵向发展态势的变化。将两者结合起来,探讨建立一个新的指标-综合相似度。  相似文献   

8.
串级与Smith预估补偿相结合的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副回路中包含大滞后过程的中级控制系统控制质量不佳的问题,提出将串级控制与Smith预估补偿控制相结合的控制策略,介绍了串级-Smith混合控制系统的结构及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混合控制系统不仅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而且对模型误差具有更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工程应用中沥青路面疲劳损伤预估模型的可靠性,提出了一种结合小型试件试验与足尺路面加速加载试验的模型标定方法;基于路面疲劳损伤发展特征分析,提出采用非线性增量递归法的沥青路面累积疲劳损伤分析方法,适用于疲劳损伤预估模型由小尺寸试验向足尺试验条件的转移与外推;基于小尺寸试件试验疲劳寿命预估模型构建了足尺沥青混合料层疲劳损伤预估模型,利用疲劳寿命预估模型转移方程实现足尺路面加速加载条件下的疲劳损伤预估;为确定模型转移方程,提出了基于路面加速加载试验的疲劳损伤标定方程,推导了疲劳损伤预估模型待定系数标定方法;利用重型荷载模拟器实施了级配碎石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足尺试验路段加速加载试验,结合路面钻芯试样动态模量与四点弯曲疲劳试验,标定和验证了沥青混合料层的疲劳损伤预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非线性增量递归法可考虑材料非线性、性能衰减和加载历史对结构层疲劳损伤累积的影响,符合实际路面疲劳损伤发展规律;利用标定确立的疲劳损伤预估模型可以预测试验路不同加载区间沥青混合料层的累积疲劳损伤,50%和90%的预测值相对实测结果的误差分别小于3.1%和20.0%,表明该预估模型具有一定可靠性;提出的模型标定方...  相似文献   

10.
针对船舶主机缸套冷却水温度控制系统的大惯性、纯滞后和时变性特点,提出了将等维新息灰色预测控制与模糊自调节PID控制相结合的新型控制策略,这种控制器可根据系统预测误差和变化率自动调整控制器参数,使控制器对系统响应具有适应性.仿真结果表明:灰色预测模糊PID控制比常规的PID控制与模糊PID控制有更多的优越性,自适应能力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粘弹性理论,在VESYS模型假定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结构层永久变形定律,研究开发了两种车辙预估模型,建立了模型参数间的相关关系,依据野外实测值标定模型参数,从而克服了模型参数确定的局限性,并以广东惠州实验路为依托工程对预估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2.
基于模糊弧长的网络计划模型及其算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虑作业完成时间的模糊性,并运用网络理论和模糊数理论,构造了一种基于模糊弧长的网络计划模型,提出了求解该模型的模糊算法,并通过数值算例给出了其详细计算过程。  相似文献   

13.
针对船舶主机缸套冷却水温度控制系统的大惯性、纯滞后和时变性特点,提出了将等维新息灰色预测控制与模糊自调节PID控制相结合的新型控制策略,这种控制器可根据系统预测误差和变化率自动调整控制器参数,使控制器对系统响应具有适应性。仿真结果表明:灰色预测模糊PID控制比常规的PID控制与模糊PID控制有更多的优越性,自适应能力强,超调适中,具有更好的动、静态特性。  相似文献   

14.
沥青砼非线性流变模型与路面缩裂温度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Burgers模型,提出了一个四元件非线性流变模型(FENR)。其蠕变解表明,它可表征沥青砼蠕变直至破坏的全过程,且与实测值较吻合。特别地,该模型提供了沥青砼蠕变破坏判据σmax。采用Hills和Brien的测定,并对温度应力进行离散化处理,利用该模型推导了路面缩裂温度预估方程,编写了求解程序,可预估任意单调降温条件下的路面缩裂温度。初步解决了破裂温度预估法存在的问题,可供实用。  相似文献   

15.
在对高速公路交通系统进行适当简化的基础上,对机动车事故的生成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建立了包括主导因素、诱导因素、潜在因素、可忽略因素4级模糊评价等级的模糊评价模型。该模型可对高速公路交通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确定事故生成过程中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分别运用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基于弹性层状体系理论的道面设计方法(LEDFAA)、中国民用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设计方法(APDMC)与PCI衰变模型,建立了复合道面剩余寿命的预估方法,比较了3种方法的预估结果及其适用性。计算结果表明:3种预估方法确定的剩余寿命较为接近,最大偏差为3.2 a,最小偏差仅为0.1 a,引起偏差的原因在于不同预估模型采用的控制指标不同。基于LEDFAA设计方法的预估结果对土基模量很敏感,基于APDMC设计方法的预估结果对混凝土的弯拉强度非常敏感,而PCI能够全面地反映道面的使用性能,因此,在有足够历史数据的条件下,采用PCI衰变模型预估道面的剩余寿命。  相似文献   

17.
为向路面结构设计和沥青混合料抗剪设计提供参考,用室内环道试验数据建立了基于抗剪性能的车辙预估模型,并与现有车辙预估模型进行了比较.为了标定该车辙预估模型,采用2条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现场实测数据,对车辙预估值和实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现有车辙预估模型相比,除综合系数有差别外,其余参数值相差较小;当修正系数为0.361 3时,预估值和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模糊控制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些复杂过程难以实现自动控制,而由人来控制却很好,文章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将人的判定特点用模糊语言来表述,由此得到了模糊算法及过程的一个模糊模型,从而利用模糊模型和计算机来实现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19.
基于合肥市纯电动公交工况,采用模糊控制原理开发设计了工况自识别系统,以行驶阶段的驻车时间比例、平均速度和加速度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合肥市纯电动公交工况典型模块参数为输出.给出了系统的控制策略,制定了语言变量的赋值表和模糊状态表,并使用SIMULINK搭建了仿真模型,仿真结果显示原来随机的、不确定的工况已转化为符合典型工况模块特征的工况,说明工况自识别系统的设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ڶ�Դ��Ϣ�ںϵļ�ʻԱ��ΪЭͬ�����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交通仿真是交通控制与管理方案评价和优化的重要研究手段.传统的微观交通仿真模型,特别是刻画驾驶员行为的车辆跟驰模型,未能综合考虑交通环境中信息刺激的多源性和驾驶员任务集聚、协调反应的行为过程.本文利用Bayes方法和模糊积分方法描述驾驶员在复杂行驶环境中多源信息的融合过程,确定驾驶员任务集聚后对车辆应采取的驾驶行为.模型验证表明:交通仿真过程中,在车辆跟驰模型实施之前,利用Bayes算法和模糊积分算法模拟驾驶员在多源信息刺激下任务集聚、协同反应的过程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