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准确分析基于热管技术的机场道面融雪系统工作性能,综合考虑地热能、机场道面、热管间的传热特性,建立了热管加热融雪道面足尺试验系统;基于长期实测数据对融雪系统的道面融雪性能、温度场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融雪系统地下土壤热源热量长期消耗及回补特性探讨了融雪系统的可持续性工作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热管技术的机场道面融雪系统可在冬季不改变道面温度分布特性的基础上,自动提高道面温度约15℃,有利于抑制道面结冰并融化道面积雪;在热管道面融雪过程中,当道面无雪率超过40%后,道面融雪过程将进入加速期;减少热管与道面表面的竖直距离,降低相邻热管间的水平间距均可改善热管道面温度分布规律,并有效提高道面融雪效率,而热管直径的变化对道面融雪性能影响相对较弱;随着气温降低,热管道面融雪效率逐渐下降,且当气温低于-9℃时,热管道面融雪性能受到较大限制;积雪经过适当压实作用,可缩短热管道面融雪时间;冬季地下热管的取热作用使得地下土壤温度约降低10℃,而夏季地下土壤温度逐渐恢复,随时间大致呈周期性变化,表明地下土壤可为热管道面融雪系统长期提供热量,持续保障热管道面融雪性能,实现机场道面冬季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2.
沥青混凝土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温度迅速上升,影响路面的高温稳定性。通过室内试验,采用红外光模拟太阳光照射,利用热管良好的传热特性,可将沥青混凝土内部的热量快速转移,有效降低路面内的升温速率。埋有热管的沥青混凝土试块内部升温速度小于未埋热管试块,且越接近热管热端的部位升温越慢,并增大路面降温过程中的降温速率;埋有热管试块的降温速度明显大于未埋热管试块,90 min时间内埋管试块的降温幅度约高出10℃,从而提高路面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功率型锂离子电池具有功率密度高、充放电稳定性好、循环寿命长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随着功率输出的增加,发热的增加会显著影响电池性能,因此,电动汽车中锂离子电池的热管理非常重要。而基于热管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具有结构紧凑、灵活、成本低、导热系数高等优点,本文讨论热管耦合风冷在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来增强锂离子电池的热性能。  相似文献   

4.
为了掌握沥青层中埋入热管后的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桥面板上、沥青层下埋人热管可以起到桥面防冰作用.当埋管间距为350 mm、管内介质温度高于30℃、气象温度-2℃下,能满足矮寨大桥桥面不结冰要求.  相似文献   

5.
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简称MBR),是由膜分离技术和生物反应器相结合而形成的生物化学反应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水处理技术,由于其具有抗污染性能强、出水质量高等诸多优点而受到广泛重视,并成为我国中水回用的首选方案。结合宁淮高速公路老山服务区工程实例,以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为分析对象,全面阐述MBR在高速公路领域污水再生回用工程中的实现与优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适合发动机排气温度范围的新型热管-导热姆A工质热管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验证了其适用的工作温度范围,给出蒸发段和冷凝段的换热系数及热管的总热阻,将实验结果用于大客车采暖的设计,并进行了此种采暖装置的道路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导热姆A热管可成功地用于发动机排气余热采暖装置。  相似文献   

7.
周水文  潘嵩  张蓉 《上海公路》2023,(4):1-6+207
主动融冰雪技术是当前公路除冰雪技术研究的热点。以川九路环路热管融冰雪路面为例,结合工程建设条件,探讨了热源系统、换热系统及环路热管等组成部分的方案,提出了融雪系统的施工方案及关键点,并进行了融冰雪系统的智能化运行控制探索。采用加热、保温化雪二阶段控制,实现了无人值守和智能化控制,使路面温度维持在0℃以上,公路在冬季实现了“黑路面”化,保障了道路在冬季的安全畅通。  相似文献   

8.
热管换热器在汽车尾气采暖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杨锋  林贵平 《汽车工程》2002,24(2):157-159,F004
本文阐述了热管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分析了热管换热器在汽车尾气采暖上的可行性,介绍了热管换热器的设计流程和计算方法,设计并加工制造了针对HS663型大客车用的热管换热器,并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有关热管换热器在汽车尾气采暖中应用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金属氢化物制冷的原理是通过氢气与储氢材料之间的可逆化学反应,利用金属氢化物吸热放氢和脱氢吸热的特点,通过交替加热与冷却,实现加热或制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应用于车用动力电池热管理的重力型热管开展了建模与仿真研究,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了不同充液率、内壁面接触角和初始压力对热管启动性能与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充液率的增大,传热性能在提升,当充液率为85.7%时传热速率达到峰值。随着接触角的增大,传热性能在降低,当接触角为60o时传热速率达到峰值。随着初始压力的增大,传热性能在降低,当初始压力为3 361 Pa时传热速率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热管冷却原理,电力电子元件的热管冷却技术及其在VVVF逆变器和辅助电源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2.
为改善低温环境下锂离子动力电池性能,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单束热管的动力电池热管理低温预热模组结构。在对单体电池进行产热模型试验验证的基础上,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热管蒸发段预热方式、加热液体的入口温度和环境温度对模组内电池的升温特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汽车蓄电池的冬季保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季到来许多车主发现汽车难以启动,发生此类故障的原因很有可能是由于蓄电池电量不足造成的。这是因为由于蓄电池是靠内部物质的化学反应向汽车提供电能,而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蓄电池本身的化学反应就会产生衰减,正、负离子定向流动差。那么如何使汽车蓄电池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延长蓄电池的寿命,建议大家在冬季要对蓄电池进行正确的使用和维护。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的热安全性及可靠性,使得动力电池系统维持在正常的工作温度范围之内,该文基于柔性复合相变材料的控温特性,采用熔融共混与有机溶剂挥发相结合的方法,制备由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石蜡/膨胀石墨(SBS/PA/EG)组成的柔性复合相变材料,并将其与板式热管耦合以显著提高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均温...  相似文献   

15.
车辙的出现和温度环境有很大关系。沥青路面通常为黑色,空隙率小而封闭,吸热迅速,放热缓慢,高温条件下沥青混合料劲度模量大幅下降,抗变形能力急剧降低,容易出现车辙病害。因此,沥青路面降温对预防车辙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沥青路面降温逐渐得到重视,降温方法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文章主要总结了热反射降温法和蒸发降温法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需要做出的改进。此外,还对添加相变材料、红外粉、光催化剂和设置隔热层、热管等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热管———热油加温沥青罐(274000)山东荷泽地区公路局郝凤仙李跃进陈学进张玉川黄增彦目前小型沥青油厂和工程施工、养护大都需要一种能耗低、配套灵活、使用方便的加热设备。山东荷泽地区公路局研制的热管--热油加温沥青罐,利用当代高效传热元件--热管增强...  相似文献   

17.
热管式一次回风集中空调系统是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空调系统,本文分析了热管式一次回风集中空调系统,并且进行了节能分析,期望能够通过本文的分析,清楚了解到热管式一次回风集中空调系统的相关原理以及节能情况。首先本文简单的介绍了热管式一次回风集中空调系统,然后在此基础上计算并且分析了其节能系统。  相似文献   

18.
用热重分析仪对 O2和 NO2气氛下柴油机炭烟的氧化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利用程序升温氧化(TPO)试验对其化学反应动力学参数进行了研究,建立了 O2和 NO2气氛下柴油机炭烟氧化过程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并用模型对 O2和 NO2对炭烟的氧化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柴油机炭烟在 O2气氛下大约从700 K 时开始氧化,氧化反应的活化能为76.8 kJ/mol ,对 O2的反应级数为0.85;而在 NO2气氛下大约从600 K时开始氧化,氧化反应的活化能为21.9 kJ/mol ,对 NO2的反应级数为0.85。在柴油机排气组分条件下,当温度低于750 K 时,NO2氧化炭烟引起的炭烟质量减少占主导;而当温度高于800 K 时,O2氧化炭烟引起的炭烟质量减少占主导。  相似文献   

19.
为寻找合适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对电池进行温度控制,降低车用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风险,基于文献挖掘,在明确了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研究出发点的基础上,对目前锂离子电池热管理技术进行综述。阐述了车用电池空冷、液冷、热管冷却、相变冷却和复合冷却方式研究现状和进展,总结了不同冷却方式的优缺点,进而提出动力锂离子电池热管理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空气冷却和液体冷却技术虽使用较多,但控温效果较差;热管冷却和相变冷却技术虽控温效果较好,但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复合冷却技术将主动冷却与被动冷却结合,有效降低峰值温度的同时也提高了电池包温度的一致性,可满足不同工况的需求,应用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20.
沥青路面为黑色路面,针对其吸热储能特点,在沥青路面结构内埋设热管转移其热能,并通过温差发电片将热能转换为电能。研究不同热管数量、埋设深度及发电片数量对热电转换的影响,力求更加有效地进行热电转换,为将来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相关依据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