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健 《中国水运》2009,(10):115-116
无论是为了在海事调查工作中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实现海事调查工作的宗旨和目的,还是为了建设法治海事、责任海事,都有必要明确设立船员沉默权制度。目前,我国已具备设立船员沉默权制度的环境条件,但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妍 《水运管理》2023,(6):10-13
《海商法》第268条是国际海事条约适用于我国相关案件的主要规定。近年来国际海事条约在我国适用的3要件屡屡被突破则严重损害了我国法律的权威,因此正确解读《海商法》第268条是解决国际海事条约在我国适用性的关键。在《海商法》的修订过程中,立法者应当对国际海事条约在我国的适用性作出回应,建议将《海商法》第14章改为“法律适用”,以取代现在的“涉外关系的法律适用”。  相似文献   

3.
邓武安  陈陆迅 《中国水运》2010,334(8):13-13
<正>保障水上交通安全和防治船舶污染环境,船员是关键。据国际海事界统计,水上交通事故中人为因素大约占90%。统计结果促使国内外海事界把控制人为因素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船员的适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了解,近几年发生的海上交通事故中,丁类船员所服务的小型船舶所占比例较大,因而,提高丁类船员的适任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谢辉 《中国海事》2007,(3):28-31
船员在海事调查中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海事主管机关在海事调查中如何公平对待船员,文章从国际公约和国内立法现状的角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2006年2月日内瓦国际劳工海事大会上<2006海事劳工公约>已获高票通过,几年后有望生效.我国在该公约起草制订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现已确定了批准该公约的总的意愿.本文通过对该公约内容及特点的阐述,指出在当前金融危机下,若该公约生效对我国船员界的影响,并对对海事管理机构的履约进程提出一些浅显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薛建军 《中国水运》2002,(10):37-38
船员是船舶营运中最能动的因素,其素质和行为直接关系到船舶安全.在水上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船员因素已上升为水上交通事故的首要因素.据国际海事界权威统计,船员因素导致船舶事故比例为:搁浅90%,火灾爆炸70%,碰撞96%,触损70%.对长江1995-1999年事故原因调查显示,75.3%都归结为人为因素.2001年江苏海事局辖区所查处的3 103起海事违法案件中,有2 496起是由于船员法律意识淡薄、综合素质不高所致,占事故总数的80%.因此,加强船员管理、完善船员管理体系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朱志强  谭振宏 《水运管理》2008,30(10):27-30
为明确船旗国、沿海国、港口国和其他有关国家对海难或海上事故进行调查的管辖权,便于我国有关部门人员正确履行海事调查职能和国际义务,通过研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IMO有关海事调查公约、规则和指南等国际规定以及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分析我国海事调查管辖在立法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强有关海事调查的国际和国内法研究,适时调整我国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海事调查的国内法体系,配合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海事调查的相关机制,以适应履约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中外船员立法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享 《天津航海》2007,(2):46-48
文章以船员立法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各国船员立法的现状,分析其在保护船员合法权益和促进海运业发展方面的利弊。同时简要介绍《海事劳工公约》——国际统一的船员法典的内容、特点和重要意义,分析了其在我国船员立法方面的借鉴价值。最后,通过比较我国船员立法同国际船员立法的差距,得出了尽快制定完善、统一的国内船员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正>履行国际公约是中国海事"三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中船员履约工作更是事关中国65万海员职业发展和中国海洋战略的重要支撑。20年来,船员分委会一直作为中国海事局履行国际海事公约的一个研究机制长期存在,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东海事局作为船员分委会主任委员单位,承担船员分委会秘书处职能,负责协助交通部海事局开展中国海事船员履约的相关国际事务,在国家履约和国际海事人才培养中探索建立了长效机制,获得了海事系统内外的高度认可。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人为因素与人为失误的关系,以及海事安全中控制人为失误的必要性。FSA作为一种系统性和规范化的综合评估方法,同样适用于海事安全中的人为失误的评估并提出合理的控制方案。通过评估发现,在海事安全中人为失误的控制可以从船员素质抓起,进而提出对船员实施BRM培训以提高其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1.
《世界海运》2016,(8):42-46
国际海事条约在世界海运业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法律体系差异较大,因而对国际海事条约在其国内法系统中如何适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相关立法相比,中国国内没有法律直接规定国际海事条约的适用问题,但从一些相关部门法中可以看出是兼采用"转化"与"纳入"方式的。在司法实践中,这往往给审判带来诸多不便,因此立法者有必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参考世界其他主要航运大国的立法情况,对国际海事条约在中国的适用进行细致规定。  相似文献   

12.
以履行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为契机,分析我国船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构建我国船员综合教育培训体系的思路。进行船员教育培训的宏观规划,实现海事主管机关、船员教育培训机构、航运企业、船员服务机构和船员服务行业协会各方在船员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分工负责与合作共赢,并给予监督保障与激励。  相似文献   

13.
于均鹏  娄林 《中国水运》2007,7(6):248-249
国际海事公约在我国海事管理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如何理解国际海事公约在我国海事管理法律体系的地位和在我国海事管理中的适用方式,解决国际海事公约与国内法的冲突,并加以灵活的运用,对于海事部门正确履行国际义务,行使公约规定的权力,维护国家主权,保护国家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从国际公约在国内适用的一般原则、国际海事条约在我国适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无人货物运输船技术特点为视角,系统检视国内外法律和国际海事条约有关船舶定义、船员定义、船舶碰撞、海难救助及共同海损等规定。研究结果表明:无人货物运输船在无人船法律地位的识别、正规瞭望的判定标准、救生设备的配备标准、施救的条件、救助的方式和共同海损的适用条件等方面与现行海事海商法律制度存在冲突。为进一步鼓励无人货物运输船的发展、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应在国际海事技术规范和国内海事海商法律等方面积极协调法律冲突。  相似文献   

15.
国际海事条约在我国的适用方式和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丹 《水运管理》2007,29(10):33-36
为帮助海事管理机构有效实施国际海事条约,切实履行"船旗国"及"港口国"监督管理义务,从国际条约在国内适用的一般原则出发,结合海事管理现状对调整海事行政关系的国际海事条约在我国的适用方式和范围进行分析,澄清在适用国际海事条约时存在的不确定性认识,解决目前在海事管理实践中困扰海事执法人员的条约适用问题,认为国际海事条约在我国应以直接适用作为主要适用方式,除条约自身有特殊规定外,其适用范围应仅限于涉外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6.
海事部门依法履行水上安全监督、水上防污染、水上搜救、海事调查以及对船公司和船员的管理等职能,它具有行政处罚权和行政强制约束力,职能特点决定了海事机构的管理应当强调执行力,以达到高效的目的。本文着重讨论:影响海事执行力的相关因素以及如何建立突出执行力的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17.
基于《水上交通事故统计办法》的相关规定,海事部门自2015年开始正式启动船员在船工伤事故调查。国际海事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相关法律文件中均有关于海员人身伤亡事故调查的规定,文中在考察我国已批准的国际公约和国内现有法律规定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已于2016年11月12日正式对我国生效,如何有效开展履约工作,切实维护船员合法权益,日益成为海事管理机构积极思考的问题。文中从海事管理机构的角度出发,对我国船员权益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进行思考和研究,总结海事管理中船员权益保障的基本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海事管理机构推进船员权益保障工作、维护船员合法权益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9.
《航海》2017,(4)
正"6.25世界海员日"来临之际,首部以涉船员权益保护为专题的中英文版海事审判白皮书在沪对外发布,这部由上海海事法院编制并发布的2016年度海事审判白皮书,重点通报了近三年涉船员权益保护案件的审判执行情况。聚焦船员职业与权益保障我国是船员大国,拥有注册船员137万余人,其中注册海船船员63万余人,注册内河船舶船员73万余人,注册  相似文献   

20.
喻增盛 《中国水运》2009,(9):129-130
分析了我国船员培训、考核的现状;提出了海事部门对航运院校、船员培训中心等的监督管理上的一些应对之策,探讨海事应利用国际海事组织公约修订之际,不断完善中国船员培训、考核机制,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海员,以期在日益开放的国际海员市场上占据更多席位,促进我国海运事业发展和对外劳务输出,使中国从一个海员大国转变成一个海员强国,并展现中国海事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