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给沉管隧道基础处理方法的选择提供相应的参考信息,文章调研了国内外沉管隧道基础施工技术和应用效果,并结合基础处理的方法和特点,从技术、经济、风险、工期等方面综合研究分析了沉管隧道采用先铺法和后铺法进行基础处理的优缺点。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国内外工程实例,针对相应的施工环境和沉管结构等指标,提出了不同地质和工况等条件下选取基础处理方法的原则,并进一步提出了清淤装备开发的必要性。研究结果对沉管隧道工程设计与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佛山市汾江路南延线工程沉管隧道是我国国内第一条建于内河中上游的沉管隧道,同时也是国内公路与地铁合建工程中规模最大的沉管隧道.由于隧址处地理位置特殊,周边环境、工程地质条件恶劣,再加之工程工期短、结构复杂,导致该工程具有诸多技术难点.文章从沉管隧道横断面设计、干坞方案、基槽开挖、沉管隧道覆盖层等几个方面,对佛山市汾江路南延线工程沉管隧道特点及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宁波甬江沉管隧道大修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甬江沉管隧道是我国最早建设的沉管隧道,处于淤泥质软土地层和大回淤感潮河段。该隧道在安全运营11年后,对包括沉管裂缝、引道结构裂缝及渗漏水、引道横撑结构缺陷、路面结构、隧道排水系统等土建设施进行了大修设计和施工,并对通风、照明等机电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同时针对备受关注的沉管段沉降安全问题提出了沉降控制策略。通过大修工程的实施,改善了隧道的运营条件,提高了隧道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相似文献   

4.
沉管隧道技术的应用与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回顾了沉管隧道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的应用概况;并对越江隧道工程中采用的不同施工方法、隧道与桥梁方案的比较以及沉管隧道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地基处理、管段浮运与沉放和管段防水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最后,介绍了沉管技术在国内的应用情况,分析了沉管隧道的应用前景,并指出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沉管隧道因其独特的优越性必将会越来越受到青睐。  相似文献   

5.
沉管隧道沉放前所进行的基槽浚挖往往会对护岸结构、防汛设施及临近建(构)筑物的安全构成影响。因此,岸壁保护已成为沉管隧道设计关键技术之一。介绍了沉管隧道岸壁保护结构常用的结构形式以及国内外典型岸壁保护结构的设计经验。根据天津滨海新区海河沉管隧道的地质及场地特点,通过比较分析,建议采用格构式地下连续墙和搅拌桩重力式挡墙相结合的岸壁保护方案。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工程的造价、质量、工期、安全、生态环境及社会效益等角度,通过对沉管隧道与桥梁、盾构隧道渡越方案的分析、对比和论证,着重指出采用沉管隧道方案穿越江河海湾的诸多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移动干坞制作沉管管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干坞是沉管隧道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内目前还没有采用移动干坞的先例,文章对利用移动干坞制作沉管管段的方案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沈家门港海底沉管隧道设计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管法是修建水下隧道的一种先进施工方法,其设计需考虑结构、施工工艺、水文地质条件、运营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针对隧道工程和水文地质、沉管结构、管段沉放水流阻力等条件,以及系缆柱、接头防水、最终接头、工程耐久性等措施,对沈家门港海底沉管隧道工程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沉管管段既要满足结构力学要求,又要满足施工中起浮运输及运营期抗浮、稳定性、耐久性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沉管隧道结构。  相似文献   

9.
沉管法修建水下隧道,具有许多公认的优点,例如对地质条件的适应性强、隧道断面利用率高、防水可靠度高、施工周期短等。妈湾通道前海湾隧道连通前海湾南北两岸人工填海开发区,是具有濒海、穿港、深埋、特长特点的城市水下疏港道路工程,且具有建设环境与地质条件复杂、工程规模大、投资高、技术难度与风险高的显著特点。因此,沉管法的可行性与可适应性是本工程必然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文章立足于前海湾隧道工程特点,梳理本工程的气候与海洋环境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港区与航道条件,提出本隧道工程的总体设计与工法分区。然后依据沉管法的总体流程,逐个分析沉管法设计中的重、难点问题及对应的技术方案。研究表明,沉管法修建前海湾隧道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应引起参建各方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
从广州地区沉管隧道建设谈沉管隧道的建造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广州市沉管隧道的建设及国内沉管隧道的发展.分析制约该技术推广应用的因素,提出改进管节预制方法的设想和优化隧道护岸工程的建议,力求降低工程投资和提高环保和土地利用率,促进沉管隧道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春奎  杜立新 《现代隧道技术》2011,48(2):137-140,144
范家坪隧道为典型的由双线经喇叭口段过渡为两单线型式的大跨铁路隧道,为了提高施工效率、实现隧道两个掌子面同时掘进,施工中采用了喇叭口段由双线向单线反向施工方案,同时采取了可变式整体大模板液压台车台架配合小模板进行大跨段二次衬砌的施工技术。文章重点介绍了施工方案比选、施工步骤、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12.
隧道贯通前后施工中涉及到贯通误差的预计及调整,以及合理的施工方案、科学的施工组织等问题;另外隧道贯通段受力结构复杂,尤其是软弱围岩,经常在贯通后出现围岩收敛过大、初期支护变形开裂等现象,若处理不当,容易造成塌方.文章结合兰渝铁路第I合同段隧道群的施工,介绍了隧道贯通前后的施工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13.
包(头)茂(名)高速公路陕西境柞水至小河段出现多处桥隧相接,文章对项目中采用的桥梁伸入隧道方案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桥梁伸入隧道方案设计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如隧道断面加宽、隧道内排水系统出水口通畅、洞外管线进洞、隧道和桥台施工干扰、桥梁跨径布置等.桥梁伸入隧道方案可避免洞口高边坡,有利于环境保护,对开拓设计思路、提高选线的灵活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龙潭特长公路隧道运营通风方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潭隧道系沪蓉国道主干线宜昌至恩施公路上的特长隧道,长约2×8.7 km,是控制全线工期的重点工程,其运营通风又是整个设计中的关键一环。文章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从通风、防灾救援和施工组织等因素综合考虑,介绍了通过技术经济比选确定的相对可靠、经济实用的运营通风方式。  相似文献   

15.
烟台西山城市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山岭公路隧道而言,由于城市人口、设施较为密集,隧道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因而城市公路隧道在设计、施工等方面应有更高的要求,即在充分考虑隧道使用功能以及工程造价的同时,应尽可能将隧道施工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降至最低。因此,坚持“以人为本”、重视隧道景观设计、加强环境保护将成为城市公路隧道建设的重要理念。文章结合烟台市西山隧道工况,介绍了城市公路隧道设计方案、施工方法以及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余晶  程勇  贾瑞华 《现代隧道技术》2012,49(1):119-125,131
文章介绍了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工程中控制性工程——拱北隧道下穿口岸段隧道结构形式及施工方案论证的比选过程。根据实际工程调研及设计经验,提出了封闭管幕保护下的浅埋暗挖方案;并研究和分析了管幕工法的设计施工要点和难点,以及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文章探讨了目前国内过江隧道的建设情况及修建过江隧道的优越性,针对重庆市都市发达经济圈交通联系不便的现状,提出在朝天门修建两江隧道的方案。通过对隧址区的地质条件、隧道的经济效益,以及隧道修建和运营的技术的可行性分析,证明在两江修建隧道是适宜的。它既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符合国防建设的需要,并且对都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环渤海及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和渤海海峡的自然、地质条件等情况出发,论述了修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必要性,研究分析了海峡通道的“南桥北隧”方案,并对海底隧道的不同方案及其施工方法进行了比较。回顾和展望了世界各国和我国修建水底隧道的情况和规划前景,以我国目前的隧道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为依据,论证了在近几十年内修建渤海海峡隧道的可行性,并提出应尽快组织力量进行渤海海峡隧道的前期地质调查及规划工作。  相似文献   

19.
深圳地铁重叠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要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圳地铁重叠隧道是国内第一个整座区间采用锚喷构筑法施工的地铁隧道,该隧道所处地质条件差、与周围建筑关系复杂,设计施工难度大。六年前,为了达到安全、可靠、经济的目标,集中了国内相关技术力量,对重叠隧道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解决了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探索出了一套先进、科学的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确保了该隧道按期顺利建成。隧道已经过近2年的运营,目前状态良好。为了推广应用其建设经验,文章对重叠隧道设计、施工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0.
某洞库工程开挖跨度达44.4 m,同时具有矢跨比甚小、断面扁平的特点,如何优化开挖方案、确保工程安全、优质施工,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影响超大跨形成的因素,介绍了该工程开挖方案的确定、实施及有关体会,对后续类似工程施工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