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预瞄跟随理论和驾驶员模型在汽车智能驾驶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预瞄跟随理论及驾驶员的开车行为特性 ,指出汽车智能驾驶与驾驶员操纵行为的内在一致性——汽车智能驾驶系统的控制特性与熟练驾驶员的驾驶行为特性基本一致。结合驾驶员操纵行为模式将汽车智能驾驶系统划分为信息感知、轨迹决策和操纵控制三个部分 ,并一一加以具体分析 ,利用系统模糊决策理论对几种汽车行驶的典型工况进行了智能车辆方向控制仿真计算。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预瞄跟随理论为智能车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研究途径 ,按照该理论建立的驾驶员方向控制模型可以直接应用于智能车辆控制算法的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2.
针对电控助力转向EPS电机电流的跟随性以及震颤问题,建立汽车转向系模型,提出模糊滑模结构控制算法。考虑到横向运动学信息对驾驶员操纵特性的影响,运用反馈和模糊滑模控制思想,设计了权系数模糊,自动调整横向运动学综合反馈的EPS模糊滑模控制器。仿真结果显示:横向运动学综合反馈模糊滑模控制的EPS电机电流具有良好的跟随性、快速性,且电流的震颤现象基本消失,系统具有良好的鲁棒特性,同时汽车的横摆角速度以及侧偏角的峰值明显下降,提高了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现代汽车上绝大多数采用摩擦式离合器,离合器技术状态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同时对变速器挡位的操纵也有影响。随着离合器的频繁使用、汽车行驶里程的增加,离合器的零部件不可避免地产生磨损或损坏,致使离合器的技术状况变差而出现故障。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子技术不断发展,这些高技术的产品广泛运用于汽车零部件上,汽车电子仪表就是其中之一,它不仅使驾驶员通过视觉与听觉获取道路和交通状况等车外信息,也可使驾驶员获得汽车本身的有关信息,以便做出可行的判断,保证驾驶员正确安全地驾驶车辆。汽车电子仪表显示系统看起来十分复杂,但由于其整个系统是按不同显示功能、由不同的独立装置组合而成,所以只要深入了解该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各独立装置之间的相互联系,就不难弄懂其工作原理,也不难掌握各仪表装置及整个系统的维修方法。  相似文献   

5.
应用键图理论建立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模型,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键图模型和matlab的simulink仿真方框图相连接,并利用simulink的可视化功能实现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可视化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将simulink仿真工具箱与键图模型相结合,可使汽车性能分析研究更为直观和简洁.  相似文献   

6.
正汽车离合器的作用主要是承担切断或传递发动机向变速器输入的动力,是一个涉及行车及行车安全至关重要的部件。有良好驾驶习惯的驾驶员所驾车辆的离合器,可供汽车累计行驶20万公里。而有不良驾驶习惯的驾驶员所驾车辆的离合器,则很容易损坏,使其使用寿命大大缩短,或仅用几次,或仅用几天,或仅行驶几百公里。对于损坏的离合器如不及时维修或更换,则对行车安全埋下重大隐患。通常情况下,离合器在完全分离或吸合的时候,损  相似文献   

7.
驾驶员是汽车操纵的主体,不同的驾驶员有着不同的驾驶行为和习惯,好的驾驶行为和习惯,合理的驾驶操作,可使汽车燃料消耗降低15%左右.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当前电动液压助力转向技术研究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回顾了国内外电动液压助力转向技术的研究历程、特点及现状。国外研究主要对系统节能控制策略、研发过程等进行介绍和分析,国内研究则主要集中在系统建模仿真、不同助力特性分析及驱动电机控制策略等方面,而在助力特性设计理论、系统动态性能及主要参数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较为欠缺,对设计的指导性不够。阐明了如何量化驾驶员操纵路感、电动泵的特性分析及系统多目标参数优化设计方法等是电动液压助力转向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汽车监控系统包括电子仪表、连接器、传感器以及导线等,驾驶员通过汽车监控系统对道路信息和交通信息进行监控,并且按照监控系统的反映对汽车的实时状况进行判断,确保驾驶员安全驾驶。现代汽车电子仪表显示系统从表面上看是很复杂,然而由于它的整个系统是按照不同显示功能以及不同的独立装置相互组合在一起,因此要深入研究汽车监控系统的内部结构,对各个独立的装置之间有无联系进行分析,本文对有关汽车监控系统的检测机器维修进行分析和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0.
介绍侧面视觉死角检测系统、轮胎气压报警技术、防止驾驶员打瞌睡装置、驾驶员唤醒系统、事故避免技术和事故预防技术等几项最新汽车安全新技术的特点、原理、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对膜片弹簧离合器的扭矩传递特性进行了分析,在考虑膜片弹簧载荷特性、从动盘弹性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离合器操纵力学模型,推导出了离合器传递扭矩特性的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法.以某混合动力客车膜片弹簧离合器为研究对象,运用Matlab软件编程,计算出该离合器的扭矩传递特性曲线,并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扭矩特性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在并联混动车辆中,为实现在系统反馈状态下,通过控制膜片弹簧离合器分离轴承位置对摩擦转矩高质量的伺服控制,同时避免对有噪声执行机构位置信号进行微分来获取速度,设计了基于状态观测器的新型位置控制算法,弥补了速度传感器的缺失.分析了膜片弹簧、波形弹簧及分离指弹性特性对分离轴承端载荷的影响,导出了执行机构非线性状态方程,以此设计前馈补偿器,同时将Lipschitz非线性状态观测理论用于观测执行机构位置、电机转速及分离轴承作用力.仿真结果初步验证了上述控制算法的可行性及观测器良好的鲁棒性,即:若观测器中蜗轮蜗杆效率与实际值存在偏差,对位置及转速的观测存在稳态误差,前者可忽略,后者不超过可接受的10 r/min;位置信号中噪声几乎完整地出现在对自身及作用力观测值中,但不影响转速;从动盘磨损后,对位置及转速观测效果较好,但对作用力的观测存在稳态误差,幅值不超过25 N.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技术来控制离合器油压的计算方法 ,建立了模糊变量和模糊规则 ,完成了离合器的多参数控制设计 ,以实现汽车的平稳启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一种汽车机械式变速系自动换档方案,该方案突破了传统的操作规程,提出了计算机控制机械式变速系不操作离合器实现换档的构想,本文还介绍了试验系统和试验研究结果,验证了上述设想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真空管道高温超导(HTS)侧浮列车获得更高的起动推力和运行加速度,提高列车高速运行时的稳定性,以真空管道HTS侧浮列车驱动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直线电机2D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有限元软件仿真和设计实验,对不同次级下的电机起动推力及法向力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次级材质及厚度对列车运行有着明显影响,当列车以较高同步速度运行时,选择厚度为2 mm左右的工业纯铝作为电机次级,列车能获得较高的起动推力和加速性能,同时铝次级的低密度特性降低列车总重,并在悬挂方向上提供一定的悬浮力,提高了列车运行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单片机的直流电机控制实验装置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设计采用单片机构成直流电动机PWM调速系统,其调速过程是由单片机输出控制信号即PWM波形来控制电动机,驱动电路输出电压来驱动电动机工作在不同的运行状态。其运行状态经由反馈电路进行数据采集,并将采集信息反馈给单片机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并将当前的电动机运行状态经显示电路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17.
自动变速器的控制技术影响到变速器使用性能,介绍现代控制理论在自动变速器控制中的应用,如换档点控制,变矩器闭锁离合器控制,换档质量控制,适应性控制,模糊控制,容错控制等理论。  相似文献   

18.
汽车机械自动变速器系统的组成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的基本工作原理、硬件控制系统、安全应急措施,叙述了AMT的发展历程,指出离合器结合品质、换挡规律及可靠性等技术问题的解决是AMT产业化的关键,电子技术将直接决定AMT的性能与运行质量。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一种适用于1 435/1 000 mm轨距变换、电机体悬的高速动车组变轨距转向架动车的动力学模型;重点计算在2种轨距线路上动车采用不同的轮轨匹配关系、不同磨耗状态下的运行稳定性分岔特性,并计算了轨距、轮轨游间对运行稳定性的影响;计算了车辆运行垂向和横向平稳性以及在不同曲线工况条件下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结合相关动力学标准对各项动力学性能指标进行了评定,并对造成各项动力学指标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以电机体悬式变轨距转向架动车的12个悬挂参数为因子,以车辆蛇行失稳速度、轮轴横向力、轮轨垂向力、轮重减载率和脱轨系数5个动力学指标为响应,采用最优拉丁超立方设计方法进行试验设计;建立径向基神经网络代理模型,采用NSGA-Ⅱ多目标遗传算法对动车主要的悬挂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计算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条件下,所设计的高速动车组变轨距转向架动车在2种轨距线路上运行稳定性、平稳性和曲线通过性能均能满足设计要求;在1 000 mm轨距上运行的稳定性优于1 435 mm轨距情况,但运行平稳性和曲线通过性能劣于1 435 mm轨距情况;优化后的悬挂参数可以兼顾车辆的运行稳定性、平稳性和曲线通过性能,使车辆具有更好的动力学性能,在2种轨距线路运行上所有计算性能指标均满足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20.
高速列车的稳定性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为了研究列车中各车辆在直线上和大半径圆曲线上的蛇行稳定性,建立了具有17个自由度的车辆系统非线性数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车钩力横向分力的作用,根据列车运行阻力确定各车辆(动车或拖车)的车钩力,其是列车速度和车辆在列车中位置的函数,列车编组共考虑了2M9T、3M8T和6M5T三种形式。应用牛顿一拉夫森达代法确定车辆系统的平衡位置,采用QR算法求解系统雅可比矩阵的特征值,并结合二分法搜索系统平衡位置失稳时的临界速度。通过计算得知,在直线上列车中各车辆的临界速度相差不大,但在曲线上有一定的差别,车辆在曲线上的临界速度要低于直线上的临界速度,曲线半径越小,其临界速度越低,因此进行曲线上的临界速度计算时,必须考虑车钩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