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介绍全球船舶行业节能减排的现状,国际海事组织未来对温室气体的减排战略以及行业未来对脱碳的应对措施,指明未来船舶绿色化的发展方向。介绍智能船舶的内涵及其对造船业和航运业的预期影响,并从数字化和自主性的角度解释智能船的技术发展路线。通过分享L1(数字化)阶段的国内发展现状以及国外在船舶自主化的研究成果,为智能船的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魏梅  潘放  张大蕾 《船舶》2022,33(2):13-21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智能船舶开始受到船舶行业的广泛关注。同时伴随着航运业对于环保、安全、经济等方面需求的不断增加,中日韩欧等世界各主要造船国纷纷投入到智能船舶的相关研究当中。然而,由于各自造船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不同,各主要国家对智能船舶研究具有不同的特点。该文分别研究了日、韩、欧典型智能船舶项目的研究现状,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它们的研究路线和特点。研究发现:日本的智能船舶研究具有航运公司主导、局部到整体的推进方式、注重建立国际标准的发展特点;韩国的智能船舶研究具有船企主导产学研结合、发挥信息产业优势、分级发展的特点;欧洲的智能船舶研究以企业和科研机构牵头,以无人船为目标,以现有船舶改造为特点。论文在日欧韩智能船舶发展特点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对于我国智能船舶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的智能船舶发展路径基本清晰,技术发展已走上正轨,未来将在规范标准和船舶数字化体系方面持续发力。我国智能船舶历经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智能船舶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技术突破、示范应用、工程化实施等手段,智能船舶发展的思路逐渐清晰。从发展阶段划分,我国智能船舶大致分为技术探索阶段和工程实践阶段。在国际组织工作、国家相关政策、技术发展方向、项目示范应用等方面在两个阶段有着较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智能船舶已经成为数字和智能技术时代中一个新兴的领域,它是船舶领域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对整个船舶行业的技术和装备升级有着重要的关系。目前全球各国都在积极开展智能船舶研究,甚至主要的造船大国把智能船舶领域视为占领未来船舶制造行业的总抓手。文章通过对日本、韩国、欧洲及中国的智能船舶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综述了智能船舶关键技术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关键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脱碳减排和智能化是船舶行业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对船舶行业碳排放相关法规的调研,以及对智能船舶系统需求的分析,本文设计了一种船舶信息集成平台,并基于该平台开发了CII碳排放管理系统,实现了船舶数据的一体化、船舶碳排放指标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提高了船舶运营方的管理效率,通过自动报表和辅助决策,帮助船舶符合碳排放法规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6.
正发展智能船舶是当前全球船舶领域炙手可热的主题,中、韩、日、欧各方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各具特色、各领风骚。中国的智能船舶路径基本清晰,在规范标准和船舶数字化体系方面持续发力。韩国希望能够借助"智能"风口,在智能船舶方面成为超越对手的制胜关键。日本希望借助智能船舶的发展重回昔日巅峰时代。而欧洲,则有自己的节奏和步调。  相似文献   

7.
舰船电力系统信息安全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凭借其在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等方面的优势,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各行各业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信息安全问题成了各行各业乃至国家面临的最基本问题。船舶电力系统的信息安全同样重要,对于保障船舶的安全行驶、稳定运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船舶电力系统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然后提出船舶电力系统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信息安全评估,之后对提高船舶电力系统信息安全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机电设备》2023,(3):115-115
近日,2023中国(泰州)高技术船舶智能技术创新发展大会成功召开。本次大会以“绿色、创新、融合,智力船舶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集聚船舶产业界高端创新资源,围绕船舶行业发展前沿与技术创新,探讨产业链发展路径,以加快推动船舶建造技术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发展。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产业发展部副主任冀相安、中国船舶集团七〇四所副所长季建刚出席大会,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报告分享。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船舶电力系统的发展历程,包括早期以直流为主的电力系统概况和当前基于交流电制的电力系统的现状和特点,并就电力系统发展面临的挑战等问题进行探讨,最后结合现代工业化发展方向,从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云计算平台等方面,预测船舶电力系统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12月5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主办、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上船院)承办的智能船舶创新论坛吸引了150位专业听众前来聆听。论坛由上船院副院长房泉主持,9位嘉宾围绕智能船舶技术发展、船舶智能系统集成新模式、海事业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及数字化转型等作主题演讲。中国智能船舶创新联盟秘书长、上船院院长胡劲涛以《智能船舶及其关键技术》为题,介绍了智能船舶从智能互联1.0阶段发展到2.0智能物联阶段,最终实  相似文献   

11.
针对船舶智能设计对各种电气信息的需求,首先分析了智能设计模式下船舶电气信息的构成.然后,探讨了船舶电气设计流程、设计任务等管理信息和产品、设备信息的集成方法及其表达形式.最后,构建了船舶电气智能设计数字化信息模型的数据库框架,介绍了其在船舶智能设计软件开发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从现代造船模式和智能制造基本特征出发,提出船舶智能制造模式的定义、内涵、核心要素及体系架构,为船舶行业和造船企业推进船舶智能制造模式、构建船舶智能车间和智慧船厂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舰船科学技术》2015,(7):145-148
随着船舶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船舶向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船舶电站是船舶上一种重要的装置,是船舶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可靠运行对于船舶的安全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船舶电站的电量数据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可以用来判断船舶电站的工作状态以及统计分析,因此对船舶电站电量数据的智能采集就成了船舶工作人员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本文设计一种智能船舶电站电量数据采集系统中,采用DSP芯片作为智能船舶电站电量数据采集系统的主控制器对系统进行了专门设计,实现对船舶电站电量数据的实时、智能、精准采集,能够充分满足船舶电站电量数据采集与处理在精确度和实时性等方面的要求,保障船舶安全行驶。  相似文献   

14.
研究基于智能船厂的三维电子地图开发技术,开发三维电子地图相关组件并实现地图瓦片化、动态加载、位置校准、地图缓存等功能,通过直观的地理实景模拟表现方式快速搭建智能船厂三维电子地图服务,为管理者提供设备、人员和中间产品等信息检索服务,有效提升船厂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度,可为构建船厂资源管理和工装管理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挖掘生产和管理环节潜力,推进船舶行业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数字化修船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我国修船业的跨越式发展,我国修船业应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数字化修船技术,推进船舶改装设计、测试与试验、维修装备、生产过程和管理的数字化,建设我国船舶行业公共物流信息系统平台,提高修船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正>智能船舶概念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最初单一系统的智能化,现已升级为整船的数字化、智能化。世界各国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行业层面,均积极推进各类研发计划,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智能船舶技术发展。国际海事组织(IMO)从2017年开始着手研究制定海上水面自主船舶(MASS)法规监管界定工作,2022年在IMO海上安全委员会第105次会议上,  相似文献   

17.
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船舶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将对我国船舶行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本文从分析智能制造的内涵人手,研究探索把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智能制造相融合的思路,尝试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智能制造的新内涵,并对其在我国船舶行业的应用进行分析,进一步讨论目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最后结合现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智能船舶技术的兴起,相关的法规和规范也紧随该技术发展不断革新,促进船舶行业向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DNV GL船级社已发布了智能船舶入级指南,并将其入级符号归类为描述性符号。以实船入级为基础,介绍该入级指南在技术、审核、认证、检验等方面的要求及方法,以期对未来的智能船舶设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在船舶与海上设施行业,将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船舶与海上设施行业的设计、制造、运营等全生命周期阶段,是提高设计效率、提升数字化运维管控水平、改善配套产业发展等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实现主流船舶设计制造软件NAPA在船舶综合设计软件系统船舶数字化智能设计系统中的集成,针对NAPA软件数据接口及其二次开发工具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对NAPA软件的数据接口和船舶数字化智能设计系统的框架结构进行了分析,进而利用C#语言和NAPA二次开发语言NAPA BASIC混合编程调用及数据文件交互的方式,开发了在船舶数字化智能设计系统中NAPA软件的用户界面集成、NAPA工程的自动创建、NAPA中设计结果的自动导出以及NAPA软件与整个系统后台数据交互等软件模块。所开发的软件模块通过应用测试的验证,已实现了目标功能,为NAPA软件的全面集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