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山地城市轨道交通选线的难点及其应对方法为研究对象,介绍重庆城市特点及其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情况,指出山地城市线路设计常见的建设用地紧张、道路狭窄、地势制约明显、控制要素众多等问题与难点,分析并给出建设时机选择、平纵断面设计、车型改进等方面的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重庆市轨道交通规划情况及地质特征,并以重庆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以及1号线工程为依托,结合山地地质地貌特点,对山地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选线设计原则与技术条件进行了总结。对比了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中的不同之处,提出了山地城市线路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借鉴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长大线路的快线、市域快线的线路条件和运行模式,以北京地铁新线快慢线模式为例,研究基于北京地铁新线快慢线运营模式的长大线路在线位、站位、站间距等方面的设计内容,讨论快线运行模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总结基于快慢线模式的线站位规划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常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一般都敷设于城市已经建成的繁华区域,其线路依据线网规划沿着既有城市主干道的主要客流方向敷设,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展,位于城市规划待建区域,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如何结合各种规划条件,选择出符合城市发展需要,满足城市环境景观要求的线路方案是线路设计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西安地铁5号线二期工程线路方案的研究,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性质、城市近远期开发时序、路网规划条件、城市设计以及环境景观要求等对线路方案进行综合研究比选,确定出合理的线路方案,为拉大城市骨架、增强客流吸引、提高线路的景观效果以及最大限度支持城市总体规划的落实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阐述重庆市轨道交通已建成线路值得再次思考的地方,并进行细致的分析,对现有普通钢轮钢轨系统在重庆的适应性提出看法.结合重庆山地城市的特点,提出适合其轨道交通制式的选择思路.根据国内外已建项目的经验,分析几种优化山地城市轨道交通的途径.最后,对重庆后建线路的制式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城市轨道网络规划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土地使用规划情况和线路周围地理条件,选择合适的线路敷设形式,使城市空间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以节省工程投资和运营成本。研究方法:结合南京市、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规划的经验,对线路敷设方式规划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影响因素及确定原则进行阐述论证。研究结果:对地面、高架、地下线3种形式在适用范围、土地利用、环境影响、工程造价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为线网线路敷设规划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结论:城市轨道网络规划是保证城市轨道建设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以及可操作性的关键环节,线网资源共享规划确保了城市轨道线网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为具体线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提供了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有效融合,发挥交通走廊对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文章在阐述交通走廊概念及其与轨道交通线路互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通过交通走廊功能及公交特征分析,确定轨道交通线路功能、服务水平、线站位方案、技术标准等的研究思路;然后将数据分析方法与空间模型应用在交通走廊分析中,以厦门市为例,开展基于空间计量学的交通走廊功能分析、基于公交特征的线路功能分析、交通走廊量级与轨道交通层次制式的匹配分析,以指导轨道交通线路布局。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空间计量学、公交刷卡数据分析等量化研究方法,能够全面、有效地反映交通走廊特征,为轨道交通线路功能识别、客流预测、线站位布局、制式选择、技术标准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水平定位及其与城市财力、时代要求、公交现状、设计理念等的关系;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所追求的目标、线路特征、车辆、供电电压、系统容量、信号及行车间隔的匹配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贵阳地铁2号线为研究对象,对山地城市轨道交通在长大坡道地段的线路设计进行研究。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区域,对平面进行多种方式展线,纵断面采用不同坡度设计,从线路条件、车站埋深、运营条件、工程投资等方面进行综合比选,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法。对提出的线路设计方法,从车辆的牵引、制动适应性进行验证,以保证线路设计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各地区各城市的全面崛起,急需深入研究能满足特定运输能力、特定建设周期、特定环境适应能力、特定投资规模和功能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而线路技术条件则是贯穿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的关键性专题,国内尚未对其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进行过系统的综述。调研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制式及研究范畴,总结线路技术条件研究要素及研究方法,梳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研究成果,提出需要补充和完善的研究内容并阐述必要性。提出线路技术条件要素系统并梳理各种制式的线路技术条件研究现状;通过对比分析各种交通制式线路技术条件的差异性及互补性;得到成熟的城市轨道交通制式线路技术条件需补充或完善研究内容及其必要性;梳理城市轨道交通中的空白研究制式。既有成熟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仍存在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而多种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建议对线路技术条件各要素进行逐条研究。  相似文献   

11.
规划中的沈阳轨道交通旅游专线穿越沈阳棋盘山旅游景区,线路采用跨坐式单轨交通制式.通过对线路走向、轨道与车辆制式的选择,以及车站设置、高架结构设计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旅游景区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的影响.该线路充分考虑了与既有或规划道路的结合,采用了对景区环境影响小的轨道及车辆制式,在车站设置和高架结构设计上做到了与景...  相似文献   

12.
对于引入多条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铁路枢纽站而言,研究综合换乘功能最优的线站位方案是两者衔接的前提和关键。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铁路枢纽站间常见的2种线站位关系和5种衔接方式,以引入4条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重庆东站为案例,基于其枢纽定位、周边规划及现状、线网规划及换乘需求,研究多条城市轨道交通与规划铁路枢纽站衔接的线站位方案。结果表明,两者的衔接应首先考虑换乘便捷,流线组织简单;其次考虑尽量减少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多条城市轨道交通同时引入时,考虑将与国铁换乘需求较大的线路车站置于国铁站房下方,以缩减与国铁换乘走行距离,同时尽量避免国铁站房下方只设置一条城市轨道交通,以更快疏散国铁突发客流,便于客流组织。然后将其余线路车站置于广场下方,以解决周边城市客流需求。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折返能力已经成为限制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通过能力的主要瓶颈,其原因是在车站设计时,对折返站在运营过程的运输调整的灵活性和远期能力的适应性考虑不足。以柏林、巴黎、伦敦、莫斯科和上海等5个城市、共62条线路、100多个终端折返站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终端折返站的常见折返站型和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不同城市折返站的选型规律和特点;然后从建设成本、能力适应性、运营灵活性和发展适应性方面对不同折返模式的站线布置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并选取了两个在能力适应性和发展适应性上具有参考意义的混合折返站型;最后提出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折返站型选择和配线设计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广州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APM)设计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明广州珠江新城CBD核心区的旅客自动输送系统(APM)在国内第1次将自动导向胶轮系统应用于市政公共交通,从系统制式选择到设计技术要求、运营管理模式等,不同于常规钢轮钢轨系统。阐述作为国内首条真正实现无人驾驶的全地下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在设计上大胆采用新系统、新技术、新工艺,并按车站无人值守的理念大大简化车站设备管理面积和隧道通风等系统,为类似工程和城市轨道交通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依据某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误报警的实际数据,对回路固有漏电、施工不规范及N极开关选型不当等可能导致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误报警的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总结了各类误报警所对应的排查治理办法。最后,阐述了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计方案的改进意见,并对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施工和弱电系统转换开关的选型提出了建议,供后续项目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城市空间向外持续扩展后的市域范围内快速直达,需要对市域轨道交道网络的互联互通和跨线运营进行研究。通过总结成都市域轨道交通线网的互联互通规划和设计经验,提出了“X”型、“Y”型和“∞”型等3种互联互通运行交路,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接轨站配线设计方案,并提出了互联互通对供电、通信、信号等相关专业的配置要求。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面曲线最小半径标准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以上海市轨道交通7号线常熟路站为例,说明了不同最小曲线半径标准对轨道交通线路的工程费、运营时间、养护维修费等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通过研究得出:降低现行地铁设计规范中车站端部的最小曲线半径标准值是经济合理的,在困难条件下地铁线路最小平面曲线半径标准值可由250~300m减小到200~250m。  相似文献   

18.
传统选址方法存在工作量大、步骤繁琐、易用性差的不足。基于城轨交通地面储能系统功能定位提出压阻数的概念,即全运营周期内所有列车运行至某站点时,该站点出现低电压的次数与制动电阻开启且持续一定时间的次数之和;提出基于压阻数的城轨交通地面储能系统选址方法。首先通过检测站点附近的低电压发生次数及制动电阻开启一定时间的次数计算压阻数;然后采用将平峰时段发车间隔作为选址仿真时的输入,在压阻数大于2 MP (M为全线列车数、P为每列车运行周期)的站点安装地面储能系统的选址策略;最后给出选址流程。算例研究表明:压阻数具有表征站点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率和电能质量的能力;提出基于压阻数的选址方法是有效的,且受工况及运营图的影响小,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19.
为指导市域快线的规划设计以引导市域快线健康有序发展,分析轨道交通的分层体系以及各分层的相互关系和所处的位置,并对容易混淆的地铁、市域快线、市郊铁路、城际铁路等制式进行技术参数的详细对比分析。明确市域快线的属性及适用范围,特别是市域快线位于市区的线路和市区外围的线路应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及技术特征。确定市域快线速度目标值选择应考虑的因素和步骤,首次提出速度效率的概念,且市域快线应根据速度效率和站间距、旅行速度的关系来选择速度目标值,并明确了市域快线最高运行速度与站间距、速度效率、旅行速度之间的制约关系,市域快线要提高旅行速度应提高速度效率,而不仅仅是最高速度。  相似文献   

20.
从众多PPP模式中选择出与存量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最为匹配的模式,是保障存量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成功运作的前提。通过分析PPP模式特征并细化分类,以存量项目的适用性为原则,初步选出存量项目适用的PPP模式。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根据存量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特点,建立相应的模式选择指标体系。引入熵权灰靶理论,构建存量城市轨道交通项目PPP模式选择模型。以大连市快轨3号线存量项目为例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我国存量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决策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