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妇女围孕期特殊危险因素暴露对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影响。方法于2013年7-12月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以陕西省抽取2010-2013年期间曾经妊娠的15~49岁育龄妇女及其子女为调查对象,调查围孕期特殊危险因素暴露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这些危险因素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调查育龄妇女30 010名,新生儿29 550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93.57/万。对妇女围孕期特殊危险因素分析发现,校正社会人口学等因素后,围孕期饮酒[OR=2.29,95%CI(1.22,4.29)]和被动吸烟[OR=1.25,95%CI(1.02,1.53)]是出生缺陷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在孕前3个月和孕后3个月服用药物[OR=1.64,95%CI(1.04,2.61)],接触农药[OR=2.41,95%CI(1.09,5.35)]、生物危险因素[OR=1.64,95%CI(1.05,2.56)]、物理危险因素[OR=1.15,95%CI(1.13,2.34)]和化学危险因素[OR=2.36,95%CI(1.36,4.11)]显著增加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风险。进一步就不同类型药物对出生缺陷的影响分析发现,校正社会人口学因素及生活行为因素后,水杨酸类药物和镇咳药是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妇女围孕期有被动吸烟和饮酒、孕前3个月至孕3个月暴露药物、生物和理化危险因素可增加其分娩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咸阳地区巨大儿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巨大儿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次研究数据来源于"陕西省出生缺陷现况及其危险因素调查"资料,选取咸阳地区巨大儿及其影响因素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咸阳地区末次怀孕活产单胎巨大儿发生率为5.2%,其中男、女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6.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0-2013年各年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5.4%、6.2%、5.9%和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1);城乡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6.3%和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6);各县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彬县3.2%、长武5.6%、礼泉6.7%、乾县5.4%、武功8.0%、旬邑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显示婴儿性别、母亲年龄、孕次、产检次数、妇女孕期饮酒、父亲职业等因素是巨大儿发生率的影响因素。结论咸阳地区2010-2013年巨大儿发生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婴儿性别、母亲年龄、孕次、产检次数、妇女孕期饮酒、父亲职业有可能影响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西安市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动态流行特征,为今后出生缺陷预防工作的重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5年西安市所有产科医院上报的出生缺陷资料进行统计描述。结果出生缺陷平均发生率为89.62/104(87.50/104,91.74/104),缺陷发生率逐年上升(χ~2=157.13,P<0.01)。出生缺陷发生率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26.53/104)、多指(趾)(13.10/104)、总唇腭裂(11.42/104)、神经管缺陷(6.06/104)、先天性脑积水(5.08/104),共占出生缺陷总数的69.39%。其中,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837.65,P<0.01)。出生缺陷发生率城市高于农村(OR=1.108,95%CI:1.056~1.162),男婴高于女婴(OR=1.151,95%CI:1.097~1.208),母亲年龄<20岁(OR=1.764,95%CI:1.532~2.032)和母亲年龄≥35岁(OR=1.283,95%CI:1.179~1.395)也是缺陷儿发生的危险因素。缺陷儿以活产居多(72.54%),通过超声和临床诊断的病例各占52.83%和46.24%,产前诊断率为33.20%。结论西安市2010-2015年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总体有增加的趋势,应不断提高各监测点的产前诊断能力,从而降低本地区的缺陷发生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孕妇孕期口腔健康行为与早产的关联。方法 将陕西省2022年1月—2022年12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产科分娩的248例早产的孕产妇和700例正常孕周的孕产妇分别纳入病例组与对照组。采用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和孕期口腔健康行为等信息,并通过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14(OHIP-14)对孕妇的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母亲孕期口腔健康行为与早产的关系。结果 孕产妇孕期经常刷牙后进食(OR=1.62,95%CI:1.03~2.57)、未使用含氟牙膏(OR=2.03,95%CI:1.25~3.05)、口腔不适时未按时就诊(OR=1.41,95%CI:1.02~1.96)、刷牙次数<2次/d(OR=1.77,95%CI:1.13~2.78)、刷牙时间<3 min/次(OR=1.52,95%CI:1.09~2.11)及OHIP-14得分升高(OR=1.07,95%CI:1.04~1.10)均会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结论 不良的孕期口腔健康行为可能会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应加大口腔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指导孕期女性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出生缺陷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陕西省出生缺陷发生的影响因素,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陕西省9市12个区县共124个乡镇。对终止妊娠日期发生在2007年10月至2009年7月间且孕满28周的13 273名妇女进行入户调查。要求妇女均为调查点的常住人口。收集完成围孕期状况调查的完整问卷有7 531份。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有调查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按其贡献大小,危险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父系家族出生缺陷史(OR=14.283)、孕期精神状态差(OR=10.835)、有不良孕产史(OR=8.264)、母亲居住农村(OR=5.067)、母亲孕期饮酒史(OR=4.598)、母亲年龄>35岁(OR=3.696)、母亲孕期农药接触史(OR=3.507)、母亲孕期饮浓茶(OR=1.993)。孕期服用叶酸(OR=0.549)和家庭人均收入高(OR=0.422)为出生缺陷的保护因素。结论加强优生宣教,提高育龄妇女自我保健意识,改善居住环境,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对于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母亲文化程度与产前检查次数对新生儿低出生体重(LBW)的影响及其交互调节作用。方法利用陕西省出生缺陷现况及其危险因素调查中有关育龄妇女及其生育子女的相关信息,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母亲产前检查次数与文化程度对新生儿发生LBW的相乘交互作用,并采用Andersson等编制的软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加交互作用。结果随着产前检查次数的增多,全部新生儿与足月儿LBW和小于胎龄儿(SGA)的发生率逐渐降低。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全部新生儿(OR=0.81,95%CI:0.65~1.00)、足月产新生儿LBW(OR=0.76,95%CI 0.60~0.97)相比母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分组,以及SGA(OR=0.86,95%CI 0.77~0.95)的发生风险降低;较多的产前检查次数均可减少全部新生儿、足月产新生儿LBW及SGA的发生风险。母亲文化程度与产前检查次数对全部新生儿(RERI=0.091,API=0.152,SI=0.815)、足月产新生儿LBW(RERI=0.022,API=0.039,SI=0.951)及SGA(RERI=0.091,API=0.152,SI=0.815)均不存在相加交互作用,但对全部新生儿(OR=0.78,95%CI:0.63~0.97)、足月产新生儿LBW(OR=0.72,95%CI:1.11~1.25)及SGA(OR=0.84,95%CI:0.76~0.94)均存在相乘交互作用,且作用相当。结论母亲文化程度低和产前检查次数较少均是新生儿LBW发生的危险因素,且母亲文化程度在产前检查次数对新生儿LBW的影响中存在调节作用,即较高的文化程度可以改善低产检次数对新生儿LBW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产妇的一般情况、既往生育史、孕期异常状况及患病等资料,使用单因素χ2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χ2显示,文化程度高是不良妊娠结局可能的保护因素,高龄产妇、工作体力强度大、怀孕次数多、有自然流产史、早孕反应程度重、孕期有疾病史、孕前有疾病史为不良妊娠结局可能的危险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文化程度高(OR=0.63,95%CI:0.50~0.80)是不良妊娠结局的保护因素,早孕反应程度重(OR=2.13,95%CI:1.63~2.79)、孕前有疾病史(OR=2.25,95%CI:1.06~4.77)是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论提高孕产妇文化水平,重视严重早孕反应的宣教预防和全面彻底治疗,鼓励新婚夫妇进行婚前和孕前体检,有针对性地对不同身体状况的产妇进行孕期保健指导,将有效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围孕期妇女服用叶酸与产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陕西省30个区县。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间曾经怀孕、符合纳入标准、已知生育结局并知情同意的育龄妇女及其生育子女进行入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妇女叶酸服用与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风险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8 354名育龄妇女,其活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患病率为7.3‰,育龄妇女围孕期叶酸服用率为64.4%,但其中按照规范服用叶酸的妇女仅占17.2%。围孕期妇女规范服用叶酸可能是产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保护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R为0.502(95%CI:0.279~0.902);在控制了家庭背景因素,母亲因素以及孕期接触危险因素后多因素分析发现,叶酸规范服用仍然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保护性因素(调整OR=0.512,P=0.046)。然而,尚未发现不规范服用叶酸对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保护作用。结论按照规范时间和剂量服用叶酸(孕前3个月至孕早期3个月,每天服用0.4mg,且累计服用时间超过90d),可能预防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围孕期被动吸烟、染烫发、噪音污染、装修污染4种生活因素与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70名病例及1 633名对照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围孕期生活因素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结果在建立的2个模型中均未发现妇女围孕期染烫发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关联,而围孕期妇女被动吸烟、噪音污染、装修污染均能增加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风险。校正完所有的混杂因素后发现,被动吸烟、噪音污染、装修污染的OR值分别为1.771(95%CI:1.079~2.909)、2.079(95%CI:1.310~3.298)、2.494(95%CI:1.511~4.116)。结论妇女围孕期被动吸烟、噪音污染、装修污染是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应注意避免围孕期被动吸烟、噪音污染及装修污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因子HaeⅢ(NFκBIA HaeⅢ)、细胞外超氧化物岐化酶(EC-SOD)基因多态性和饮酒与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400例UC患者及40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为样本,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分析了NFκBIA HaeⅢ和EC-SOD基因多态性。结果 NFκBIA HaeⅢ(Non-A/A)基因型和EC-SOD(C/G)基因型频率分布分别为39.50%、71.50%(病例组)和21.25%、43.00%(对照组),二者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NFκBIAHaeⅢ(Non-A/A)患UC的风险显著增加(OR=2.419 5,95%CI=1.827 1~4.065 4)。EC-SOD(C/G)基因型者患UC的风险也显著增加(OR=3.325 6,95%CI=1.908 5~4.538 7)。基因突变的协同分析发现,NFκBIA HaeⅢ(Non-A/A)/EC-SOD(C/G)基因型者在UC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2.50%和6.25%,二者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NFκBIA HaeⅢ(Non-A/A)/EC-SOD(C/G)基因型者患UC的风险显著增加(OR=10.158 1,95%CI=4.192 4~12.309 4)。病例组的饮酒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2.583 7,95%CI=1.408 1~4.932 6,P<0.01),NFκBIA HaeⅢ(Non-A/A)/EC-SOD(C/G)基因型与饮酒有协同作用(OR=35.209 9,95%CI=19.975 1~62.592 2)。结论 NFκBIA HaeⅢ(Non-A/A)/EC-SOD(C/G)基因型和饮酒是UC的易患因素,三者在UC发生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陕西省第二孩不良出生结局的流行病学现况,探讨第一孩性别对第二孩出生结局的影响。方法利用2010—2013年陕西省出生缺陷现况及其危险因素调查数据,对其中第二孩的不良出生结局进行统计描述,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第一孩性别对第二孩出生结局的影响。结果 2010—2013年陕西省第二孩不良出生结局顺位依次为大于胎龄儿(15.88%)、小于胎龄儿(12.27%)、巨大儿(7.16%)、低出生体重儿(4.22%)、早产儿(3.25%)、出生缺陷(2.51%)和过期产儿(2.18%)。巨大儿、大于胎龄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在性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生育第一孩性别为男孩增加了第二孩小于胎龄儿(OR=1.251)发生的可能性,降低了第二孩巨大儿(OR=0.808)和大于胎龄儿(OR=0.873)发生的可能性。结论母亲生育第一孩性别为男孩增加了第二孩小于胎龄儿发生的风险,降低了第二孩巨大儿和大于胎龄儿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家族史和腰围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陕西省汉中市3 030名农村居民进行高血压有关的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族史、腰围对高血压的影响,采用相加模型、相乘模型分析交互作用。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食盐摄入量、吸烟、饮酒变量后,家族史(OR=2.225,95%CI:1.843~2.687)和中心性肥胖(OR=1.976,95%CI:1.649~2.368)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家族史与腰围之间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但具有相加交互作用[交互作用评价指标:相对超危险度比(RERI)、归因比(AP)、交互作用指数(S)分别为1.848(95%CI:0.693~3.002)、0.404(95%CI:0.227~0.582)、2.073(95%CI:1.340~3.206)]。结论家族史、腰围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家族史阳性的个体且患有中心性肥胖者其患高血压的风险明显高于家族史、中心性肥胖两者单独作用之和;对于高血压家族史阳性的个体,更应该控制体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间我院254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分析生活方式、术前及术中因素等对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肥胖、根治度、麻醉方式和术前吸烟、饮酒史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而术前合并症(P=0.001)、肿瘤分期(P=0.021)和手术时间(P=0.025)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症是术后产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01,OR=5.871,(95% CI 2.958~11.651)].结论高龄并非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术前合并症、手术时间和肿瘤分期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而术前合并症是术后并发症产生的危险因素.因此,治疗术前合并症、缩短手术时间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溃疡斑块与症状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及颈动脉溃疡斑块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63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根据有无缺血性卒中症状,分为症状组和无症状组,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再根据有无溃疡斑块,将所有患者分为溃疡组和无溃疡组,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颈动脉溃疡斑块在症状组的发生率为40.74%,无症状组为16.67%,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OR=4.716;95%CI1.286~17.291;P=0.019)和高同型半胱氨酸(OR=1.068;95%CI1.002~1.139;P=0.043)与颈动脉溃疡斑块密切相关。结论颈动脉溃疡斑块在症状性缺血性卒中组发生率较高,糖尿病和高同型半胱氨酸是颈动脉溃疡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有长期饮酒习惯人群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发生的风险因素。方法 将由UK Biobank数据库中筛选的初次参与调查(2006年—2010年)和第二次随访(2014+)均为“目前饮酒状态”的志愿者作为目标人群(观察至2022年11月30日,期间新诊断AP 176人,未患AP 59 512人)。收集目标人群入组时的手术史、饮食习惯等,并通过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其是否为AP发生的风险因素。同时以目标人群中有“饮酒类型”记录的人群为亚组,通过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不同酒类摄入量及增长量是否为AP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每天摄入熟菜1~4汤匙,患AP风险分别为不摄入熟菜的44%(HR=0.44, 95%CI:0.20~0.95)、39%(HR=0.39, 95%CI:0.19~0.82)、42%(HR=0.42, 95%CI:0.20~0.89)和41%(HR=0.41, 95%CI:0.19~0.88);每天摄入2和3杯咖啡患AP风险为不摄入咖啡人群的45%(HR=0.45, 95%CI:0.27~0.75)和39%(...  相似文献   

16.
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复发对Hp相关疾病的防治效果有重大影响,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复发率差异悬殊,本研究旨在探讨西安地区Hp感染的复发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497例成功根除Hp的患者纳入随访,1年后进行~(13)C呼气试验,计算Hp感染的复发率,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①共422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12例Hp感染复发,Hp感染的年复发率为2.84%(95%CI 1.25%~4.42%);②单因素分析显示,疾病类型、收入、餐馆卫生条件、是否接触其他Hp感染者以及是否住院治疗是Hp复发的影响因素;③多因素分析显示,收入低(OR=3.06,95%CI 1.24~12.76,P=0.028)、餐馆卫生条件差(OR=9.16,95%CI 2.65~32.64,P=0.039)和接触其他Hp感染者(OR=4.27,95%CI 1.96~13.92,P=0.034)是Hp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西安地区根除治疗后的Hp复发率相对较低。低收入水平、餐馆卫生条件差和接触其他Hp感染者是Hp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既往生育史与小于胎龄儿发生的关系,为小于胎龄儿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的"陕西省出生缺陷现状及其危险因素调查"数据,排除出生体重、孕周和母亲基本情况缺失的记录后,共纳入27 253名妇女进入本次研究。使用SAS 8.0的Proc nlmixed过程,以新生儿是否为小于胎龄儿为因变量,以孕次、产次、自然流产史、人工流产史、药物流产史、引产史、异位妊娠史、葡萄胎史和剖宫产史为自变量,建立以个体为水平1、区县为水平2的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Model 1仅研究小于胎龄儿和既往生育史之间的关系,Model 2在Model 1的基础上校正了胎儿性别、母亲年龄、母亲学历、母亲职业、母亲民族、孕期有无服用叶酸、孕期有无贫血、产检次数共8个危险因素。结果陕西省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为12.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Model 1中产次≥3次相较于产次≤2次是小于胎龄儿发生的危险因素(OR:1.54,95%CI:1.20~1.98),有人工流产史可以降低小于胎龄儿的发生(OR:0.76,95%CI:0.63~0.92)。Model 2在校正了相应的混杂因素后,仅产次≥3次是小于胎龄儿发生的危险因素(OR:1.57,95%CI:1.23~2.03)。结论在临床中应当重点关注高产次的孕妇,同时加强对孕产妇的健康教育,减少小于胎龄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血清胱抑素C(cystatin-C,Cys-C)和肌酐(creatinine,Cr)对评估老年慢性心脏功能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心内科及老年科2010-2012年住院确诊为CHF的75岁以上老年患者183例。抽取静脉血,检测所有患者血清中Cys-C和Cr的表达情况。随访3年,记录患者3年内生存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Cys-C和Cr以及其他危险因素与老年CHF患者3年死亡率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比较Cys-C和Cr在老年CHF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最后进一步用统计学方法分析Cys-C和Cr二者联合检测对老年CHF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随访3年后,74名患者死亡,占整体人数的40.44%;相比于生存组,死亡组患者血清中Cys-C和Cr升高(P<0.05);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年龄(OR=1.11,95%CI=1.04~1.19)、收缩压值(OR=1.11,95%CI=1.04~1.19)、BNP(OR=1.11,95%CI=1.04~1.19)、LVEF(OR=1.11,95%CI=1.04~1.19)、Cr(OR=1.11,95%CI=1.04~1.19)、Cys-C(OR=1.11,95%CI=1.04~1.19)都是老年CH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ys-C和Cr的AUC值分别为0.71(95%CI,0.64~0.78)、0.65(95%CI,0.58~0.72),Cys-C优于Cr(P<0.001);Cys-C&Cr联合检测时,AUC值为0.73(95%CI,0.66~0.79)。结论 Cys-C在评估老年CHF患者预后中优于Cr,两者联合检测可以进一步提升对老年CHF患者预后评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受体操纵钙离子通道抑制剂人参皂甙-Rd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提取人参皂甙-Rd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Ⅱ、Ⅲ期研究的相关数据,将是否使用人参皂甙-Rd作为一个预后变量,采用90d改良Rankin(mRS)评分作为结局指标,分为预后良好(0~2分)及预后不良(3~6分),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纳入分析428例,其中344例(56.2%)预后良好,84例(43.8%)预后不良。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34,95%CI:1.003~1.066)、高NIHSS评分(OR=1.53,95%CI:1.386~1.690)、未使用人参皂甙-Rd(OR=2.024;95%CI:1.120~3.663)与缺血性脑卒中不良预后有关。结论使用人参皂甙-Rd治疗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制剂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全面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ISI、OVID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有关抗TNF-α制剂治疗UC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项RCT,共3 33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抗TNF-α制剂在治疗UC的短期应答(OR=2.51,95%CI 1.73,3.64)与短期缓解(OR=2.74,95%CI1.80,4.16),长期应答(OR=2.98,95%CI1.98,4.47)与长期缓解(OR=2.64,95%CI 1.89,3.67),黏膜愈合率(OR=1.89,95%CI 1.39,2.59)各个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并可以降低结肠手术切除率(OR=0.61,95%CI 0.41,0.89),改善生活质量[IBDQ评分的均数差(MD)为14.74,95%CI 11.43,18.06],在所有报道不良反应(OR=1.14,95%CI0.97,1.34)与严重不良反应(OR=0.78,95%CI0.56,1.09)发生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肿瘤坏死因子α制剂治疗中重度UC不仅可以诱导缓解及长期维持,而且可以促进黏膜愈合、降低结肠手术切除率、提高生活质量,长期使用也较为安全。上述结论仍需要更多高质量RCT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