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级干线公路主要承担长距离区域间的机动车客货运输,是国家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纵坡段是事故高发地段,而运行速度与限速不协调是道路产生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为了进行二级干线公路纵坡段限速研究,从限速与运行速度的关系入手,从15个不同的调查地点收集筛选到2 435条自由流下的运行速度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建立纵坡段85%位速度与限速值、纵坡坡度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二级干线公路纵坡段运行速度与限速间的关系为小车运行速度V85大于限速值,大车运行速度V85随着限速值的提高渐渐趋近限速值。揭示了限速与运行速度之间的关系,为二级干线公路的局部限速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近年来,厦门市民经常投诉文兴隧道最高限速偏低,通行效率不高,而国内尚未有提高限速的相关规范。本文研究文兴隧道能否提高限速,并尝试从中提炼出提高道路限速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结论:(1)通过几何线形指标分析、实测运行速度分析,发现文兴隧道全线整体提高限速不可行,但可区间提高限速;(2)建议文兴隧道直线段采用分车道分车型限速方式,小型车提高限速至60 km/h,大型车提高限速至50 km/h,提高限速段的照明、通风条件、标志、标线、标牌等应按照其最高限速值(60 km/h)进行校验;(3)提高道路限速研究建议技术路线:首先对拟提高限速路段按拟提高的限速进行规范符合性检查;结合限速区最小长度及过渡段最小长度,检查拟提高限速段范围及长度是否满足要求;在对运行速度值进行分析和修正的基础上,提出拟提高限速值,有条件地采用实测运行速度,条件不足时,采用模拟运行速度;检查提高限速段的照明、通风条件、标志、标线、标牌等条件是否满足此段最高限速的相关要求,不满足的要进行完善;(4)该研究成果可用于公路和城市道路提高限速研究。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限速区过渡段是为避免道路相邻限速区由于限速值相差过大产生通行安全隐患而设置的过渡路段。由于同一固定限速值不一定能很好的适应道路条件或交通条件的某些特定区段,所以常常在某些路段提高或者降低限速值,采用分路段限速方案。而限速区过渡段长度成为限速研究的一个重要参数。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道路限速区过渡段的长度计算进行分析,提出适合我国的合理的限速区过渡段长度。研究结论:通过对长安大学赵利苹的理论和北京工业大学贺玉龙、孙小端的理论与道路规范中的立交加减速段长度理论这3套理论及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得出:(1)长安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仅对限速区减速段给出了计算值,对限速区加速段没有计算,限速区之间也应该有加速过渡段;(2)推荐道路限速区过渡段长度采用依据道路规范立交加减速段长度推得的数值;(3)不论是公路还是城市道路,下坡路段的减速过渡段和上坡路段的加速过渡段,在纵坡大于2%时,其长度应予以修正;(4)本研究成果可用于公路与城市道路限速管理。  相似文献   

4.
根据公路设计中3种超高过渡起点设置方式,分别从超高过渡段的排水和车辆行驶舒适性方面对3种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建立3种方式的横向力系数模型和横向加速度变化率模型,通过Mathmatica绘出相应的函数图象,利用CarSim建立仿真模型进行验证,根据车辆行驶过程中横向力和横向加速度变化率的变化情况,分析3种超高过渡方式对于车辆行驶舒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伟 《科技交流》2006,36(2):56-59
结合工作实践,从超高设计的理论知识入手,较系统介绍道路的超高设计方法及原理,列举并分析了超高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得出应根据路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合理地进行超高设计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结合深圳市轨道交通14号线工程昂鹅车辆段设计实例,探讨车辆段场坪高程设计、全自动化运行车场总平面布置、车辆段道路设计等站场设计问题。车辆段场坪高程应结合百年一遇洪涝(潮)水位、线路条件、地形地貌、场地雨水排放、周边道路连接及工程投资等因素确定;进行全自动化运行车场总平面布置时,应合理划分自动化运行区和非自动化运行区,2个分区不宜相互穿插,应实现物理分隔,并设置转换轨;在设计车辆段道路时,应根据道路功能需求,合理选择车辆段道路路面、宽度及转弯半径。  相似文献   

7.
针对三车道公路隧道加宽段空间跨度大,加宽过渡段设计难度大的难题。以某三车道黄土隧道为依托,采用三维有限元仿真的方法,对加宽过渡段的支护结构和围岩的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加宽过渡段处初支结构的变形呈现不对称性。距过渡段10 m范围以外加宽段围岩变形趋于对称。加宽段施工对正常段的围岩变形影响较小,对加宽段围岩的影响范围约为10 m。故在三车道公路隧道的加宽段施工过程中,除加强支护外,距离过渡断面的前10 m加宽段施工应提高监控量测频率。  相似文献   

8.
根据公路小半径平曲线路面超高设计的方法,推算出由于路面超高设计引起的简支梁桥面铺装厚度的理论变化的通用公式,并结合实测,阐述了路面超高设计对桥面铺装厚度的影响,并用通用公式核对铺装厚度变化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澳大利亚公路几何设计主要技术指标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结合斯里兰卡南部高速公路设计实例,阐述中国及澳大利亚两国规范关于公路几何设计指标选取的异同。通过对公路基本标准、平曲线半径、超高、加宽、缓和曲线、纵断面纵坡、竖曲线以及线形组合设计的对比研究表明:澳洲规范对于净空和视距要求高,竖曲线最小半径较大,其余指标限值比我国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客观环境下参数取值以及设计理念、方法有别,相对于我国规范严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澳洲规范总体要求比较灵活和宽松,设计者可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相似文献   

10.
针对市域(郊)铁路曲线超高相关规范标准不统一、各超高允许值之间优先考虑原则不明确的情况,对其合理设置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规范曲线超高的设置要求及实例分析,提出兼顾《铁路轨道设计规范》及《市域(郊)铁路设计规范》等行业标准的最大及最小设计超高值、一般及困难情况下的欠超高及过超高允许值、超高顺坡率允许值,以及不同超高设计允许值之间的优先考虑原则,为新建市域(郊)铁路的曲线超高设计提供指导,对行业相关标准规范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