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正享骑电单车研发中心率先在市场上推出"城市共享电单车",倡导"舒适、高效、便捷"的城市出行方式,这也是国内首家共享电单车的平台。与其他共享单车不同的是,享骑电单车采用分布式点对点借还车的经营模式,通过共享电单车连接城市内的小区和交通枢纽,写字楼、商圈以及学校、医院等人群聚集地,形成一张巨大的交通出行网。用户还车时,不可随意停放,而是需要到达还站点进行还车。独特的"点对点"  相似文献   

2.
刘坤  周玉田  尹海军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3,(9):104-108+111+16
传统城市道路改造多为“修补型”改造,集中在路口拓宽渠化、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完善、景观提升等以补全功能为主的措施,实施过程相互独立,缺乏统筹考虑,道路常态化施工影响大。为减少道路阶段性改造不彻底影响,提高市民出行体验,节约资源,现分析道路改造过程中存在问题,挖掘痛点难点,结合道路功能定位及路侧建设条件,从街道设计理念出发,采用精细化设计手法,以“绿色、高效、智慧、品质、活力”出行为目标,提出城市道路综合改造提升技术要点及技术措施,以期为类似项目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由于地形、地势、土地及历史方面等原因,青岛市区大部分城市道路未设置非机动车道,而人行道和绿化带的宽度有限,导致大量的市政管线检查井不得不设置在车行道上,市政道路检查井病害问题较为突出.通过近几年的检查井整治工程实践,青岛市摸索出了一套较为成功的检查井病害处置措施,并编制完成了地方性的《城市道路检查井技术导则及通用图集》.相信这些成功的经验可以为国内其他城市解决类似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道路结构和交通流量对汽车实际燃料消耗量的影响十分显著,因此在建立典型城市道路行驶工况过程中,应该根据道路信息,选取能够代表城市交通结构及居民集体出行特征的数据采集路线,以此保证所获取的数据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与有效性。为了获取一条更具代表行的行驶工况试验路线,提出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路线确定方法,并以西安市为例,计算出西安市城市道路行驶工况试验路线中各等级路网长度所占权重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0.2877:0.2543:0.2725:0.1854,且满足一致性检验,实现了西安市城市行驶工况试验中各等级道路长度的定量规划。  相似文献   

5.
城市共享单车是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是服务公众短距离出行和公共交通接驳换乘的重要方式,在解决城市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科学评估城市共享单车服务的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踏勘法采集了宁波市1 212个共享单车用户有效样本,利用统计学方法构建二元有序概率(bivariate ordered probit, BOP)模型,分析共享单车满意度影响因素,计算显著影响因素的边际效应,量化分析共享单车满意度和使用率的影响因素效用。结果表明:BOP模型可以量化分析影响共享单车使用频率和满意度的各类因素。结果表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家庭拥有车辆情况、平时出行方式和出行距离等具有统计显著性,是影响城市共享单车服务满意度的显著因素。从用户需求和服务感知出发,了解现有服务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迫切需要优化的方面,提升共享单车服务质量和用户出行体验。   相似文献   

6.
顺行环流交通系统多元交通走廊是解决当前道路交通城市内部道路无阻碍交通和路内停车的平面解决方案,以解决城市交通干道的机动车停驻、转向、占用非机动车道问题.根据城市道路规划的平面布局,采取对道路整体资源统一整合,科学划分各类交通影响区域,合理设置各类交通轨迹.通过路内泊车有效兼容交通轨迹,结合顺行环流交通,采取集中、约束和平衡各类交通轨迹,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内部传统主干道路的机动车路内泊车停驻、转向、占用非机动车道问题,达到城市内部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山地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小汽车拥有的影响,探究不同坡度下居民地形感知对小汽车拥有影响的差异,采用贵阳市中心城区不同坡度下的小区居民调研数据,引入3个观测变量来评价居民的地形感知,将结构方程模型(SEM)计算出的潜变量适配值融入Logit模型中,构建包含潜变量和显变量的SEM-Logit模型来研究主客观建成环境与小汽车拥有的关系。结果表明:坡度对小汽车拥有产生积极影响,但不同坡度下的地形感知对小汽车拥有的影响有所不同。在地形条件相对较好的环境中,当小区坡度小于8%,居民对地形感知并不强烈,并认为从小区步行到公共交通站点的距离和时间花费在其承受范围内。因此,地形感知并未对小汽车拥有造成显著影响;在小区坡度为8%~15%时,地形感知对小汽车拥有产生显著负效应。生活在该小区类型的居民,尤其是收入相对偏低的居民,更喜欢选择电动自行车出行,削弱了小汽车拥有量;当小区坡度大于15%时,小区坡度与小汽车拥有量具有正相关性。该小区类型的道路坡度大,居民出行过程中通常会经历频繁的上下坡,造成出行时间花费长,继而形成强烈的地形感知。这严重降低了居民出行选择步行或骑行的可能性,转而提升了小汽车拥有的概率。同时,在SEM-Logit模型中也证明了除地形因素外,家庭年收入、到地铁站最近距离、土地利用混合度、目的地可达性、出行态度对小汽车拥有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针对共享单车的供需失衡、分布不均问题,研究了共享单车用户骑行起讫点的聚集区分布以及不同区域的骑行时间特征,为共享单车的调度运营提供理论支撑。基于用户的骑行订单数据,采用均值漂移算法对骑行起讫点进行聚类学习,得到共享单车的骑行聚集区分布;随后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来衡量骑行时间特征的相似度,对不同骑行聚集区的借车与还车量的累计差值的时间序列曲线进行聚类处理,划分出6类典型的骑行特征,并对不同骑行特征所在地的兴趣点(POI)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在空间上,共享单车的骑行聚集区的空间分布与所在区域的城市路网的布局形式存在较大关联,不同时间段的骑行聚集区的分布大致相同,仅在出行量上存在差异。骑行聚集区的骑行特征与土地利用性质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对于骑行特征为1天内借车量小于还车量的骑行聚集区,其主导因子为商业用地,占比为0.4;对于1天内用户的借车量大于还车量的骑行聚集区,其主导因子为住宅用地,占比为0.57。多种用地性质混合的区域,借还车的差值较小且易产生波动。此外,同一类型的骑行时间特征的主导因子占比在工作日与非工作日会产生变化,同一区域的骑行时间特征在工作日与非工作日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经济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不断增加,汽车因占用道路资源多、造成污染而备受诟病,人们开始寻找更适合城市的出行工具。在德国、荷兰、日本等国家,智慧电单车凭借其快捷、方便、省力的体验,成为城市出行的新趋势。为满足新的市场需求,众多中国自行车企业开始研发智慧电单车。不过,由于力矩传感器技术长期被博世、雅马哈等企业把控,制造流程复杂,售价居高不下,传统自行车厂商面临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0.
针对城市道路中机非混行路段,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可能发生相互干扰问题,在实测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生存分析的模型,利用非参数法对机非干扰行为进行建模分析.结果显示,当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道路宽度、交通流量等条件相同时,机动车驾驶员比非机动车骑行人对距离更为敏感,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流量大,非机动车速度较高,机动车速度较低,干扰距离较小;反之,干扰距离较大.结果为不同情况下机非干扰行为评价、机非隔离设施的设置、交通安全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Many French and European cities have developed a bike sharing system since 2005. This policy may be explained in a great part by the success of the Velo??v in Lyon, which contributed to improve the image of cycling in the city. If bicycles, however, appear to find a new place in the city, one can wonder whether this is really due to bike sharing systems? What are the real uses of bicycles in contemporary cities, with or without such a system?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the paper starts with a literature review on bicycle in the city, to draw lessons from recent experiences of bike sharing systems. It then discusses the two cases of Lyon and Lille, which never had a bike sharing system on its own. The evolution of bicycle use is measured with a comparison of household transportation surveys in Lyon (1995 and 1998) and Lille (1998 and 2006). In both cities, the analysis reveals a rise in the proportion of healthiest citizens among urban bikers, as well as a return of bikes in dense areas. Bike sharing systems are part of such tendencies. They support them, but should not become a panacea for policies supporting bike use in the city.  相似文献   

12.
复杂山地线形和道路冰雪路面结合条件下的安全车速设置及通行能力保障是交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针对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复杂山地道路冰雪路面场景,建立了安全车速与道路线形设计及路面附着系数之间的关系,以安全车速为依据得到了不同路面条件下山地道路的通行能力。依据道路平曲线、竖曲线和横断面数据建立了山地道路三维空间模型;分析了车辆在山地道路平纵组合路段的受力情况,构建了车辆安全行驶速度与圆曲线半径、道路超高、纵坡坡度和路面附着系数的关系模型,并分析了基于安全车速模型的道路通行能力。为了验证模型,选取2种常见的冰雪路面状况和2种常用的车辆类型,获得不同条件下山地道路冰雪路面的安全车速。采用VISSIM软件设计了20种仿真场景,结合道路实测数据验证了安全车速模型的对山地道路冰雪路面车辆安全行驶的提升作用。实测与结果表明:相比全程单一限速模型,所建立的安全车速模型在冰膜路面的行程时间缩短了约38%(小汽车)和32%(大客车),雪板路面的行程时间缩短了约26%(小汽车)和24%(大客车)。山地道路交通流量存在1个自由流到饱和流的相变过程,冰膜路面小汽车下行最大交通量为241辆/h(单向行驶)和231辆/h(双向行驶),大客车下行最大交通量为227辆/h(单向行驶)和222辆/h(双向行驶);雪板路面小汽车下行最大交通量为319辆/h(单向行驶)和249辆/h(双向行驶),大客车下行最大交通量为301辆/h(单向行驶)和236辆/h(双向行驶)。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to assist human force acting on electric bike without using costly torque sensors via a model-based impedance control technique. In general, electric bikes are classified into two categories, i.e., pedelec electric bikes and throttle electric bikes. We focus on the system called a pedelec electric bike. It assists human pedaling force using the pedaling information, e.g., pedaling force or speed. To obtain the human’s pedaling information in real-time, it needs physical sensors such as a torque sensor and a velocity sensor. But, these sensors are expensive and weak against external loads. Also, since these sensors are fixed directly to the forced component in a bike system, there are the risks of damage. For these reasons, sensor-less control methods based on a disturbance observer have been studied so far. In this paper, we have proposed a pedaling torque sensor-less power assist method and have applied it to the experimental pedelec electric bike. A power assist control algorithm, designed by employing an impedance model, consists of a PI-type feedback controller, an inverse model-based feedforward controller, and a pedaling torque observer. Finally, we performed experiments and confirmed the effectiveness of a proposed power assist control method.  相似文献   

14.
因路基填筑材料较差、道路结构与排水设计不合理或使用养护不当,粉土地区许多已建的公铁立交下穿道路在远未达到结构设计基准期即出现破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和交通运输安全。该文在对粉土区下穿道路损坏机理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下穿道路结构与路基排水的设计改进方案,经工程应用,效果良好,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低碳出行合理路径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对公共自行车发展的趋势,针对城市多模式组合网络路径算法研究中对路径合理性和用户偏好关注的不足,提出一种新的出行路径寻优算法。根据居民出行的一般规律分析了一般路径的构成特征,并充分考虑了居民出行策略的个性化。根据"低碳出行"路径选择问题的描述,引入"多元标号"的概念,提出了基于经典Dijkstra算法改进的分层标号算法。给出了算法的详细求解步骤,而且通过算例对新算法的适应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
徐州市泉新路为山区道路改造,该文介绍了此改造工程的设计标准及道路线形、横断面、边坡挡墙、排水等方面设计情况,为山区城市道路的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乡村道路交通网络通达顺畅水平的稳步提升,其交通安全形式依然严峻。为进一步提升乡村道路的行车安全水平,现首先分析乡村道路的交通事故特征,从“人-车-路-环境”角度系统分析事故诱因,然后基于事故分析结果,从道路本身属性角度出发,提出乡村道路系统设计要求,最后以桂林市某山区乡村道路为例,结合事故数据分析其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以适应新时代下四好农村路的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18.
山区公路因而受线形、纵坡和路面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其事故率高于其他公路。随机干扰因素作为山区公路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一直是山区公路使用者的困扰,也是交通管理部门进行交通安全管理的难点。常规交通流模型大多不太适用于山区公路,为了研究适用于山区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的交通流随机干扰模型,分析研究了山区公路交通流随机干扰交通特性,利用交通流宏观分析的欧拉方程方法以及拉格朗日方程微观分析方法建立了山区公路交通流随机干扰基本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