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中国已经做出"力争2030年前CO_2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汽车行业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户之一,尽快开展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规划和实施是未来的必然选择。实施碳达峰和碳中和规划,首先需要摸清碳排放家底,摸清家底离不开碳排放量化核算标准,同时,核算结果也需要对外进行交流公布并进行核查、评价评估,并针对性进行减排,这些都离不开标准的指导。本文通过研究探讨汽车行业统一的碳排放管理基础、碳排放监测、核算及报告、核查、标识、公示、评估评价等相关方面的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2.
高速公路服务区是公路运营阶段重要的碳排放来源之一,通过开展服务区运营期碳排放核算可充分掌握服务区碳排放水平和结构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服务区节能低碳发展。首先界定了服务区运营期碳排放边界范围,基于排放因子法提出了服务区运营期碳排放计算方法。基于服务区所在地区、功能属性、运营情况等不同因素,选取了山东省20个服务区,计算了2019年~2021年度碳排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不同服务区年均碳排放量差异巨大,从2019年到2021年碳排放总量分别在39.08~1 519.63、51.13~1 812.36和30.80~1 427.62 t之间;在碳排放结构方面,电力消耗导致的间接碳排放占比最高,2019年到2021年比例分别达到了76.53%、85.81%和87.64%。此外,以典型服务区为例分析了电能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随不同功能区的变化特点,研究发现餐饮和超市是服务区节能减碳的重点区域。以2021年为例计算山东省服务区碳汇,研究发现植物碳汇占总碳排放的平均比例为8.96%,因此植物碳汇是服务区抵消碳排放的重要途经之一。通过以上研究分析,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节能低碳技术应用、碳排放智慧...  相似文献   

3.
首先,基于城市道路全生命周期的评价方法,提出了市政道路及配套设施的碳排放计算原则和思路,构建了市政道路及配套工程“建造阶段、运行阶段和拆除阶段”3个阶段的碳排放计算模型;然后,通过分类统计不同阶段的能耗和碳排放因子,定量分析了市政道路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以及碳汇量;最后,通过实际案例,论述了所提出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在碳达峰、碳中和分析中的基本步骤以及所需要收集的资料,以期为后续市政道路及其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参与碳排放交易、碳足迹等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绿色交通已成为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现有道路交通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道路机动车辆出行导致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鲜有针对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系统性碳排放研究。通过识别高速公路改扩建过程中勘测设计、工程施工和交通组织三个主要环节中的各类碳排放源,构建“从下到上”的高速公路改扩建碳排放测算方法,并从路面材料、施工工艺、交通组织和能源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低碳化改扩建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郭春  徐建峰  张佳鹏 《隧道建设》2020,40(8):1140-1146
隧道建设消耗资源和能源,并向环境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为解决当前隧道碳排放计算的清单数据难以获取、隧道施工碳排放难以估计的难题,通过在隧道碳排放方面的长期探索,总结当前中国公路隧道碳排放计算、清单数据、影响机制和排放预测的研究进展。首先,通过调研国内外隧道碳排放计算的文献,介绍隧道建设碳排放计算方法; 其次,结合算例阐明使用数据清单和排放系数评估隧道施工期碳排放的计算方法,明确不同施工工序和材料能源对碳排放的贡献; 然后,基于大量隧道施工碳排放计算结果,使用统计分析方法探明隧道施工碳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并使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碳排放预测方程; 最后,针对当前隧道碳排放计算中的2大难题,即难以获取隧道碳排放的基础清单数据、排放数据难以在不同部门和企业中流通,提出发展资源能源计量和区块链技术,促进隧道行业节能减排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不同维度下交通碳排放的形成机理,明确影响交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研究运用多维度移动监测设备,构建了城市交通碳排放移动监测体系,并选取典型路网采集了道路、交通、气象、交通碳排放及行驶特征等信息。在微观层面,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揭示了转速、比功率参数相较速度、加速度,与车辆碳排放间存在更明显的相关性。在中观层面,运用移动监测结果对MOVES机动车排放模型进行参数标定,并运用克隆巴赫系数验证了模型可靠性;运用敏感度分析考察道路等级对机动车排放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道路等级显著影响排放因子,从而针对各等级道路分别计算平均排放因子。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层面考虑了不同机动车类型在不同等级道路的行驶比例,针对已有机动车碳排放模型进行了修正。研究结果显示:2014年上海市小汽车CO_2,CO,HC排放总量分别为8 271.91,76.95,2.13kt;其中,行驶里程占总里程41%的城市主干路排放分担率超过50%;道路等级是机动车排放因子的重要影响因素,城市主干路作为城市中最主要的碳排放线源,应当成为实施碳排放控制策略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7.
林诗云  杜豫川 《上海公路》2013,(1):65-68,72,14
在碳排放的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减少道路交通的排放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国外研究机构和各国政府的低碳交通政策与指标发展的综述,对低碳交通指标体系进行初步研究,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交通指标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持续推进节能减排、持续向双碳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建筑业作为我国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必须在设计阶段就进行碳排放的计算,实现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的设计。为了在结构设计中实现物化阶段碳排放量的快速统计和优化设计,提出综合碳排放因子的概念以简化碳排放计算。与此同时,为了达到碳排放量自动统计及便捷优化设计的目的,尝试将综合碳排放因子同BIM软件结合起来,利用BIM中明细表功能,实现基于构件类别的碳排放自动统计,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道路交通作为交通领域CO2排放强劲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和绝对主体,是CO2减排的重要领域。文中以长沙市为例,基于IPCC2006的碳排放计算公式,结合燃油密度和燃油中碳含量百分比,以不同车辆类型统计分析了长沙市2010—2014年道路交通CO2排放量,结果表明小型载客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加是导致长沙市道路交通CO2排放量增长的重要原因。据此提出了限制小型载客汽车出行和替代燃料的减排措施,其中降低小型载客汽车交通出行率的同时提高大型载客汽车和地铁的出行率的减排效果明显;建议构建以新能源公交、地铁与慢行交通为主,新能源出租车、小汽车为辅的交通发展模式,降低城市交通CO2排放。  相似文献   

10.
半径小于等于550 m的圆曲线路段是车辆易产生高碳排的路段。为揭示载重柴油车在这些小半径圆曲线路段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变化规律,以MOVES模型为基础,应用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道路、交通、车辆、燃油等信息,对MOVES模型中的参数做本地化修正及设置。通过采用MOVES模型进行载重柴油车碳排放模拟,得到了不同平面线形及行驶速度组合条件下的碳排量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首先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分别建立了单位圆曲线长碳排量与圆曲线半径、圆曲线长度、车辆驶入圆曲线路段的初始速度3个参数的关系模型,其次采用迭代的方法建立了小半径圆曲线路段载重柴油车累积碳排放量预测模型。通过实地油耗试验,选用IPCC碳排放核算方法,将车辆油耗数据转换成碳排放数据,对比了碳排量核算值与模型预测值,验证了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单位圆曲线长碳排量以圆曲线半径、车辆驶入圆曲线路段的初始速度这2个参数分别为变量作二次函数形式的变化,以圆曲线长度为变量作幂函数形式的变化;累积碳排量以上述3个参数为变量作多元非线性函数形式的变化;经过参数本地化修正及设置的MOVES模型可以用于我国实际道路交通条件下的载重柴油车碳排放水平预测,以MOVES模拟为基础而建立的多元碳排量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平均值为6. 02%,小于10%,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以在无需借助MOVES模型的情况下方便、快速地估算载重柴油车在小半径圆曲线路段的碳排量。  相似文献   

1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城市道路轻型车排放率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不同角度研究城市道路交通流动态微观排放模型是进行交通环境评价的基础.以长春市典型城市道路为研究对象,在捷达Gix瞬时质量排放数据的基础上,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NOx、HC、CO3种污染物排放率模型,并运用实际道路测量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以大型客车为研究对象,在长沙市的不同道路工况下进行了车载排放测试,借助道路测试得到的数据,利用BP神经网络,以逐秒的速度、加速度、比功率和油耗数据为输入,建立CO2、CO和NOx的排放预测模型,并用部分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CO2、CO和NOx预测结果的总体相关系数R为0.9167,线性高度相关,在整体误差水平...  相似文献   

13.
城市道路车辆排放测试与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长春市部分主干道为试验研究路段,采用一种车载排放测量仪器在实际道路上进行了单车排放试验,运用多项式回归的方法,整合车辆运行状况和排放数据,建立了单车实际道路微观排放模型。利用合作开发的基于路径的微观交通仿真系统与单车微观排放模型的有机结合,开发了一种可预测不同交通状况下交通干道排放的有效系统,并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但可估算并预测车辆在某一路段的污染物排放水平,还可评价交通管理改进措施对车辆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首先,利用台架试验对IVE模型中的基础排放率进行地域性差异的修正;然后,利用GPS系统获得杭州市机动车在不同道路类型和时间下的实际行驶工况;最后,应用修正后的IVE模型确定杭州市实际行驶工况下轻型车和出租车的CO和NOx综合排放因子.结果表明,对IVE模型基础排放率的修正能较好地提高模型的模拟精度;在杭州市区高峰期实际行驶工况下,轻型车CO和NOx综合排放因子分别是2.92和1.03g/km,出租车的排放因子分别为轻型车的2.0和1.7倍.  相似文献   

15.
交通大气环境影响分析是交通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中重要的工作内容,对于道路交通规划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微观交通仿真软件TSIS中的CORSIM排放模型,研究机动车车型、平均车速、车辆加减速度与污染物排放率的相关关系,提出了道路交通路网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计算方法。以某城市主干道相关区域路网作为研究对象,将道路条件、交通流量、交通管理控制措施等因素集成于仿真系统中,研究机动车对相关路网道路环境的影响,利用TSIS彩色成图技术表现出路网中各个路段大气污染严重程度,评价方法直观、生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上海市杨浦区典型路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的测试试验,并对在用机动车的排放水平诸多实际影响因素的分析,以路段上机动车不同类型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试验数据,计算出机动车不同类型的排放因子,揭示实际路网机动车污染物排放与机动车不同类型的对应关系,建立机动车污染排放的数学模型,在有效控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的基础上进行交通规划。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交通建设等级的不断提高,更多的城市隧道将得以建设.由于隧道呈半封闭状态,汽车排放的CO等有害气体不能及时扩散时,将影响驾乘人员的健康及行车安全.CO排放与车辆的运行速度密切相关,采取合理的限速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并减少CO的排放.通过观测,在分析重庆八一隧道、向阳隧道和石黄隧道的车速和CO排放分布特征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车速与CO排放因子关系进行了建模,并提出了车速控制推荐限值he车速控制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降低干线道路系统的交通排放量,基于机动车比功率改进红绿灯期间排放因子的标定方法,进而以相位有效绿灯时间为决策变量,构建使机动车排放总量最小化的干线交叉口群时空资源优化模型.分析相邻交叉口间车队延误与相位差的关系,改进以车队延误最小为目标的相位差优化模型.为验证模型,设计一个案例,根据传统方法获得参考配时方案,借助Vissim软件标定红绿灯期间的排放因子,并使用所提方法获得优化配时方案.结果显示,每种污染物绿灯期间的排放因子均明显高于红灯期间;与参考配时方案相比,优化配时方案下各交叉口车辆延误和排放量均减少8~11%.所提模型能同时降低干线交叉口群的车辆延误和交通排放量,可用于优化干线协调信号控制方案,进而缓解交通拥堵.   相似文献   

19.
新能源车辆引入城市客运交通,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从二氧化碳排放量角度出发,通过扩展二氧化碳排放"自下而上"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以哈尔滨为案例计算了城市客运交通的总能耗及二氧化碳总排放量.通过分析《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计算城市客运交通二氧化碳排放的局限性,从交通使用者角度出发,即根据分车型运距、油耗、电耗、气耗等数据,计算城市客运交通的总能耗,乘以相应的排放因子,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汽油和柴油燃料汽车作为纯电动汽车(BEV)的替代对象,考虑完全替代的极限情况,计算城市客运交通引入BEV车辆二氧化碳的减排量,并对单位能耗、单位电耗、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可知, 2015年哈尔滨市城市客运交通排放二氧化碳总量为290.1万t,其中,汽油和柴油燃料车辆排放二氧化碳为153.9万t.考虑采用BEV车辆代替全部汽油和柴油车辆,可实现41.3万t/年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造成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同时也导致了更为严重的交通污染问题。随着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的日益加剧,对其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关于尾气排放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2个方面:(1)机动车尾气排放研究,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对其进行研究,包括尾气排放获取数据的方法、机动车行驶周期及尾气排放模型的研究。(2)机动车尾气扩散研究,主要是其扩散模型的研究。此外排放控制策略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研究趋势逐步由针对发动机改进等降低单个车辆的排放发展到整个路网的排放量改善的交通控制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