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环境因素对铁路桩基础的影响。运用分段(△t=365d)线性解的方法计算得出铁路桥梁桩基础在锈蚀疲劳不同阶段的疲劳损伤及疲劳寿命,与用Miner理论计算得出的桥梁桩基础疲劳寿命进行比较,发现环境劣化造成的损伤对桥梁桩基础疲劳寿命影响非常大。指出可通过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采用合适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表面做防腐处理等措施,提高桥桩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
铁路钢桥整体节点双轴疲劳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依据铁路钢桥整体节点处次应力的形成和分布状态,设计次应力疲劳试件。利用双轴疲劳试验研究次应力对疲劳寿命的影响,同时进行有限元法对比分析。试验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叠加次应力后的疲劳起裂寿命明显短于没有叠加次应力的疲劳起裂寿命,说明次应力对疲劳强度的影响不能被忽略。计算分析还发现,将次应力与轴向应力等同进行疲劳检算不恰当,将次应力全部当成轴向应力考虑的设计过于保守。  相似文献   

3.
混凝土弯曲疲劳累积损伤性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在室内混凝土试件弯曲疲劳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素混凝土受弯试件在变幅重复荷载作用下的弯曲疲劳累积损伤性能,在对试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证明了变幅疲劳荷载的大小和加载顺序对混凝土弯曲疲劳破坏有较大的影响,当疲劳荷载由小变大时,累积损伤量大于1,当疲劳荷载由大变小时,累积损伤量小于1,P-M线性累积损伤准则不适于混凝土弯曲疲劳破坏,同时验证了非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拉萨柳梧大桥吊杆疲劳寿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实践证明,疲劳失效是吊杆破坏的主要形式。应用Palmgren-M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阐述了吊杆疲劳所涉及的主要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了拉萨柳梧大桥吊杆疲劳设计寿命,计算了吊杆的疲劳设计寿命,讨论了该桥吊杆服役一定时期后的疲劳剩余寿命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王弘  高庆 《中国铁道科学》2006,27(5):136-138
在对称拉压超声疲劳试验装置基础上,开发研制非对称拉压超声疲劳试验装置和三点弯曲超声疲劳试验装置。采用超声疲劳试验方法,结合扫描电镜断口微观分析,对40 Cr钢和50车轴钢光滑试样和缺口试样,在超高周疲劳范围内的疲劳性能和疲劳断裂机制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对40 Cr  相似文献   

6.
预防由人员疲劳引发的铁路运输生产事故,对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铁路运输岗位疲劳,分析疲劳诱发、疲劳检测和疲劳风险因素的研究现状,将疲劳检测方法分类,比较各方法的优缺点。指出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应更多地关注机车乘务员以外的其他岗位;疲劳恢复是具有很大实用价值的研究方向;基于生理测量和机器学习的检测方法在铁路运输岗位疲劳检测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适合铁路运输岗位的疲劳干预方法和控制岗位疲劳发生、发展的管理办法是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7.
金键  杜文 《中国铁道科学》2003,24(3):137-139
驾驶疲劳表现特征是多维度、多侧面。本文重点研究驾驶疲劳的致因因素及其交互作用;驾驶疲劳的形成过程、规律及机理;驾驶疲劳失衡性测试与评价,驾驶疲劳馈选模式,驾驶疲劳效应分析;驾驶疲劳综合评价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 多角度、深层次地研究驾驶行为,进而分析导致驾驶疲劳的各种直接、间接因素,建立了诸因素单独作用及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2 研究驾驶疲劳形成过程,采用传递函数将其量化、简约化、模式化,依据自控理论将驾驶疲劳模型化为惯性环节及比例微分环节的合成。所建模型表明驾驶疲劳具有二阶系统的一般特性。3 对多种疲劳…  相似文献   

8.
钢桥的疲劳(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仓一郎 《铁道建筑》1994,(5):37-40,F003
本文阐述钢桥疲劳设计观点,介绍钢桥发生疲劳龟裂的实例及其分析和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疲劳是材料的一种重要的破坏现象,但长期以来疲劳寿命的预测在一些方面还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基于作者在文献中提出的内时-损伤本构理论。提出了一种预测低周疲劳寿命的新方法,并得出了三种特殊情况下疲劳寿命的预测公式:(1)对称拉压应变疲劳;(2)对称剪切应变疲劳;(3)对称拉压-剪切比例耦合应变疲劳,本文提出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可以用来计算各种复杂加载情况下的疲劳寿命。作者通过黄铜单轴对称拉压低周疲劳试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方法,本文为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9根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的疲劳试验,分析了疲劳荷载作用下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的裂缝发展原因,依据黏结-滑移理论,探讨了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疲劳裂缝宽度的计算方法,提出了相应公式,并将理论值和实测值进行了对比,两者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