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根据天津港冬季冰情特点和泊位情况,分析了航道航行和靠离泊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际操纵船舶的方法,探讨了天津港冰期航行的安全措施,以便更好地发挥港口效率,促进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2.
随着天津建设现代化的北方、航运中心、物流中心的步伐日益加快,天津港的船舶交通流量和货物吞吐量逐年上升,航运需求逐年扩大。保障港口正常生产,营造良好的水上船舶交通环境,积极应对冰冻等恶劣气象影响,无疑成为了各有关单位的重要任务。2010年初,天津港遭受了近40年同期最严重的一次冰情影响。文章通过分析2010防冻破冰工作,总结成功经验,探索安全管理对策,为今后天津港的防冻破冰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崔金茹 《港口科技》2010,(12):43-44
2010年11月2日,天津港物流自备集装箱西安至天津港海铁联运直达班列正式运营。这将实现外贸进出口货物运输的便捷化生产。这不仅增强了天津港的服务功能,也为天津港筹建西安区域营销中心,推动两地海铁联运搭建了物流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4.
为配合天津港实现今年的生产目标,天津港引航中心针对天津港海域实际和引航专业人员级别比例不均衡的状况,提升引船尺度,优化人力结构,确保安全和生产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5.
《中国远洋航务》2008,(8):91-91
日前,天津港客户服务呼叫中心开通“天津港集装箱集疏港信息手机短信点播系统”。该系统的开通,畅通了天津港服务客户的渠道,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港口交通压力,节省了客户成本,满足了客户需求,保证了港口生产的顺利进行。该系统以天津港客户服务呼叫中心为基础平台,定时采集港口各个集装箱作业单位相关信息,建立相关数据库,  相似文献   

6.
日前,天津港客户服务呼叫中心开通“天津港集装箱集疏港信息手机短信点播系统”。该系统的开通,畅通了天津港服务客户的渠道,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港口交通压力,节省了客户成本,满足了客户需求,保证了港口生产的顺利进行。该系统以天津港客户服务呼叫中心为基础平台,定时采集港口各个集装箱作业单位相关信息,建立相关数据库,  相似文献   

7.
《水道港口》2007,28(1):73
本刊从天津港获悉,2007年1月9日,天津港25万t级航道一期工程宣告竣工,二期工程开工仪式在天津港五洲国际集装箱码头举行。天津港25万t级航道一期工程自2005年12月开工以来,参建单位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成果,优化施工工艺,提高生产效率,科学组织实施,提前16d完成了施工任务。一期工程施工区域长37h,底宽207m,航道设计水深-18.5m,疏浚工程量2400万m^3。二期工程施工区域长30h,底宽315m,设计水深-19.5m,疏浚工程量3300万m^3,预计2007年年底建成。工程建成后,天津港将能接卸所有进入渤海湾的船舶,极大提升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辛海 《中国海事》2008,(5):65-67
天津港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海港,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2007年天津港吞吐量达3亿吨,今天天津港一天的吞吐量比1952年重新开港时全年的吞吐量还要多;现在天津港陆域面积达到53平方公里,比重新开港时扩大了40倍;如今天津港航道水深-19.5米,比重新开港时浚深了3倍多:今天,天津港拥有水、陆域面积近200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9.
《机电设备》2005,22(3):45-45
天津港重视生产建设与水资源再利用的和谐发展,天津港污水处理中心组建十五年来,在污水处理方面所投资金已超亿元,日污水处理能力已达到12000吨以上,比运行初期增长5倍,在天津市污水处理行业中居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0.
2010年3月22日上午,“玛丽亚那新加坡”轮天津一澳大利亚航线在天津港集装箱公司成功首航。这条中澳航线的开通,填补了天津港与大洋洲之间的航线空白,使得天津港的航线布局更加合理,增强了天津港辐射内陆腹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船冰碰撞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如何得到碰撞中的冰载荷一直是船舶碰撞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分别建立300 000 t冰区航行船和层冰的有限元模型,基于弹塑性理论及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利用MSC.Dytran对其碰撞进行数值仿真,模拟了船首及层冰的接触碰撞过程,最终得到船冰碰撞过程中的碰撞力、船首结构响应、船航速变化及能量耗散等参数。分析船冰碰撞过程中的碰撞机理及特性,并对冰区航行船特别是其船壳提出结构加强的建议,为设计冰区航行船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冰区航行船层冰作用下的结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冰碰撞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如何得到碰撞中的冰载荷一直是船舶碰撞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分别建立300000 t冰区航行船和层冰的有限元模型,基于弹塑性理论及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利用MSC.Dytran对其碰撞进行数值仿真,模拟了船首及层冰的接触碰撞过程,最终得到船冰碰撞过程中的碰撞力、船首结构响应、船航速变化及能量耗散等参数.分析船冰碰撞过程中的碰撞机理及特性,并对冰区航行船特别是其船壳提出结构加强的建议,为设计冰区航行船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吴炜  黄焱 《船舶力学》2021,25(2):166-174
本文针对一艘航行于北极海域的破冰船进行了一系列冰水池模型试验,试验中通过旋转船模的方式,实现了对海冰漂移速度与船舶航行速度的同时模拟.试验中重点观察了不同工况下船舶首、中、尾区域冰排的破坏模式,通过对触觉式传感器测得船体不同区域的冰载荷进行详细分析,研究了海冰漂移及航速变化对冰载荷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冰区航行     
徐子春 《天津航海》2002,(4):4-7,13
在高纬度航区航行时,经常遇到冰况,因而本文作者从船舶接近冰区前的准备工作,到冰区航行时的船舶如何操纵,车舵、风、流的如何利用,以及必要时如何锚泊,以至遇到困境如何申请破冰船的解救,以亲身感受提供给同行。  相似文献   

15.
2.6 浮冰 如果大的块冰封住航道,尽管它不是特别坚实,亦不要试图去撞碎它,最好的办法是尽可能地绕开它或是慢慢顶住它,然后加车,将其推向前方,最后滑向一边,一旦清爽可以通过时则应适时减速,以免快速撞击另外较大的冰块.  相似文献   

16.
基于Voronoi图采用参数化设计工具对不规则几何形状的浮冰开展参数化建模,参照真实冰区测量信息,利用遗传算法对浮冰尺度概率分布开展了优化研究。考虑不同浮冰尺度范围,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船舶在浮冰区航行的冰阻力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发现:大尺度浮冰相对于小尺度浮冰而言,破碎更为剧烈;优化浮冰尺度概率分布的冰阻力峰值总体而言大于优化前,平均值则较小;数值计算结果在较大浮冰尺度范围内与经验值较为吻合,浮冰阻力平均值随浮冰平均尺度增大呈负指数幂函数减小趋势。文中提供了一种对浮冰尺度概率分布进行校正和优化的方法,对船舶在浮冰区的阻力预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基于700TEU极地PC5级多用途集装箱船,应用冰载荷解析算法,分别计算分析2种主要的海冰失效模式下,航速、冰厚对船体首部区域冰载荷影响,拟合得出它们之间的量化关系曲线。结果表明:不同的海冰失效模式下,航速、冰厚与船体首部区域冰载荷的量化关系有显著区别;2种主要的海冰失效模式将随层冰厚度、航速变化而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8.
《舰船科学技术》2015,(Z1):21-26
冰水池是一种服务于冰区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设计、建造的模型试验水池。其通过模拟寒冷海域水面自然冻结状态,结合各种冰情环境实现试验室条件下的模型冰力学性质相似。在冰水池内,试验人员以一定模型试验相似率为基本准则,分析目标试验对象在冰区作业工况下的主要性能,并开展相关参数测量、数据分析的研究工作。本文基于对国内外主要冰水池及其试验技术的研究,从试验设施发展现状、试验关键技术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几个方面来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9.
2008年3月,接到浙江欣海船舶设计研究院的信息反馈.称围绕国内非入级船舶有两种令人尴尬的意见:一是因结构设计未进行冰区加强,船舶被限令在冬季不能进入青岛以北的海域。二也因同样原因.被责令删除结冰稳性的计算,否则不被确认船体图纸的统一。2008年6月.在CCS系统新进人员培训班上.也有验船师透露.海事部门在检查航行船舶时,对没有B级冰区加强的船舶.冬季到渤海湾要采取“扣船“行动。  相似文献   

20.
Glacial ice features in the northern and central Barents Sea may threaten ships and offshore structures. Particularly, small glacial ice feature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detect and manage by concurrent technologies, are of concern. Additionally, small glacial ice features are more susceptible to wave-driven oscillatory motions, which increases their pre-impact kinetic energy and may damage ships and offshore structures. This paper is part of three related papers. An initial paper (Monteban et al., 2020) studied glacial ice features’ drift, size distribution and encounter frequencies with an offshore structure in the Barents Sea. The following two papers (Paper I and Paper II) further performed glacial ice impact studies, including impact motion analysis (Paper I) and structural damage assessment (Paper II). This paper (Paper I) studies the wave-driven motion of small glacial ice features and their subsequent impact with a given offshore structure. The aim here is to develop a numerical model that is capable of efficiently calculating the relative motion between the ice feature and structure and to sample a sufficient amount of impact events from which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can be obtained. Th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entails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impact location and associated impact velocities. Given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impact velocities at different locations, we can quantify the kinetic energy for related impact scenarios for a further structural damage assessment in Paper II (Yu et al., 2020).In Paper I, a numerical model that separately calculates the wave-driven oscillatory motion and the mean drift motion of small glacial ice features is proposed, implemented and validated. Practical and fit-for-purpose hydrodynamic simplifications are made to simulate and sample sufficient impact events. The numerical model has been favourably validated against existing numerical results and experimental data. A case study is presented where a 10 m wide glacial ice feature is drift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urface waves towards an offshore structure. The case study shows that if an impact happens, the overall impact location and impact velocity can be best fitted by the Normal and Weibull distributions, respectively. Additionally, the impact velocity increases with impact height. Moreover, the impact velocity increases and the impact range is more dispersed in a higher sea state.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notice that the approaches and method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dhere to and reflect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stated in ISO19906 (2019) and NORSOK N-003 (2017) for estimating the design kinetic energy for glacial ice impa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