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几种常用的声屏障结构建立仿真模型,研究在不同结构形式下的噪声传播的声场分布特性及降噪性能,分析了声屏障不同结构类型与降噪性能之间的影响,对四种常用带顶部结构的声屏障进行了讨论。设置声屏障对于屏障后音影区有较好的保护效果。声波到达声屏障产生顶部绕射,绕射损失造成的降噪量明显,2 m的声屏障高度增加0.5 m之后,各测点的降噪值平均增加了5 db(A)。带顶部结构的声屏障的降噪值值明显高于不加任何顶部结构的直立型声屏障,分别比2 m直立型的声屏障高5-7 db(A)。  相似文献   

2.
以武汉市轻轨专线声屏障为研究对象,应用几何声学软件Raynoise对不同结构形式的声屏障降噪效果进行数值仿真,并通过文献中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同等高度Y形式声屏障整体降噪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泡沫混凝土声屏障的吸声特性,针对复合型声屏障的结构形式及声屏障的顶端结构类型建立优化模型。基于声屏障的吸声基本理论和环境声学的边界元理论,利用交通噪音的频谱特性,分析不同声屏障高度及不同受声点高度时声屏障插入损失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了复合型声屏障的结构形式及声屏障的顶端结构类型对声屏障插入损失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泡沫混凝土吸声型声屏障在近声源侧,声屏障插入损失为零;在远声源侧,声屏障插入损失的分布分为干涉、衰减及稳定3个阶段。声屏障的高度和受声点高度仅能影响近距离的声场分布,在远声源侧稳定阶段各高度的声屏障插入损失相差不超过0.2 d B;复合型声屏障在近声源侧声屏障插入损失存在负值,吸-隔-吸组合形式的复合型声屏障降噪效果最优;顶端结构为圆弧形声屏障的降噪效果优于30°折壁型和直壁型。  相似文献   

4.
高速公路交通噪声较为严重,合理的选择声屏障对于高速公路降噪非常重要。本文以声屏障的降噪效果与影响声屏障选型评价因素为基本出发点,研究了不同构造材料、不同结构类型声屏障的降噪效果,并根据各种声屏障适用环境与使用性能,确定合适的声屏障类型;以云南省武昆高速公路为例,结合声屏障选型与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其最终的敏感目标降噪方案。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铁路桥上全封闭声屏障的降噪性,选取铁路桥上不同车速的混凝土全封闭声屏障、金属全封闭声屏障和单侧直立式声屏障测试断面,开展声屏障内外声场的噪声测试,建立全封闭声屏障统计能量分析模型,结合实测结果验证数值模型的适用性,最后对比分析声屏障不同结构形式、隔声板材料和传声损失、车速对声屏障降噪量的影响,探讨声屏障数值模型中的传声损失、模态密度参数对外声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测试车速下,声屏障内部噪声显示出轮轨噪声频谱特性,空间分布符合线声源的衰减特性;采用所建立的全封闭声屏障统计能量分析模型来预测声屏障外部噪声的A声级与实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与直立式声屏障相比,全封闭声屏障的插入损失高9 dB(A)以上,并随列车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全封闭声屏障对高频噪声成分的降噪效果更优;提高声屏障隔声板的传声损失导致外声场噪声的衰减量,略大于同幅度降低传声损失导致的噪声增加量;声屏障统计能量分析模型中隔声板的模态密度对声屏障降噪性能的影响比内声腔的模态密度敏感。  相似文献   

6.
以解决高速铁路的噪声问题的声屏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其结构形式与吸声材料特点。总结高速铁路声屏障结构设计考虑因素如噪声源、环境因素、视野及荷载因素。分析高速铁路声屏障结构设计的依据,荷载采用及荷载组合的情况。针对金属立柱插板式声屏障进行静态受力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金属立柱各项验算均满足规范要求,混凝土插板在荷载作用下的应力相对较小,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还讨论声屏障的改进措施来提高其降噪能力、美观性等。  相似文献   

7.
杨满宏  叶慧海 《北京公路》1999,(5):26-29,32
本文从聂家庄居民区声环境现状入手,对该处声屏障的降噪性能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高架线路的广泛应用,轨道交通桥梁振动与噪声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介绍了混凝土桥、钢桥、钢混组合桥的典型振动与噪声试验和桥梁结构噪声常用的理论研究方法。其次,从桥梁结构优化的角度,讨论了混凝土桥、钢桥常用的减振降噪措施,并探讨了TMD的减振降噪效果。然后,综述了桥上轨道结构常用的减振降噪措施。最后,总结了3种声屏障降噪效果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①不同结构桥梁振动与噪声有所差异,总体来说钢结构桥梁振动与噪声问题更为突出;②混凝土梁截面的优化措施具有一定的减振降噪效果,如增设中腹板或横隔板,优化腹板倾角等措施,U梁对轮轨噪声具有遮蔽效应,梁下区域遮蔽损失最大可达10 dB(A),但与传统箱梁相比,U梁结构噪声更大;③约束阻尼结构能够有效控制钢桥振动与噪声,TMD能够有效抑制桥梁结构低频振动,但降噪效果甚微;④在钢轨、扣件、轨枕道床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减振措施,从而达到轨道交通桥梁减振降噪的目的是最为经济可行的方法;⑤声屏障可有效控制交通噪声,直立声屏障降噪效果为5~10 dB(A),半封闭声屏障降噪效果约15 dB(A),全封闭声屏障降噪效果超过20 dB(A)。  相似文献   

9.
《公路》2017,(12)
以往声屏障设计只考虑降噪功能与抗风安全性,而忽视了防撞安全性;近年,车辆碰撞公路声屏障致乘员伤亡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声屏障已然成了公路上新的安全隐患点。为解决该安全问题,采用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等方法,深入分析了声屏障安全问题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提出了能够解决安全问题的防撞声屏障结构,最终采用实车足尺碰撞试验对其安全性能进行论证。试验结果表明,防撞声屏障的阻挡功能、缓冲功能、导向功能等安全性能指标均满足《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JTG B05-01-2013)的要求,防护等级达到五级(SA)水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申嘉湖杭高速公路(湖州段)上多处声屏障的声学设计、声屏障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一种新型声屏障的设计思路。结果表明,新型声屏障可以对高速公路沿线的噪声敏感点达到了预期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声屏障越来越多的被采用。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往往更多的关注桥梁主体结构,而对于桥梁附属结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依托贵阳市某高架桥声屏障项目,简要叙述声屏障的各项设计参数,依据现行相关规范对其主要的受力结构进行验算,确保其结构强度、刚度等均满足要求,为项目的安全实施提供可靠依据。以期为类似项目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声屏障是降低公路交通噪声的环保工程措施。如何在充分发挥其降噪功能的同时,使其达到结构稳定、材料环保、与周围景观协调,是声屏障设计与工程实施必须统一协调处置的关键。作者通过对苏嘉杭高速公路高架桥段声屏障工程设计与承建全过程遇到的关联技术问题,提出处置思路及实施对策,进行总结与分析,用以探讨如何提高声屏障设计及工程实施的水平,以兹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采用Cadna/A噪声模拟软件建立道路交通的预测模型,分析高速公路噪声源的特点,研究拟建高速公路建成后可能会给沿线的声敏感点带来不利的影响,并对高速公路沿线敏感点声屏障设置前后的声场分布情况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声屏障高度为3m时,敏感点昼夜噪声值均可达到国家标准,其最大降噪量为10.2dB(A),最小降噪量也有7.1dB(A),此研究结果可以为拟建高速公路沿线的敏感点噪声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受建设环境及经济条件的影响,监测中小跨径斜拉桥的拉索安全一般只能通过在部分拉索上布置的少量传感设施来完成。如何将少量传感设施布置在桥梁拉索的恰当位置并取得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数据,已成为桥梁安全监测设计时需要处理的关键性问题之一,而恰当的位置只能通过拉索的相关性来确定。  相似文献   

15.
以某城际轨道交通工程为例,通过CFD模拟,计算全封闭声屏障内列车行驶产生的活塞风压,作为结构设计的依据。计算中考虑单车通过、两车在声屏障端部截面交会以及截面突变处交会的不同工况。计算结果表明,在全封闭声屏障顶部设置通长1 m宽通风排烟口、车速120 km/h的条件下,列车行驶产生的活塞风压范围为-192~392 Pa。  相似文献   

16.
利用淤污泥陶砂制备声屏障材料,研究其密度、抗压强度、吸声性能和抗冻性能,并应用于实际工程。实验证明,该声屏障密度为780kg/m3;28d抗压强度4.8MPa;平均吸声系数0.70,在交通频率集中的800~1 200Hz状态下平均吸声系数为0.86;15次冻融循环,质量损失为0。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保证工作面的安全,并有效运输隧道掘进时挖出的土碴,采用膨润土支护液体,完成任务后的支护液体必须经过处理,分离出来的沙土可以在工地上得到再利用(作为隔音墙和填充料)。从土碴处理和再利用的角度对泥水分离设备进行优化,从而使资源得到了保护,由于膨润土和絮凝剂的消耗最小化,提高了隧道工程的经济性,并减小了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8.
鼓式制动器结构振动噪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阐述了制动器制动噪声发生的一般机理,给出了鼓式制动器低频(发啃)和高频(尖叫)振动噪声的实际结构闭环耦合模型,较为完善地考虑了各种结构系数的影响。模型的仿真分析结果和试验结果取得良好一致。提高了对制动噪声的定量分析,证明了通过改变结构的特性参数匹配可有效地抑制制动噪声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