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轨道交通》2010,(12):52-53
21世纪是全球地下空间大开发的世纪,隧道超大直径、超长距离,隧道结构功能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显现。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刺激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高铁、长大隧道和越江跨海隧道的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隧道数量最多、建设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隧道大国。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已建成运营的铁路隧道8900余座,总长度约6000km,在建铁路隧道约2500座,总长度已超过4700km,  相似文献   

2.
《轨道交通》2011,(9):50-51
在继续大力推动隧道及地下空间施工技术的发展,加强各国建设施工方法与装备等信息的交流,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和鸿与智工业媒体集团联合主办的“2011中国地下工程与隧道国际峰会”于2011年8月22—23日在上海盛大举行,此次峰会将围绕“地下空间与隧道的安全可持续发展”主题,邀请国内外相关政府、业主、施工单位、设计研究所、勘察院等相关领导、知名专家,  相似文献   

3.
《轨道交通》2009,(8):45-45
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的需求量可谓与日俱增。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地下空间的建设、如何攻克隧道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如何实现施工速度和施工效率的完美统一,借助建国六十周年和中国地铁建设四十年的契机,鸿与智《轨道交通》杂志邀请了众多专家学者集聚北京展览馆,一起分享探讨了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的先进施工技术、工艺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
有学者预测,21世纪是全球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人类越来越多的活动将会转入地下,地下空间的开发是解决越来越严重的土地紧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塞、能源浪费、防灾安全等问题的战略性方向。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动城市布局优化及经济的发展,已成广泛共识。依托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带动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大课题。如在大型换乘站地区建设地下开发综合体;同步建设地下车行和步行系统: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等。此外,地下街、地下商场、地下车库、过街地道、地下变电站、地下储库、地下水库和泵站、取排水隧道及其他市政公用管道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也大量利用地下空间。  相似文献   

5.
曾宇轩 《轨道交通》2009,(11):16-17
“中国能向国际隧道行业界贡献些什么“10月28日开幕的第四届中国国际隧道工程研讨会上,国际隧道工程与地下空间协会(ITA)主席Martin Knights给出了答案。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和长、大、深越江越海隧道的快速发展,这些已经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地上地下空间和隧道市场开发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6.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形式进入多样化发展阶段,城市隧道引领地下空间开发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结合近年来城市隧道爆发式增长进程中,在建和运维项目中的隧道节能与环保技术等调研分析成果,将绿色建筑理念进行延伸,提出绿色隧道概念,并聚焦隧道设计、施工和运维环节的关键技术问题,从隧道毗临空间利用、装配式建造、噪声控制、通风环保、照明节能、地热节能利用和智慧运维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和探索,相关成果能为隧道绿色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李双全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0,33(10):172-172,174
地铁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有效形式。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地铁建设也得到大力的发展,因此,隧道工程也占了城市基础建设工程的很大的比例。地铁工程属大体积地下工程,技术复杂,投资巨大,百年大计,混凝土除强度等级要满足结构要求外,还必须考虑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可靠性,渗漏就是一个重要的控制环节。现从地铁隧道的混凝土施工、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其防治等方面进行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8.
刘国彬,男。1966年5月生.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任上海同是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协会会员、中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理事、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地下铁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与地下空间学会理事、上海市总工程师协会理事、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委员会委员等。  相似文献   

9.
邓艳 《轨道交通》2007,(2):50-52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展开,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地下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隧道施工方面,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广泛应用于上海、广州、北京、深圳、南京、武汉等城市市政建设。尤其在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公路交通网络和高速公路交通网络的构建规划中。据不完全统计,至2010年,全国计划新建大型越江公路隧道约30条,累计掘进长度66公里。过河、越江和跨海的水底隧道建设任务越来越多,建设规模越来越大,采用盾构法施工的超大直径长距离隧道已成为新一轮城市公路隧道建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就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为题展开了研究,开始我们介绍了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现状,然后我们介绍了隧道及地下工程在施工中用到的方法和技术,最后我们对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未来做了展望并提出了施工中要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通过阐述城市地下快速路系统的定位及其交通功能,以及城市地下快速路进出口布置与其交通功能的关系,分析出地下快速路起终点进出口、中间进出口及地下空间联系进出口布置与地下快速路系统交通功能的关系及对地面路网的影响。结合地下工程的特点初步探讨城市地下快速路进出口布置原则。  相似文献   

12.
引言 隧道工程是土木工程的分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不仅利用于铁路、公路交通和水力发电、灌溉等水工隧道外,也用于上下水道、输电线路等大型管路的通道,还将过去理解为地下通路的隧道概念,扩大到地下空间的利用方面。包括诸如地下发电变电所、地下停车场、大型地下车站、地下街道等适用隧道工程技术的建筑物。我国的公路建设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礼明 《北方交通》2012,(9):117-120
介绍了隧道防坍塌控制技术。隧道防坍技术依靠地下工程施工的经验,利用新技术的集成和优化,推行隧道防坍"二十四字"施工方针,灵活应用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十八字"施工方针,贯彻"四项防坍基本经验",充分考虑地下洞室开挖支护的时间与空间效应,可广泛应用于公路隧道工程施工防坍。  相似文献   

14.
围岩-隧道衬砌结构体系的减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减震新技术,对地面建筑效果显著。本文在分析了地面结构隔震原理的基础上,以隧道洞口段为研究对象,从隔震角度出发,提出了地下结构减震模式的基本构思。根据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的结果,论述了这一构思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其结果可供地震区隧道和地下工程抗震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向大跨度、多功能、深地下和立体交叉方向发展,对地下工程的设计施工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对中国新建城市大跨度地下工程和欧美当代地下洞室工程的研究,分析国内外城市大跨度地下工程的建设思路和特点,总结这些地下工程在勘察选址、设计和施工以及规划方面采用的方法和经验,对今后地下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相似文献   

16.
城市人口大量集中为城市公共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限制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大范围地开发地下空间、建造地铁隧道成了缓解交通压力的重要手段。在城市软土中修建地下隧道主要采用盾构法施工,隧道管片作为地铁隧道永久支护结构,对隧道结构的安全起决定性的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围岩—隧道衬砌结构体系的减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减震新技术,对地面建筑效果显著。本文在分析了地面结构隔震原理的基础上,以隧道洞口段为研究对象,从隔震角度出发,提出了地下结构减震模式的基本构思。根据模型和数值分析的结果,论述了这一构思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其结果可供地震区隧道和地下工程抗震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山区隧道施工中,地下工程的防水施工是施工中的一个重点工程,只有做好地下工程的防水工作,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安全以及使用性能。防水堵漏工法能有效解决地下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接缝、施工缝、变形缝、蜂窝麻面及混凝土收缩裂缝等渗漏水、止水、防水补漏效果显著。具有简单有效、设备体积小巧、不受防水修漏施工场地大小限制等特点。主要阐述了防水堵漏工法在山区隧道地下防水工程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以现有城市快速路建设为基础,提出一种带状连续的地下浅层空间利用方法,建立“三原则、五过程”的城市快速路地下空间建设方法。依托南京横江大道快速路改造工程,实例分析地下浅层带状空间资源规划的原理,并据此进行交通量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浅层带状空间开发应依托隧道结构工程,环绕隧道断面,建设近期规划道路和附属工程,并考虑远期预留夹层,有效降低建设成本,确保地下空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新区人口规模扩张带来的交通量剧增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地下空间设计的功能性、复杂性也在逐步升级。这就决定了地下工程内部行人的组成更加复杂,行人流量也大幅增加。如何确保地下空间内部行人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地下与地上行人交通的便捷性,是规划设计中重点考虑的因素。行人仿真模型可以对整个地下公共空间的行人数量和分布有一个整体的理解。通过计算和仿真展示及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