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国家图书馆藏明代大统历日汇编>收录<大明泰昌元年岁次庚申大统历>残卷,经对比发现,该历年份非庚申.据残历之纪年表推断,其年份当属下一年,即辛酉年.该年历日颁发之前,因皇位更替,二度改元,出现了两次变更历日年号的特殊情况."泰昌元年"或有所本,建议仍据原笔书题写<大明泰昌元年大统历>定名.辛酉年历日之印造颁行过程,可为今人审视传统颁历制度提供一个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2.
以南宫说的学术经历和历法知识构成为切入点,探讨了唐神龙元年到开元年间早期天文历算机构主要成员的学术活动、相互关系和他们历法知识中的外来成份,为解读“《大衍》写《九执历》,其术未尽”一案提供了一个丰富、可靠的历史背景,从而阐明了中唐时期印度天文学在官方天文学机构中的重要影响和《九执历》在当时历算学界的强势地位,并说明了瞿昙撰等提出指控的真正原因在于《大衍历》没有完整地“抄袭”《九执历》,最后指出瞿昙撰等提出指控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印度天文学在唐代官方天文学中的地位,并让印度天文学更彻底地融入到中国本土天文学中去,而朝廷对该公案的判决结果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其后中国传统历法对印度历法中先进成份的吸收。  相似文献   

3.
七元甲子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夏、敦煌出土历书中二十八宿纪日连续性的检验,将七元甲子法的行用上推至五代时期,远早于目前学界的估计;同时,文章认为,七元甲子法出现以后,二十八宿纪日逐渐进入历书,成为历注的一部分,并在众多历注内容中地位逐渐提高.通过对七元甲子法起源的分析,作者得出以下结论:"七元甲子法"与九宫配年可能始自唐曹士荔的<符天历>;<符天历>的历首确始于唐显庆五年雨水,而非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的该年正月朔;该历的历元、积日算法等内容的编制皆借鉴了<九执历>,其中的某些内容(如"七元甲子法")很可能首先在敦煌、西夏等边地自制历书时被采纳、行用;中原汉地的官方历书在唐后开始逐渐接受<符天历>中的某些内容,最迟至南宋时"七元甲子法"即在官历中固定下来,中国古代传统的具注历因此而逐渐定型.  相似文献   

4.
清初历算学家薛凤祚在其巨著《历学会通》中试图会通古今中西历法,该书《正集》即其会通后的"新中法"。薛凤祚的会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新中法"融合了当时最主要的四部历法:《授时》、《回回》、《崇祯历书》、《天步真原》;其次,"新中法"在形式上回归了传统;最后,"新中法"融合了注历与星占的内容。薛凤祚会通历法的这些特征与其所处时代关系密切,他会通历法的方式实际上响应了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仕唐印度天文学家瞿昙悉达在奉旨翻译的《九执历》开篇作按语说"九执历法,梵天所造,五通仙人,承习传授"。历来对于"五通仙人"一词或有误解,或对其理解未能透彻。本文从汉译佛经中频繁使用"五通仙人"一词时所呈现的专门语境出发,并结合历史上印度天文学的"承习传授"特点来加以论证,以揭示"五通仙人"一词的真实含义,由此探究中国与印度古代天文学的不同传承风格,并进一步阐发《九执历》在中外天文学交流与比较研究中所具有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丽移植唐代法制之变形及其历史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丽王朝也曾对唐代法律制度进行大规模移植.从总体上看,高丽王朝不像古代日本那样以全盘吸收的模式移植唐代法制,而是对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使之产生了全方位的变形.之所以进行这些变形,有着极为复杂的历史背景,社会、政治、传统、风习等各种因素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僧的涌现是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愈来愈受到学界的关注。人们曾从不同方面对之作出论列。本文征引文献,参酌前贤之论,从唐代僧诗创作全貌的把握中,希图廓清诗僧这个群体的有关方面,从而对他们的创作做出合乎实际的评述。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歌的创作中,犹以"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最为光芒万丈,可以说,李白和杜甫的诗文创作代表并象征着一个时代,"仙""圣"之别,体现着李、杜二人对于各自生命轨迹中无形之象的把握和对天命的领悟。在宋代,人们对李、杜作品的评价有着明显的倾向性,这可以看作是宋人对于唐代诗歌典范的一种抉择。通过对唐代诗歌典范作品的研究,可以此为切入点,扩散开去,从点到面,进而普遍地把握一个时代诗歌作品的主基调。这种对于时代典范的把握,也正是我们继承和品评前代文学创作时值得借鉴的方法和必须具备的眼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张子信神秘的天文发现入手,概括了张子信天文发现的5个要点,并指出张子信的水星"应见不见"术是张子信天文发现中最为精致的部分;释读了古代有关天文文献中关于水星"应见不见"术的记载,阐明了中国古代历法中的水星"应见不见"术来源于张子信的发现;从运动学角度分析了水星"应见"的规律,并利用现代天文历表通过数值计算验证了水星"应见不见"规律的主要部分,同时也证明了水星与其他行星"感召向背"的说法与事实不符;进一步指明了"应见不见"现象的物理本质,讨论了张子信天文发现的可能来源.  相似文献   

10.
通过品析唐代诗歌,阐述了唐代诗人有着浓厚的海洋情结,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唐代“海”字文章做得大而强,海水制盐、珍珠采集、季风航海、海外贸易等在唐诗中都有如实反映;另一方面,唐代诗人由海洋激发的诸多人生感悟,无论积极与消极,唐诗也作了真切的记录.唐代诗人对海洋情有所钟,这首先应归功于时代生活的推动,其次是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