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沿线的信号电缆会受到牵引供电系统电磁危险影响。本文结合津秦客专联调联试,在唐山牵引变电所供电区段对一段2.7 km铁路信号电缆进行感应电压测试,设置电缆屏蔽层单端接地和双端接地,测试不同速度级正常行车情况下和接触网短路故障情况下,信号电缆芯线和屏蔽层的感应电压(电流),为评估高速铁路信号电缆受电磁干扰影响程度以及优化今后信号电缆电磁防护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研究结论:(1)津秦客运专线正常行车情况下信号电缆芯线感应电压可达36 V,接触网故障情况下可达360 V;(2)目前信号电缆采用每3 km分段单端接地的设计方案在接触网正常运行情况下满足电磁干扰防护要求;(3)电缆近侧线路负荷产生的纵向感应电动势为远侧线路的1.3倍,牵引网直供方式产生的纵向感应电动势为全并联AT供电方式的4倍以上;(4)测试电缆屏蔽层双端接地时,对回流的分流很小,但同时在接触网发生短路故障时存在造成电缆烧损的风险,因此应根据信号电缆信息传输可靠性要求等级以及线路的具体情况来合理选择屏蔽层接地方式;(5)本研究成果能够为高速铁路信号电缆接地方式的选择和电磁兼容设计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铁路现场信号电缆受干扰的问题愈发突出,特别是在贯通地线和信号电缆同槽铺设的桥梁区段,对铁路运输的安全造成不良影响。在考虑桥梁区段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信号电缆双端接地的情况建立加入信号电缆外皮的牵引供电系统链式网络模型,利用潮流算法进行仿真计算,通过实测数据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分析信号电缆串扰的主要来源,在所建立模型的基础上计算信号电缆受串扰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考虑贯通地线和信号电缆间距对其影响,并给出故障条件下信号电缆的适宜长度,为减少铁路信号电缆的串扰影响和其铺设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速铁路信号电缆接地端统一接综合贯通地线,信号电缆双端接地时金属护套电流成为回流的又一通路,外皮电流成为对信号电缆芯线新的干扰源。结合高速铁路特点,运用电磁耦合理论深入计算和分析贯通地线和信号电缆芯线间的感应耦合参量、信号电缆外皮和芯线间的互感等,比较分析信号电缆单端接地和双端接地的结果,对目前高速铁路联调联试中讨论较多的单、双端接地方式对芯线的干扰问题,提供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电气化铁路电力电缆故障电流对信号电缆的电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电气化铁路电力电缆与信号电缆铺设特点,以电磁理论为依据,提出故障电流在信号电缆芯线上产生的感应纵电动势计算公式,同时提出贯通地线与信号电缆芯线之间的的互感系数计算公式、信号电缆外皮与芯线之间的互阻抗计算公式。采用某试验段信号电缆敷设参数,在贯通地线和信号电缆平行接近长度分别为2和15km条件下,计算电力电缆故障电流在信号电缆芯线上产生的纵向感应电动势。计算结果表明:2km长信号电缆芯线总的纵向感应电动势小于430V的限值规定;在电力电缆故障电流为100A时,15km长信号电缆芯线实际的纵向感应电动势也低于430V;在贯通地线和信号电缆外皮流过相同电流时,信号电缆外皮在信号电缆芯线上产生的纵向感应电动势大于贯通地线在信号电缆芯线上产生的纵向感应电动势;从降低芯线感应电动势的角度看,信号电缆采用双端接地方式不如单端接地方式。实测结果验证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ATP-EMTP软件仿真计算和实验室模拟试验,研究铁路10 kV三相电力电缆短路电流对通信信号电缆的电磁影响。结果表明:电力电缆单相接地短路电流随着电力电缆长度的增加呈线性递增关系,而两相接地短路电流的大小与电缆屏蔽层接地电阻和供电变压器电源容量有关;电力电缆接地短路电流在通信信号电缆上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取决于电力电缆和通信信号电缆平行铺设的长度、电缆间距、接地方式及电流的大小;电力电缆发生单相和两相接地短路故障时会在通信信号电缆上产生较大幅值的感应电动势,随着电缆间距的增大,感应电动势逐渐减小;通信信号电缆屏蔽层经综合地线接地比屏蔽层两端经接地装置接地时的感应电动势要大。根据仿真计算和实验室模拟结果,给出在电力电缆发生短路故障时,在屏蔽层不同接地方式、不同接地电阻、不同电缆间距时通信信号电缆最大铺设长度与电缆间距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10 KV电力与信号电缆之间平行间距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铁路10kV三相电力电缆两相异地短路对邻近敷设的信号电缆产生纵向感应电压的计算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和理论分析,研究了电力电缆两相不同点接地短路对信号电缆的危险影响,提出了信号电缆在不同接地方式、不同接地电阻下10kV电力电缆与信号电缆之间平行间距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朔黄铁路长大区间信号电缆高阻接地问题的测试与分析,探讨了查处方案,总结了区间电缆接地查找定位的实用法则,使信号设备的区间电缆接地测试、分析、解决方法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动态检测期间,需要在接触网故障和正常2种工况条件下,分别对信号电缆受强电影响指标进行检测。经研究发现2种工况下的强电影响存在很大相关性。因此,本文结合实测数据和理论计算,通过正常工况下的测试结果,推算出故障工况对信号电缆造成的强电影响。  相似文献   

9.
针对高速铁路高架桥区段贯通地线和信号电缆同沟敷设问题,采用计及接地电阻的贯通地线分段处理方法,结合现有模型建立全并联AT牵引网10导体传输线模型。分析了全并联AT牵引网正常以及TR短路故障情况下贯通地线电位和电流分布情况,对研究贯通地线与同沟敷设的信号电缆之间产生的电磁耦合影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朔黄线特大桥信号电缆烧伤的原因;对其信号电缆采取增设专用地网、贯通地缆,"分段单端接地",强、弱电分地、电缆绝缘包裹等技术措施,对雷电及牵引电流进行综合防护;并对实施状况组织了测试和评估。  相似文献   

11.
以重载铁路的信号电缆烧损故障为研究背景,研究AT供电方式和贯通地线的条件下牵引电流在信号电缆中的分布以及桥梁因素对其影响。首先,利用连续性微分方程和离散的节点方程对钢轨电流进行仿真计算和对比,并对重载条件下牵引电流分布模型中的关键阻抗参数进行计算。然后,建立AT供电方式和贯通地线条件下复线铁路全并联牵引供电系统的节点模型,给出不同牵引回流路径中的电流分配比例。研究桥梁因素对电流分配的影响,得出信号电缆双端接地时电缆外铠装和护套中的传导性电流。现场实际测试结果证明,实际电流分配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本综合模型可为分析牵引电流对电缆产生干扰的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信号电缆测试是保证信号设备正常工作的一项重要测试内容,针对现场电缆绝缘测试存在的问题和实际维护需求,提出基于低电压对信号电缆进行快速在线绝缘测试的设计和实现方案,以提升电缆绝缘在线测试效率。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子化信号设备的广泛应用,铁路现场频繁出现牵引供电系统对信号设备的干扰。然而,对于不同接地方法对屏蔽电缆串扰的影响,一直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首先对敏感电路以及屏蔽层不同接地方式对屏蔽电缆串扰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基于电磁拓扑理论,建立电缆串扰问题的BLT方程,测试并仿真计算不同屏蔽、接地方式下屏蔽电缆串扰的大小。测试结果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对采用新型双层屏蔽结构电缆的串扰进行仿真计算。计算结果验证了该结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不同电缆绝缘测试仪表在现场应用中测试数据不一致的原因;指出了测试电路中高压电源内阻的不同是主要原因;提出测试电源采用250 kΩ内阻作为信号电缆绝缘测试的技术条件,并给出了设计参考实例.  相似文献   

15.
由于重载铁路牵引电流增大,对轨旁信号电缆的干扰也趋于严重,尤其在桥梁区段,甚至出现电缆烧损的情况。在此背景下,首先对大秦线AT供电和贯通地线条件下的接地方案和特点进行概述,系统总结重载条件下信号电缆对牵引电流干扰进行防护的改造措施,包括消除可能引起电弧放电的电位差、对信号电缆和贯通地线进行物理隔离、必要条件下加设地网、对贯通地线进行断线检测、有效防止接触网闪络等现象、信号电缆双端接地宜改为单端接地等。  相似文献   

16.
对朔黄铁路信号电缆屏蔽层接地电流产生的原因、测试方法以及降低接地电流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铁路先后发生多起信号电缆大面积烧损的事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外部磁场的影响较大、电缆的接地方法不合理。对由外部磁场干扰而产生感应电流、电压的原理进行分析,并探讨电缆接地的方法,提出电缆接地的优化方案和防电缆烧损的措施,为工程实施和维护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理论上分析信号电缆对地电容对绝缘测试时间的影响,提出通过提高测试电流,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测试时间的建议,从而达到缩短全站电缆绝缘测试时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从理论上分析信号电缆对地电容对绝缘测试时间的影响,提出通过提高测试电流,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测试时间的建议,从而达到缩短全站电缆绝缘测试时间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针对整个铁路系统的电磁骚扰测试国内外已经制定标准,但同相供电由于系统建设频度极小,针对该系统的电磁骚扰研究并不多见.文中分析了温州S1线组合式同相供电系统方案以及电磁骚扰产生机理,介绍了国内外对整个铁路系统电磁发射测试的方法,并在温州S1线实际开展测试.将实测数据与哈大线铁路系统特征频点发射值进行对比,然后分析了同相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