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仁”是儒家传统中的通德,是贯穿核心价值不可或缺的恻隐之情(同情心),也是涵盖大、渗透一切人文领域的群德之首.因此,“仁”是儒家哲学中最能体现孔孟之道的源头活水,是儒学中最受诠释和解经传统重视的德目,也是儒家经济与政治实践中最具权威性和说服力的指导原则.本文所关注的是“仁”在政治儒学和制度儒学层面的理论与实践,并对其如何与现代政治制度相适应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
荀子以人性恶为基础,将“礼”之起源归结为“圣人”的“制欲止乱”,虽仍有其逻辑缺憾,但较之其它关于社会规范的起源学说要深刻和高明得多。他关于礼之本质在于“分”的思想,不仅在理论层面,而且在实践层面上,都给予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政治思想的主干以极大的张扬。  相似文献   

3.
政治哲学的本质就是对所有政治活动及其对象化形式之合法性(legitimacy)与正当性(justification)的理性设计和实践模构.超越政治哲学之"门派纷争"狡黠,问 题更在于一种"实践生成论"基础上的政治哲学所探讨的具体问题的厘定.深入开展和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创新研究,当是走出现行政治哲学的藩篱从而实现其视域转换的必然趋势.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实践创制,说到底就是当代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的建构问题.而其"政府主导性"(非自发性)和"官民双重性"的特质亦决定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建构具有一系列迥异其趣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4.
郭象的政治哲学可以称为无为政治论。他把无为解释成自为和不为,即自尔而为、无心而为。落在人事政治上,就是各当其分,各在其住,住称其能,能尽其职。他主张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为。君主重在用人而不在于亲事,贵在能用天下之才而不求自己必是天下之才,同时应保护农本。“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即克服了矛盾冲突的最高和谐,是郭象玄学的终极目标。郭象以“独化”说论证无为政治,认为事物各自独立的变化发展构成了世界的原始和谐,政治的运作因循独化之理,就能复归于和谐。郭象无为治国思想中包含的政治哲学智慧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老子是道最深刻的体察者和最完美运用者,圣人之道寄托了他全部的政治理想和哲学思考。文章在深入探寻老子圣人之道精髓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内容,指出重点发扬圣人之道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博大深沉的人文关怀、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卢卡奇试图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用历史辩证法的原则来克服古典哲学的困难,但他最终还是偏离了马克思并陷入了唯心主义的窠臼.然而,我们并不能由此而简单地否定卢卡奇对德国古典哲学所作的深刻思考,因为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能够"走进德国古典哲学"并"回到马克思"的重要路标.  相似文献   

7.
主要研究了萨特的“无”的思想,并指出“无”与萨特的自由理论的联系,即“无”是作为自由的哲学基础,在萨特哲学中,有(存在)是先于无的,但这种有要“无”去化之才有意义,而人又在不稳定的无中又追求着有,人生就是这种“无用的激情”。“无”是自由的哲学基础,正因人本是无,人才有无限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结合民族工作的历史情况和现实需求提出的要求。这一论题具有哲学上的理论依据,也在实践中焕发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联合体”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根基,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大一统”和“家国同构”的哲学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国哲学源流;现代政治哲学“权利与共同体塑造”的观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哲学原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哲学基础。要深刻揭露和深入批判资本主义错误思潮、“传统文化中的‘大民族主义’思想”和西方错误的政治哲学立场等危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观念。要在马克思主义“联合体”塑造的制度实践与文化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文化实践与经济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繁荣的治理实践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基础从观念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9.
董仲舒的哲学以天为最高本体。董仲舒从贵“元”、祥“始”、崇“本”观念展开本体论证,强调“人唯有始终也而生”。天、地、人“三本”归于一,只是一个天字,只有天,才是人心本体之所指。天既是包容万物的、规律性的宇宙整体结构,又是人心信仰的源出,是人不得不尊崇与敬畏的对象。直到今天,天本体仍然活在中国人的生活世界里,通过信念、思维、语言、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0.
荀子的“天人”观是儒家一贯的“天人合一”论,而不是所谓的“天人相分”。其“明于天人之分”强调的是天、人各有其职分,人应遵守其本分;“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亦并非忽视甚至罔顾自然规律,一味片面地强调改造自然,而是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裁取自然界中可以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或规律为人类服务。同时,荀子还继承了儒家之“时禁”等生态保护的思想,提出了诸如“应时”等不“失万物之情”的“天人合一”的原则,极力主张保护和有节制性地利用自然资源,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德沃金所提出的“建构性诠释”路数将怎样理解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针对法律实证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所坚持的“分离命题”,德沃金认为此种“语义学之刺”以不必要的方式限制了法律语言的灵活性,而正确看待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则应当是他所谓的“诠释性态度”.由此种态度衍生出的特定“法律概念”及其“概念延伸”与“道德”正因为其内容取决于彼此所以才成其为“不同”.而此种关联与差异又将提供一种新的模式,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法理学关于“恶法亦(非)法”的经典难题以及处于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特定法律实践.  相似文献   

12.
“配栽图”和“积载图”是船舶货运中常用的术语,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应将其作为概念不同的名词使用。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西方的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和价值观正在冲击、动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的地位,对高校“两课“教育带来了新的严峻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高校“两课“教育要与时俱进,实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创新,不断提高“两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国际法上的条约必须信守原则是国际法的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本文通过对比自然法学派,实定法学派和规范法学派对其法效力根据的分析,拟得出一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制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目标的实现。积极探索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为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运用理论于实际的能力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32年,北汽集团正式服务全国"两会"至今已达32年.根据"两会"服务用车相关指定,每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都统一由北汽集团和首汽集团分别承担,每年客车服务总数量大约在200台左右,今年是有史以来用车数量最多的达到280余台.而这些服务用车上阵前则都要经过多重关卡严格筛选才能入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老三会”与“新三会”的矛盾是比较尖锐,也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具体分析了“老三会”与“新三会”的矛盾所在,提出了一种理顺两者矛盾的思路。即通过将“老三会”作为企业日常经营体系之外的一种机构,主要对企业起一种监督的作用,并通过“老三会”来保护职工利益和公共利益,以加强党对企业的监督管理,使企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田中逸平(1882-1934)于1924年在中国山东省济南市皈依伊斯兰教,为日本伊斯兰教开创者之一、也是日本第二位哈只.尽管如此,他皈依伊斯兰教之后仍没放弃对日本神道与儒教的信仰,及至主张五教(儒、道、佛、基督、回)合一.明末清初,中国出现几位精通儒教的穆斯林学者,深信回儒两教相融无间、甚或同源,从事伊斯兰经典汉译工作.他们深受以天人合一为主旨,集古代希腊、波斯、印度哲学为大成的苏非主义哲学(即伊斯兰神秘主义)的影响.<天方至圣实录年谱>为其代表性人物刘智所著.田中逸平曾将<天方至圣实录年谱>翻译成日文.他也深信回儒相通,认为刘智之学类似王阳明致良知之说.该书原著为已失传的波斯文<穆罕默德传>的汉译.尽管刘智全篇使用宋儒概念,但其哲学体系仍为苏非主义.1933年,中国考古学家陈子怡著<宋人理学由回教蜕化而出>剖析宋儒理学,指出伊斯兰哲学类似宋儒理学而其义理的深度和精度远胜过宋儒.儒教在宋代,以周濂溪、张载、二程子等为先驱,及至朱熹出现革命性变化,与以往儒教大为改观.儒教在明代,又出现阳明学,因批评朱子学而标新立异.它们是否为儒学内在发展,却大有可疑之处.本文探讨中国伊斯兰思想渊源及朱熹、王阳明思想背景,试论伊斯兰哲学影响宋明理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