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WCT)是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的非直接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具有运行安全﹑充电智能﹑配置灵活等优点。本文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体系﹑类别与技术特点进行了综述。其研究热点包括:电力电子拓扑结构﹑磁耦合元件结构﹑能量传输水平﹑建模思路﹑生物安全等,对上述热点问题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总。概述了相关汽车企业与实验室的实用化成果。该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包括:电力电子拓扑结构与控制算法的创新与优化﹑生物安全以及新材料应用等,而应用趋势则包括:行进状态充电﹑辅助驾驶和V2X(车辆到电网(Vehicle-to-Grid,V2G)﹑车辆到住宅(Vehicle-to-Home,V2H)等)双向电能传输等。  相似文献   

2.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以其运行安全、方便灵活等优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电动汽车发展提供了新鲜活力。耦合线圈是无线充电系统中电能场能转换、能量传输的关键部件,从根本上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文章首先在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 Maxwell中建立耦合线圈模型,包括只有耦合线圈、带磁芯铝板的耦合线圈两种;然后针对两种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磁芯铝板对磁场分布、互感和耦合系数的影响,同时仿真得出互感、耦合系数与耦合线圈的传输距离、偏移距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2008年2月15日,一种无需插头与电源线且不直接接触电源就能充电的新型混合动力客车在日本投入试运行,它被用于东京羽田机场航站楼之间的旅客运输。 据悉,这种客车采用的是非接触式充电,就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及电能变换等技术,以无线方式实现充电,这使充电过程更加便捷。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能源技术及其相关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建设,电动汽车得到迅猛发展。目前电动汽车的有线充电方式和换电方式均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无线充电技术随之成为电动汽车的研究热点。其中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技术具有高传输效率和与汽车底盘高度的完美适配的充电距离,非常适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应用。然而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的本质是一个松耦合变压器模型,该系统存在无功功率,需要在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之间添加相应的补偿网络来弥补无功功率。本文针对串串型的补偿拓扑进行分析研究,建立电路模型,推导其补偿网络参数,分析研究其输出功率和传输效率特性。分析研究表明,串串型补偿拓扑结构具有较高的输出功率和传输效率,适合应用于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  相似文献   

5.
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因其高安全性、智能操作和灵活便利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无线充电技术体系结构、电动汽车的种类和特点,然后建立了一个基于磁耦合谐振技术的无线充电系统。分析了PSpice中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特点,并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充电系统和DC/DC降压变换器电路。通过公式推导和仿真研究了补偿拓扑、谐振频率、谐振线圈降压变换器与系统传输效率和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改变线圈参数(如增加线圈半径和匝数),选择合适的工作频率、补偿和逆变电路,可以提高系统的输电效率和负载功率。最后,分析了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中可能的发展趋势和应用趋势。  相似文献   

6.
<正>电动汽车的充电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不需通过电线的连接,可以将电力传送给电动汽车给电池充电,这叫无线充电或非接触式充电。试想一想,未来只要将电动汽车停在埋设有无线充电设备的停车场与路旁停车位上,打开车上充电开关,电动汽车就能自动完成充电,看不到一排排充电桩,也不需要从车上拉扯下粘着灰尘的充电电缆,该是什么情景!电动公交车还可以一边行驶一边进行无线充电,公交汽  相似文献   

7.
目前电动汽车充电方式多通过有线充电方式,极其限制电动汽车的普及。而无线充电技术多以电路较简单的较成熟的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为主,电磁感应的磁场发散性较强,对距离及放电受电线圈要求位置要求较高。现电动汽车充电装置的磁耦合共振无线传输系统多针对固定汽车型号。本文主要研究通过接收次级回路的参数,从而控制主回路电容调制,以自动谐振的磁耦合共振无线传输系统来实现对不同接收回路的充电,从而满足对不同型号电动汽车的充电兼容。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减排和节能逐步成为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电动汽车逐步成为了汽车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充电设施技术却制约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当前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普遍为有线接触式充电,这种充电方式在实际操作中有诸多不便。本文以无线电能传输为基础,提出一种基于磁耦合谐振式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设计方案。针对充放电传输效率问题,设计一种改进型的ZCT-PWM软开关斩波电路,利用软开关变换电路,减小了充电过程中的开关损耗。同时,采用基于TMS320F2812的DSP充电控制回路,进行了相关的实验测试。其实验结果证明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壹家言 《汽车知识》2015,(1):100-102
<正>关于解决里程焦虑症问题,前两次我们说的都是电能存储——空气电池可以让比能量发生质变,从而获得比燃油车更长的续航里程;超级电容则可以大大缩短充电速度,令充电像加汕一样快捷。如果你感觉这些技术还很遥远的话,其实还有一种方式也可以解决里程焦虑症。它的突破口不是电能存储,而是充电方式。无线充电的原理并不复杂无线充电听起来很玄妙,这是因为我们身边采用无线充电的设施太少(也不是很有必要)。其实单就原理而言,无线充电并不那么复杂。  相似文献   

10.
正传统的电动汽车充电方式受天气、硬件质量、接口标准等的影响较大,制约了电动汽车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无线充电技术因充电时无需直接接触,避免了统一充电接口制式的需求,可以很好且方便的解决充电问题。本文介绍无线充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典型的充电技术,针对无线充电技术应用方面的难点和挑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并提出3种可行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商业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11.
<正>丰田准备在日本进行新型无线充电系统的最终验证测试,这一技术可以让混合动力车或电动车电瓶充电简单方便,它只要车辆停车时与嵌入地面的线圈保持一条直线,就可以实现无线充电。该汽车制造商利用磁共振原理,采用两个线圈以相同的频率协调共振,以实现电能的无线传导。充电时间据说要花90分钟。  相似文献   

12.
朱俊 《天津汽车》2011,(12):50-52
发展电动汽车是节能、环保和低碳经济的需求,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相当于汽车燃料的加注站,无线供电(WPT)是未来电动汽车供电技术的发展趋势。文章首先综述了无线充电技术能解决电动汽车发展的难题,接着介绍了无线充电技术是扩大电动汽车市场的关键而受到了关注,然后研究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装置的类型、工作原理,最后讨论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装置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文章总结了电动汽车充电接口、通信协议、车桩互操作性技术标准及要求,通过对电动汽车充电模式和充电接口性能的分析,得出我国的充电模式可以采用几种模式并用的方式,即自充电模式为主(包括大功率快速充电及普通充电),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选择换电模式及无线充电模式为补充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4.
赵兴福  魏健 《上海汽车》2012,(6):3-6,21
分析电动汽车用无线充电技术的特点,介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的研发现状,其中重点介绍最接近实用的电磁感应式技术.然后以行驶中的充电技术为重点,对将来电动汽车用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如今,隔着空气的电流传输已成为了可能,手机的低功率无线充电已经实现.另一方面,各国政府实施优惠政策,鼓励人们购买混合动力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于是,汽车无线充电也被摆到了议事日程之中. 无线充电的优势和愿景 汽车无线充电对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来说是一种简单快捷的充电解决方案,车辆可以随时随地享受无线充电,省去了插上插头的麻烦.在极冷的气候环境下,电动车充电桩很有可能被冰雪覆盖,无法使用.但无线充电技术可以满足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的充电需求.  相似文献   

16.
针对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分析了应用需求中的功率传输特征,给出了常用的系统电路架构。介绍了无线充电技术发展的历程,对目前主流研究机构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面向市场商用的条件,对应用了无线充电的国内外主要车企以及设备制造企业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并概况了目前国内外标准化的现状,此外,也对目前行业内的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示范运营情况进行了介绍。最后,对面向商用的无线充电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技术研究及市场发展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无线充电技术以换电和传导充电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受到行业的广泛认可和推广。本文分析国内外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现状,总结无线充电的技术难点以及相关标准和测试情况,最后提出未来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地减少能源的消耗,从而缓解环境的污染问题.目前各大汽车企业都加大了对电动汽车的投入以及研究力度,整个电动汽车的市场发展日益繁荣,在电动汽车发展的过程中,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可以让电动汽车在操作的时候更加便捷,并且安全隐患也较少.本文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并且探讨了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以...  相似文献   

19.
无线充电线圈的互操作性是智能道路无线充电系统的关键性能指标。为分析耦合线圈的互操作性,首先建立了无线充电系统及耦合线圈的仿真模型,选取了3种不同形状和对应尺寸的线圈作为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仿真软件,分别分析了不同形状和尺寸以及不同组合形式线圈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效率和耦合线圈互操作性的影响。另外,采用MATLAB/Simulink对无线充电系统的传输效率进行了仿真分析。为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对无线电能传输的试验装置进行了测试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线圈传输间距的不断增加,线圈的自感不变而互感不断降低,同时其耦合系数和系统的输出效率也会随之减小;圆形线圈的互操作性优于方形线圈,其中方形-方形耦合线圈互操作性最差,圆形-圆形耦合线圈互操作性最优,其最大传输间距提升9%~12%;大尺寸线圈的互操作性优于小尺寸线圈,且线圈尺寸的变化对于互操作性的影响大于线圈形状。研究结果为智能道路无线充电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据外媒报道,今年2月下旬,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的研究人员展示了一款20k W的双向无线充电系统,并将系统安装在一辆中型、插电式混合动力运输UPS车上。该项目是同类项目中首个相隔11英寸气隙实现功率传输的项目,将该技术改进应用于具有更高地面净空高度的新型大型车辆上。在演示中,ORNL的无线充电技术采用两个电磁耦合线圈,在卡车和充电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