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研究目的: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的自然环境恶劣,工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多年冻土区工程地质勘察比其他任何地区的勘察工作都更有难度,对于勘察工作具有很强的研究性与探索性,因此有必要对青藏铁路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进行研究和总结。 研究结论: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不仅需要考虑独特的多年冻土地质条件,还要兼顾环保因素、自然因素等,特别是恶劣的自然因素对勘察工作的影响,这些对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勘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对青藏铁路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研究和总结,研究形成了适应于多年冻土区,而且经设计、施工、运营验证的可靠的全套工程地质综合勘察技术,包括:勘察标准的制定、勘察组织模式、勘察管理、勘察方法和手段、勘察监理、环保勘察等,为青藏高原以及其它冻土地区的勘察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2.
新藏铁路为5条进藏铁路之一,走行于塔里木地台和青藏高原两个构造单元,沿线地形、地质条件及自然环境极其复杂多变,其修建技术难度和工程风险极大。通过分析总结拟建线路的工程地质环境特征,提出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表明:新藏铁路地貌单元极为多变、气象条件极为恶劣、地层岩性极为混杂、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存在滑坡和错落、危岩、落石和崩塌、岩堆、泥石流、风沙、地震、高地温、雪害及冻土等工程地质问题,建议在充分借鉴青藏铁路、川藏铁路、拉日铁路、拉林铁路、中尼铁路等科研成果和勘察设计、施工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对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的分布规律、对铁路工程影响、选线技术以及防治措施等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工作,提高我国山区铁路勘察、设计的理论和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铁路的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9  
拟建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纵贯青藏高原腹地,该线经过海拔高程大于4000m地地段长965km,通过连续多年冻土区长550km。青藏铁路在建设与运营管理中主要面对高原与冻土两大问题。文章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对高原铁路的设计思路进行了探讨,对管理维修方式及施工期的劳动组织形式提出了建议,对多年冻土地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采取的工程措施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姚丛立 《铁道勘察》2006,32(6):65-67
根据青藏高原清水河高温冻土区特殊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结合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特点及建设监理经验,按照桥梁工程施工的工序流程,对青藏铁路清水河高温冻土区桥梁工程施工监理方法和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冉理 《铁道工程学报》2007,24(1):32-40,59
研究目的:青藏铁路格尔木一拉萨段全长1142km,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跨越高原多年冻土地段里程最长的铁路,沿线自然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复杂,工程技术难度大,环境保护要求高,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技术难题。文章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特点及主要工程问题,科技攻关工作与采取的措施,所取得的主要阶段性成就等几个方面,对如何更好解决在高海拔多年冻土区修建铁路这一难题,把青藏铁路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原铁路”,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同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研究结论:文章经过系统分析和研究,查清了线路通过地区多年冻土的热稳定性、含冰量和不良冻土现象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为攻克冻土难题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工作保证。对路基工程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设计思想、治理原则和具体工程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针对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的主要水害类型,结合青藏铁路(二期)工程设计实例和施工现场情况,提出了病害处理原则和防治措施。 研究方法:首先从理论上对冻土及多年冻土进行了阐述,然后联系青藏铁路(二期)工程,从路基工程、涵洞工程、桥梁工程3个方面出现的各种水害类型分析入手,得出结果。 研究结果:路基工程、涵洞工程、桥梁工程3个方面出现的各种水害类型各有不同,但对青藏铁路今后的运营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研究结论:多年冻土地区铁路工程设计施工的原则应针对多年冻土各种不同的地质特征,进行科学的分析,做出具体的处理措施,保证青藏铁路建设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运营期对路基、涵洞、隧道和桥梁等铁路工程建筑物采取合理防护,从而确保青藏铁路建设工程的质量及正常运营,从根本上抑制变形、裂缝等水害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青藏铁路清水河试验段冻土工程地质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对青藏铁路清水河试验段的冻土工程地质分析评价,地质资料表明该试验段含有多种类型的冻土,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厚层地下冰均有所分布,因此,该试验段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及为复杂,工程措施应充分考虑冻土工程地质特征,确保青藏铁路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8.
浅析隧道洞口不良地质段的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简要介绍隧道洞口不良地质段的施工技术,隧道坍塌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总结隧道洞口不良地质段施工的一些体会。研究方法:通过对洞口不良地质段地质条件的分析,提出不同的施工方法并简要介绍其施工技术特点,同时对隧道坍塌的危害及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研究结果:在隧道洞口施工方案制定时,应充分考虑现场地质条件,施工前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调整,同时针对可能突发的情况做好必要的准备,并在施工中采取相应的措施。研究结论:山区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合适有效的施工技术及施工方法,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及运营。  相似文献   

9.
王增学 《科技交流》2002,32(3):84-86
本通过优化、细化青藏铁路施工组织方案,针对青藏高原独特、原始、脆弱、敏感的生态环境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方法,对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找出面店三号隧道坍方的原因,为制定坍方处理方案寻求科学的决策依据,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对工程地质、设计情况、施工方案及过程、坍方后的综合物探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拟定坍方处理方案的施工力学行为进行模拟计算分析和研究,对坍方处理的实施及优化情况进行论述。研究结果:分析认为工程地质复杂是发生隧道坍方的主要原因,机械地按行业规定要求施工而没有及时施作二次衬砌是发生隧道坍方的重要原因,论证了坍方处理方案是可靠的、其措施是充分的和有较大安全储备的,说明了坍方处理是成功的。研究结论:防止隧道坍塌要加强地质勘探及地质预报,要正确认识及有必要适时修改相关施工规定,应强化隧道施工防坍意识及果断、及时处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重大技术方案应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11.
青藏铁路电务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青藏铁路客观条件的分析,从青藏铁路电务信息管理的站后需要出发,提出一套切合高原铁路电务信息管理实际情况的平台建设方案,从网络结构、平台功能以及信息网络安全等问题上进行设计和规划,实现电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为电务的角度生产和安全管理提供有效的辅助决策手段.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大丽铁路地形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地处高地震区,地质灾害众多,通过本线施工揭示总结,为滇藏线延伸积累经验。研究方法:通过对大丽铁路沿线地层、地质构造、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等地质特征及生态环境的分析,介绍不同地质条件应采取的工程措施。研究结果:针对本线岩溶、滑坡、错落、泥石流、顺层、软土、膨胀土等地质特征,提出了比较有效的路基、桥梁、隧道工程的处理对策。研究结论:路基采用注浆加固、抗滑桩、碎石桩、搅拌桩等方法,桥梁采用桩基、换填、加强基础刚度的方法,隧道采用大小管棚超前支护及钢架、系统锚杆支护的方法,形成完整的支护体系;施工开挖验证措施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南及邻区发育分布有大量的可溶岩,随着中西部高速铁路建设的加大,大量的铁路不可避免的穿越岩溶发育区,岩溶问题给该区域的高速铁路选线及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根据多条已建成和在建的岩溶山区高速铁路岩溶工程地质问题,探讨这些地区高速铁路建设所面临的主要岩溶工程地质问题。拟定以地形地貌、气候和高铁主要岩溶问题为主控因素的分区原则,构建高原岩溶区、斜坡过渡带岩溶区、岩溶化平原区等3大高速铁路岩溶工程地质区;在此基础上基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溶发育程度和岩溶水系统特征为控制因素的分区原则,细分为17个高铁岩溶工程地质亚区。高速铁路岩溶工程地质分区的研究成果,有利于针对西南及邻区不同的岩溶工程地质分区特点,制定相应的高速铁路勘察设计方案,以查明铁路建设遇到的复杂岩溶工程地质问题,拟定相应的工程措施,规避铁路建设的工程风险。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红层软泥岩是一种特殊岩土,具有易崩解、易风化、遇水易软化等特点。在这种特殊地质条件下,修建高等级铁路,必须要解决地基沉降问题。要准确地计算软土地基的沉降,特别是预测工后沉降,满足高速铁路暂行规定,仍是铁路建设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方法:采用沉降管对经粉喷桩处理过的红层软土地基进行沉降监测,将得到沉降数据进行分析,分析软土地基沉降规律,通过指数函数进行拟合及预测其最终沉降量。研究结果:结果发现沉降管在红层软土地基的沉降监测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其预测结果表明经过粉喷桩处理后的软土地基的沉降满足高速铁路暂行规定。研究结论:证明该沉降管监测方法和预测方法应用在红层软土地基沉降中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针对山区铁路地质选线中的地质条件复杂、线路方案多、论证周期长、方案决策难的问题,研究三维可视化地质选线技术和GIS工程地质评价方法,实现地质选线和评价方法的模型化、定量化和系统化.研究结论:通过研究多源地质信息集成、遥感信息提取、三维地理建模以及工程地质评价方法,建立三维可视化GIS集成体系,实现地质资料管理、空间分析、专题图制作、三维浏览功能,从而有效提高山区铁路地质选线的效率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埃塞俄比亚新建铁路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通过地质测绘、勘探及室内试验,综合分析埃塞俄比亚新建铁路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指出沿线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的分布及特点,并提出工程处理措施意见,以期对施工提供参考.研究结论:全线主要分布第三~第四纪火成岩,基本没有滑坡、泥石流及煤层采空区等重大不良地质,地质条件总体较好.地表水、地下水不发育,对工程基础影响较小;软土不发育,膨胀土及冲沟大面积分布;基岩差异风化明显,变化厚度大并且存在软弱夹层,对路堑、隧道及桥梁工程影响较大;受地形及构造影响,局部地段存在危岩落石及岩堆,但规模较小,较易于治理;受火山活动影响,局部地段地裂发育,对线路影响较大,宜作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以大理至丽江铁路禾洛山隧道为例,针对玄武岩差异风化特殊的工程地质性质,对综合地质勘探技术,特别是综合物探技术进行研究,目的是评价该隧道的整体工程地质条件、预测地质风险并指导隧道施工。研究结论:(1)根据物探资料,综合异常形态、视电阻率值及其梯度值大小,可以对低阻异常进行分类。(2)Ⅴ、Ⅳ和Ⅲ类物探异常分别对应Ⅴ级围岩、Ⅳ级围岩和Ⅲ级围岩;但是,开挖资料表明,仅依据物探资料难以区分Ⅳ级和Ⅴ级围岩,存在混判两种围岩级别的问题。(3)由于玄武岩的特殊工程地质条件,必须进行综合地质勘探,特别是进行物探,才能比较客观地评价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正确地指导施工。  相似文献   

18.
研究拟建安康至重庆高速铁路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针对经达州(四川)、万州(重庆)两个主要线路方案,提出工程地质比选意见。收集方案研究范围内的区域地质资料,既有公路、铁路的科研报告,相关政府部门的地质灾害报告,大巴山区岩溶特征相关资料。在大巴山区的城口、岚皋等地区,开展地质调绘工作。掌握了沿线的地形地貌、气象、地震等自然地理概况,以及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特殊岩土等工程地质概况,尤其是大巴山区的岩溶发育特征。根据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修建该铁路可能遇到的工程问题。对两个主要比选方案,进行了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线路通过大巴山区时,经万州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更复杂,施工风险更大。推荐经达州方案。  相似文献   

19.
铁路穿越不良地基时,要采取一些特殊的工程措施加以解决,以满足铁路运行要求.本文针对采动区铁路地基加固问题,对采用高压旋喷桩和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加固方案进行对比,分析CFG桩加固采动区铁路路基的优越性,为类似地基加固提供借鉴.研究结论:以某煤矿铁路专用线为例,在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软土路堤的极限高度;在不满足路堤采动下沉加高的要求下,采用CFG桩对地基进行处理.通过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理论验算和沉降量的有限元分析,以及与高压旋喷桩加固方案的对比,验证了CFG桩加固软弱地基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在软弱地基加固中,加固方案完全相同的情况下,CFG桩更具优越性;根据规范和相关文献,提出了CFG桩加固设计要求;CFG桩推广使用,对于发展废物利用、节约成本,保护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总结铁路客运专线地质勘察监理的特点、内容、重点和质量控制环节,对今后铁路客运专线工程地质勘察监理工作起到借鉴作用。研究方法:结合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工程地质勘察监理工作,主要采用现场巡视检(抽)查和旁站的工作方法,分析铁路工程地质勘察监理的内容、重点和勘察质量的过程控制。研究结果:提出了铁路客运专线工程地质勘察监理的质量控制原则和重点,总结了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研究结论:重点抓住勘察现场的质量控制,坚持现场检查指导、严抓勘察质量、对试验室进行经常性检查等原则,对勘察过程中的现场管理、勘探测试与取样、报告审查等进行重点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